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分院講座 佛法結合醫學 安身安心

邀請法師、醫師、心理師、社工師 分享面對壓力及老病死的智慧


▲常慧法師(左)、湯華盛醫師(中)分別從佛法與醫學的角度,分享安身到安心之道。(陳蔚彬 攝)

【陳麗珠/臺北報導】高壓忙碌的社會,愈來愈多人為身心疾病所苦,加上高齡化社會帶來的失智失能,如何面對壓力,學習接受老病死?安和分院於七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舉辦「佛法與醫學」講座,邀請醫師李龍騰、湯華盛、莊曄媺,以及心理及社工師楊靖芸、陳穎叡等,與法鼓山慈基會副祕書長常隨法師、傳燈院禪修研教室室主常慧法師展開交流。

監院果旭法師表示,近年來隨人口老化而產生各種問題,希望透過講座,關懷大眾的身心健康,祈願人人都能如聖嚴師父所說:「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死得有尊嚴。」

對於情緒壓力,湯華盛醫師表示,適當的壓力,有助於自己成長,但長期高壓,使身體耗費能量、焦慮恐慌,就會產生疾病。他分享自己藉著佛法智慧來轉化、減壓,打坐尤其有助情緒平和。楊靖芸心理師期望眾人強化心的韌度,嘗試每晚寫下二、三件好事,練習用正向角度看事情。

至於老病死的議題,陳穎叡社工師鼓勵大眾好好計畫「第三人生」,也就是歷經年輕學習期、中年生活拚搏期後,面對老年的第三人生,學習拋下包袱,認識自己、做自己、愛自己,「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道路,可以各自精彩。」李龍騰醫師也以臨床經驗分享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既讓臨終的家人心安,也寬慰家屬,達到生死兩相安。

常慧法師鼓勵聽眾依師父教導的「平安的五層次」,先從個人做起,與自己溝通無礙後,循序漸進,最後達到隨緣應化、任運自如,在這樣的狀態下,世間任何事是有,但不起瞋愛,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心中無罣礙,才是最究竟的平安。

常隨法師引用《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引導大眾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老病死亦然,並分享照顧罹癌父親的心路歷程。法師抱持「所謂肝癌第四期,即非肝癌第四期,是名肝癌第四期」的想法,尊重醫生,提昇老菩薩的生活品質,引導父親誦經、念佛、打坐,最後皈依三寶,圓滿這一期生命。法師建議眾人練習發好願,願力可大過業力;還要練習向眾生學習,不能接受的事情,練習用平常心看待,生命自然轉化出另一番美麗風貌。

溫哥華道場佛法講座

常啟法師弘講 維摩詰經、小止觀


▲常啟法師為溫哥華聽眾講授《維摩詰經》、《小止觀》。(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每年夏季,是溫哥華信眾充電的時節,七月十一日至八月九日,溫哥華道場舉辦「紅塵不迷亦不離——認識《維摩詰經》」、「《小止觀》概說」共十場講座,每場皆有上百位信眾到場聆聽,不少上班的信眾也來到大殿課堂,把握難得的學習因緣。

講師常啟法師介紹《維摩詰經》文辭流暢優美,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經中的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以在家人身分參與社會活動;「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能給予眾生適切的教導。

法師談到,建設人間淨土是法鼓山僧俗四眾行菩薩道的使命,而「菩薩道」、「淨土」和「不二」三者環環相扣,貫穿整部《維摩詰經》。一般人認為佛國淨土是清淨莊嚴,這部經典則指出,諸佛解脫是從眾生心行中求,因此修行在人間,煩惱即菩提。

《維摩詰經》講座後,八月二日起,法師接續講授《小止觀》概說。《小止觀》作者智者大師,有「東土小釋迦」之稱,著有「天台三書」,對漢傳佛教影響深遠。法師表示,《小止觀》是結合印度傳統佛法、慧思禪師《大乘止觀法門》所寫成,解行兼備,是修習止觀禪法的重要入門。

法師挑選其中的〈調和第四〉、〈正修行第六〉、「二十五前方便」等來講授,講說〈調和第四〉時,結合聖嚴師父的禪法思想,教導禪坐基礎工夫,呼吸、放鬆、數息等方法,以及說明入靜、止靜和出靜的禪坐過程。法師還說明重要正知見,例如「二十五前方便」中,所謂的「訶五欲」是用智慧觀察、善解,而不是打壓、滅除;「棄五蓋」中的棄疑蓋,就是信自己、信老師,以及信老師的方法可以通向解脫之道。

香港道場參加書展

分享禪藝生活


▲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在香港道場的書展區,專注地閱讀法鼓文化出版的好書。(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建設人間淨土怎麼實現?從建設書展攤位的一小方淨土開始。七月十八至二十四日,香港道場凝聚義工力量,參加於香港會議中心舉行的香港書展,藉由法鼓文化的出版品及各項推廣活動,傳遞法鼓山的理念,接引社會大眾認識正信的佛教。

香港道場今年參展主題為「禪.藝.生活」,展示法鼓文化的書籍、影音等,以及提供智慧隨身書與大眾結緣,此外,特別在展位內規畫出一方活動區,邀請民眾參與鈔寫〈一○八自在語〉、描繪佛像、手摺蓮花等活動,義工們並帶領大眾體驗禪修心法「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感受心靈的放鬆與安定。

書展期間,會場還舉辦了單德興教授的著作《禪思.文思》分享會,以及《法的療癒》生死關切講座,由作者杜正民教授的同修張雪卿老師,憶述杜教授在生前如何透過佛法面對病痛,而生死學講師郭惠芯老師、心理學家袁家慧則分享臨終關懷的體驗。

今年書展活動相當圓滿,各組義工於活動前完成培訓,透過討論完善各項流程,不僅發揮了團隊合作精神,也啟動了更大的修行力量。

馬來西亞道場父母成長工作坊

親子共讀 伴隨孩子成長


▲參與工作坊的父母,與孩子一起體驗親子共讀。

【陳佩琪/馬來西亞報導】為了創造有品質的親子共聚時光,馬來西亞道場於七月十五日,為參與兒童生命教育課程的父母舉辦「心靈環保父母成長工作坊——繪本祕密花園」,共有五十五位親子及義工參與學習成長。

「品德培養需從生活著手,因此父母給予孩子當下的回應,即是生命教育。」輔導法師演祥法師表示,美好生活的幸福力在於將閱讀融入其中,閱讀繪本能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滋養,而父母以安定的身心陪伴與關懷孩子,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生活是藝術,音樂能陶冶性情,兒歌創作者李翰章帶著烏克麗麗,將音樂融入破冰游戲中,引導父母放下身段,隔空與孩子們互動對唱,快樂的氣氛洋溢全場。活動中,晨讀媽媽陳少媯還帶領孩子們一起做美勞,分享繪本。

社區教育工作者莊白琦為父母說明閱讀繪本的重要觀念,並非一定要用繪本去引導孩子的道德價值觀,親子共讀的美好,會讓父母更貼近孩子的世界,自然能伴隨孩子成長。「這次工作坊讓我更深一層了解,作為一位家長,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與會的廖運友表示,自己將重新調整心態與行動,把握與孩子一同成長的時光。

東初禪寺

中央公園分享漢傳禪法

七月二十八日,東初禪寺常修法師、常灌法師帶領法青義工,首次於紐約中央公園舉辦戶外禪修,共五十多人參與體驗八式動禪、自然經行、打坐和分享交流。常修法師以八式動禪的十六字心法,引導眾人練習八式動禪,熙來攘往的人群駐足圍觀,不少民眾也隨喜參與。打坐時,法師以「清楚、放鬆、覺照」來引導,提點眾人用「let it in」、「let it be」、「let it go」的方法,讓身心接納整體環境的現象,便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安住。

分享交流時,有西方眾談及平時都在安靜空間內禪修,第一次嘗試戶外打坐,練習接受整體環境,是新的嘗試與體驗。法師進一步說明,對身心的覺受與環境的現象清清楚楚,但心不被影響,這個接受整體環境現象的方法,是漢傳禪佛教中的默照禪法,當我們隨時隨地運用,生活中便可常保明淨的心。許多參與者表示第一次聽到默照禪,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

(文/編輯室.圖/王定馨)

【各地短波】

新竹精舍 常慧法師講《如來藏經》

新竹精舍「經典與生死」系列講座,7月28日「《如來藏經》看生命平等觀」由傳燈院禪修研教室室主常慧法師主講,近220人出席聆聽。

常慧法師以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的歷史淵源、說法因緣、認識《如來藏經》經名等主題,循序引導大眾從《如來藏經》看生命的平等觀。法師談到,如來藏思想主要闡述眾生皆有佛性的觀念,佛陀在《如來藏經》中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雖然被煩惱覆蓋迷失,而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法師以影片《印度宗教與生活》,探討每個人雖隨著業力,各有不同身分階級,但人與人不分親疏、高低、種族等因素,「一切眾生都是現前菩薩、未來佛」,只要努力修行,猶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將煩惱去除,清淨心顯現,即是如來藏。相信自身本具佛性,進而發起修行的信心,並願生生世世精進不懈,每個人都可以走向解脫的成佛之道。(陳果忠)

佛教學者、博士生 參訪溫哥華道場

8月12日下午,參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佛教研討會的學者和貴賓一行40人,前往溫哥華道場參訪,由監院常悟法師及全體常住法師接待。參訪來賓包括知名現代佛教學者汲喆教授、廣州六祖寺監院登覺法師、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教授等,並有六位就讀於哈佛、耶魯等大學的博士生同行。

來賓們除了觀看法鼓山簡介影片、了解溫哥華道場的發展及弘化活動,常悟法師還邀請來賓到大殿體驗禪修。法師分享禪法不只坐在蒲團上,而是行住坐臥處處可運用,接著帶領眾人練習放鬆身心,清楚、細膩的引導,讓來賓淺嘗身心安定的禪味。

茶敘時,來賓與法師們就佛教發展現狀、僧才培養、教界與學界的合作、西方社會弘法等議題展開交流,希望未來進一步互動學習,一同致力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徐燕)

【安和分院講座】
佛法結合醫學 安身安心
【溫哥華道場佛法講座】
常啟法師弘講 維摩詰經、小止觀
香港道場參加書展
分享禪藝生活
【馬來西亞道場父母成長工作坊】
親子共讀 伴隨孩子成長
【東初禪寺】
中央公園分享漢傳禪法
【各地短波】
新竹精舍 常慧法師講《如來藏經》

佛教學者、博士生 參訪溫哥華道場
農禪水月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