【平安無事】(11)

自我的昇華和解脫

眾生都是平等的。
由五蘊假合的生理、心理的種種因素聚集的自私的我,
是隨時都可以改變的。
離開時空的移動,根本沒有自我,更不會有自私之存在。

◎聖嚴師父

慈悲層次 由內而外

慈悲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緣慈」。在這個層次裡,慈悲是有對象、親疏、厚薄、輕重的,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從自己的親人、愛人而擴大到陌生人,從慈悲人類而至微小的動物。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親人都沒有好好照顧,就去關心他人及動物,那是捨本逐末。

慈悲的第二層次是「法緣慈」,這裡所謂的「法」就是對象。在這個層次裡,只有被救濟的對象、救濟的事物,以及救濟眾生的自己,而沒有親疏、厚薄、輕重等的差別,也就是一視同仁。當然,對一般人而言,這是很難做到的,然而,我們佛教徒應該具備這樣的胸懷。

慈悲的第三個層次是「無所緣慈」,緣就是理由、原因的意思。在這個層次裡,慈悲不需要問理由,也不需要有對象,甚而,連慈悲的心願都不需要有。也就是說,在我們心中根本不存有救濟者、被救濟者及救濟眾生的念頭,救濟一切眾生,卻不認為自己救了眾生,這在佛教裡稱為「三輪體空」。

第一個層次的慈悲,一般人只要稍微努力應該是可以做到的;而第二個層次的慈悲,則是要菩薩行的佛教徒才可以做到;至於第三個層次的慈悲,則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才可以做到。由此可見,佛教徒的慈悲心懷,雖說是自私及自我的昇華和解脫,然而,它仍是有層次等級之分,並非一蹴可幾。

因果因緣 構成私我

既然我們知道自私的層次意義並非都是不好的,接下來我們要談從有我到無我的修行境界。首先要探討的是,自私的我究竟是由什麼所構成的?除了剛才講過的「五蘊」之外,構成自私的我主要有二個條件:一個是「因果」,一個是「因緣」。

什麼是「因果」呢?它表示自私的我是由因果的時間前後所構成的,現在的我是過去的繼續,未來的我是現在的延伸,凡有行為的因,便有事實的果。但是,有因未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所以,因果便是自我。是以,肉體價值的自我,屬於身體及身體之所有物,而觀念價值的自我,則是思想及思想的內容。

而什麼是「因緣」呢?它表示自私的我是由因緣的空間聚散所構成的。肉體的自我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所構成,因為這四大元素不斷地此消彼長、新陳代謝,所以有生存的自我。而心理的自我則是由貪、瞋、癡、慢及喜、怒、哀、樂等的心理反映所構成,因為心理的念頭起伏不已,所以產生了生命的自我。

因此,眾生都是平等的。由五蘊假合的生理、心理的種種因素聚集的自私的我,是隨時都可以改變的。離開時空的移動,根本沒有自我,更不會有自私之存在。

那麼,難道自私的我一定是不好的嗎?其實也未必如此。當然,如果自私自利而不顧及相關的全體大眾,那自然是不好的,它的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然而,如果自私自利而不傷害他人的話,那便不算是不好,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是好人呢!自私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利益他人、自利他利,這樣的人應該可以說是善人。舉例而言,佛教徒先自我進修,再奉獻自身,為了自己成佛道,先去聽聞佛法、淨化身心,然後再以所知所學,教導他人,救濟眾生,像這樣的「自私」有什麼不好呢?(待續)

(摘自《禪門》原篇名〈自私與無我〉)

灌溉歐洲一畝田

繼七月十五日至九月二日波蘭禪四十九圓滿之後,象岡道場住持果元法師和常護法師轉往盧森堡與英國倫敦弘法,為歐洲漢傳禪法的種子,持續耕耘、灌溉。

九月八、九日的盧森堡禪一與講座,地點位於市中心的女修道院(Congregation Des Franciscaines)。講座中,果元法師以「禪——得與失」為題分享,指出一般人在生活中,常常處於不是爭取獲得,就是害怕失去的擔心中,以至於身心經常處於波動狀態,反而得不到平安;禪法則是須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斷練習放下得失心,讓心保持平穩。

接著,果元法師和常護法師於十一至十六日抵達英國,在離倫敦二小時車程的寇艾許小鎮(Cold Ash)寇艾許中心帶領禪五,修行氛圍慢慢凝聚,漸入佳境。法師開示時間,禪眾把握難得的機會踴躍提問,希望釐清禪修上的盲點,進一步深入。

在歐洲,學習漢傳禪法不易,儘管參與的人數不多,禪眾的佛法觀念與禪法基礎尚淺,但珍惜而渴求的心,與法師們弘法的悲心相應,相信只要根扎得深,未來必能開出燦爛的花來。

(文/編輯室.圖/釋常護)

東初禪三心得

大隱於市的清涼

◎謝文書

勞動節,東初禪寺舉行都市禪三,讓我們這些都市人體驗到了大隱於市的清涼。

由於臨時的寺院無法讓禪眾掛單,每天坐完最後一炷香,便各自回家。平日走在車水馬龍的路上,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聞到的盡是垃圾與人群的惡臭,然而此時下了地鐵走在路上,卻聞到路旁桂樹獻上的濃濃香氣……因為禪修,簡單的日子變得愜意有趣而悠閒,就好像第一天聖嚴師父影音開示的「心隨境轉,境隨心轉」,平靜的心不容易被不安的環境擾亂,不美好的環境卻會因自己處事不驚的淡然態度,而變得平和。

目前的東初禪寺空間很小,通風也不是特別順暢,室外攝氏三十幾度的高溫,室內只能靠著幾台電風扇與盒子式的老式空調來調溫通風,汽車喇叭聲、小販叫賣聲等噪音連綿不斷,此起彼伏,但是禪眾努力的程度及禪修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用功起來反而更加起勁。

師父的影音開示,一如既往地對應到我們身處的環境:風未動、幡未動,是心在動;每當躁動時,師父的法語就有如甘泉一般,滋潤、提醒著我們。

我習慣了逃避,禪修時卻無處可逃,原來平時置若罔聞的情緒,不去處理根本不會消失,所有的煩惱此時都無所遁形。只有把自己逼上梁山,才不得不用師父教的方法。還以為方法有如金庸小說裡的「化骨綿掌」,能輕易將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化掉,然而坐上蒲團用功,才發現方法並不得心應手,和想像大相逕庭,原來要用上、用對方法,須日積月累的練習。

常齋法師提醒我們,在禪堂裡用方法相對簡單,出了寺門才是真正禪修的開始,唯有在日常生活中用上方法,才算融會貫通。正如師父影音開示所言,方法要時時刻刻的練習,真正用心了以後,才能夠無心可用。
禪三結束了,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溫暖,短暫而深刻。師父的影音開示是那樣的生動有趣,恰到好處,彷彿是一把快刀,斬斷心裡的亂麻,斬得了無痕跡。我相信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而且無時無刻地照顧每一個人,解答我們心裡的問題。

法鼓文理學院期初禪五心得

心的歷練

◎許哲銘

由於在心六倫宣講團曾經帶過禪坐共修,也受過地區助理監香的訓練,成為佛教學系碩士班的新生,第一次參加期初禪五時,便收到通知,要我示範八式動禪和瑜伽運動。這是全新的體驗,自己被派上用場,感覺滿有點價值的,想不到幾天下來,發現學習最多的,卻是自己。

以前在台下只要跟著做就好了,雖然知道動禪心法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還是常常邊做邊打妄想,東看西瞧,沒想到當自己站在前面示範,才真正感受到動作的熟悉和伸展,可以鬆緊分明、自然貫串,也能一心一意將心貼在動作上,示範完一次八式動禪或瑜伽運動,就好像坐了一支好香,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每個當下心念清楚,對外境可以不作反應。

還記得有一天聖嚴師父影音開示中,談到《金剛經》的「我相、人相、眾生相」是指空間,「壽者相」是指時間,如果心不動,就是「應無所住」,能運用智慧處理事情,則是「而生其心」,勉勵我們:「身體不要有負擔,心上不要有事。」螢幕中的師父略顯瘦削、老邁,但是炯炯有神的雙眼和為法忘軀的精神,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也教人非常不捨。

五天的禪修就在緊湊、充實、規律、安定、精進下,很快地過去了,這一段面對自己的過程,是一趟親身體驗心地的覺受之旅,希望自己能不加上個人的情緒或好惡辨別,讓禪修更加增上。

禪二十一心得

看住瘋狂的心

◎詹正弘

參加默照禪四十九之中的二十一天,小參讓我受益良多,對我而言,有三次重要的小參法師解惑,恰好成為禪修的學習次第,希望與大眾分享:

第一次小參

問:打坐的時候,煩惱不斷湧現、身體疼痛持續,如何用默照?
答:只要不討厭它,不與它對抗,知道是妄念就放掉,發現疼痛也放掉。不要把專注力停留在同一個點。
問:應該如何放掉?
答:煩惱會不停地來,疼痛也是自然的現象,我們就是要透過這些現象來不斷地練習放掉,不管它。
問:當我發現腳不痛了,也察覺不到妄念,這時要不要另找事情做?
答:要!因為心包含著想要動的衝動功能,這時候就像牧童和牛的關係,我們是牧童,要看好一頭牛。
問:這頭牛是什麼?
答:這頭牛就是瘋狂的心,正想要妄動的心。

第二次小參

問:身心的煩惱似乎是被醞釀出來的——妄念不斷生起,只是透過不同的形式包裝,是不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活在妄念之中?
答:我們一直錯把被感知的現象當成是我或心,其實能感知的才是心。打坐時,身體的感受如腿痛,心裡的活動或反應、思想的產生等都是妄念。妄念一幕幕如影像般浮現,像海水中的波浪,這波浪只是被感知的現象,我們如海水,海水看著波浪,波浪就會漸漸消失。
問:我們的反應是因為習慣性的抓取,這與環境、教育、文化的養成有關係嗎?
答:是我執。心的本能包含了我執,我執從無明而來,「我喜歡、我覺得」的那個我就是我執。

第三次小參

問:發現我執,當下能短暫放下,就像看著眼前流過的河水。這個體驗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實踐?
答:無論何時,發現煩惱就練習放下,用智慧開展人生。

總本山召募義工

【水陸法會義工召募】

11/25(日)~12/3(一)(全程者可優先申請住宿)

【景觀維護.環保清潔】

◆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11/4(日)、17(六)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11/25(日)

◎以上報名詳情請洽【法鼓山園區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1

‧【E-mail】ddmvol@ddmf.org.tw

【線上報名】 點選「義工資訊 /召募項目」

【平安無事】(11)
自我的昇華和解脫
灌溉歐洲一畝田
【東初禪三心得】
大隱於市的清涼
【法鼓文理學院期初禪五心得】
心的歷練
【禪二十一心得】
看住瘋狂的心
總本山召募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