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掖漢傳佛教研究12載有成

哥倫比亞大學高層參訪聖嚴教育基金會 感謝培育研究人才 提昇學術地位


▲哥倫比亞大學高層來訪,進一步了解聖嚴師父與法鼓山的理念。左起為呂理勝、愛德華.陳里札多、保羅.基南、張世富、蔡清彥、約翰.寇茲華斯、楊蓓、果光法師、張瓈文。(李東陽 攝)

【林何臻/臺北報導】自二○○七年,聖嚴教育基金會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設立全球第一個漢傳佛教講座教授以來,對於提昇漢傳佛教在國際學術上的能見度,帶動其他大學跟進設置,影響力至今持續發酵。哥大四位高層主管於八月十四日上午參訪聖基會,回顧十二年來合作的成果,並進一步認識聖嚴師父和法鼓山,期許未來強化合作,共同推動國際漢傳佛教的研究與交流。

哥大參訪團由教務長約翰.寇茲華斯(John H. Coatsworth)率同富(Fu)基金會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高級執行副院長張世富、大學發展高級副總裁保羅.基南(Paul Keenan)、哥大全球倡議高級主任愛德華.陳里札多(Edward Chan-Lizardo),與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執行長楊蓓、法鼓山僧團都監果光法師等人熱烈交流。楊蓓憶述聖基會成立之初,當時的哥大副校長保羅.安德爾(Paul Anderer)來臺洽談設立漢傳佛教講座教授事宜,為日後的發展奠定方向,透過與國際學術單位的交流合作,為漢傳佛教研究帶來承先啟後的新氣象。

「聖嚴漢傳佛教講座教授在哥大的設立,乃是國外的創舉,影響其他大學(如史丹福大學)也開始設立同樣的講座教授一職,帶動更多優秀的學生申請研究漢傳佛教的博士課程。」首任講座教授于君方,回顧講座設立以來,已經培養出多位博士生,至今陸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佛光大學等學府任教,而他們的學術出版成果,也獲得國際宗教學者認可,讓更多人關注漢傳佛教研究的發展。

二○一六年,在繼任講座教授楊朝華推動下,聖基會以十年為期,捐助「博士後研究獎助學金」,五位博士生因此加入舉辦國際研討會、課程和工作坊的行列,其中已有兩位獲得博士後研究補助。而在學術出版方面,自二○○八年起,聖基會和中華佛學研究所合作捐助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鼓勵新進學者發表研究成果,以及投入漢傳佛教典籍的翻譯,目前已出版八本專書,成果碩然。

哥大高層此次來訪,除了感謝聖基會十二年來獎掖學術的貢獻,也透過交流互動,進一步了解聖嚴師父和法鼓山,以及「心靈環保」理念。寇茲華斯感動地表示:「哥大投入各項學術領域,回應當代社會的變化,而如何維持平靜和諧的身心,以及環保、生態建築、宗教研究等,都是哥大可以向法鼓山持續學習的面向。」

哥大將於今年十月與紐約象岡道場合作,在校內舉辦禪修活動,接引更多師生認識漢傳禪佛教,更期許與聖基會持續在國際宗教研究領域合作,培育更多生力軍,推動跨國界、跨學科的東亞佛學研究。

法鼓山第六任方丈9/2接任大典

果暉法師發願承擔 帶領教團邁向新未來

【本刊訊】承先啟後——法鼓山第六任方丈接任大典,九月二日上午於法鼓山大殿舉行,由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暨僧團首座和尚惠敏法師擔任監交和尚,已擔任十二年方丈的果東法師正式卸下執事,由果暉法師接任方丈,執行僧團的任務交付,承擔如來家業。來自教界的長老大德、海內外信眾皆出席勝會。

新任方丈果暉法師自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手中,承接三大信物:「法鼓山僧團組織章程」、「僧團防墮落防腐化原則」,以及聖嚴師父親傳之一○八粒念珠。並於方丈誓辭中聲明:「奉法鼓山僧團大會授命接任法鼓山第六任方丈,將依法、依律、依法鼓山相關章程、辦法、規約、原則,守己盡分,藉境修行,護持常住,履行方丈職責。」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期勉,法鼓山是以理念領導而非個人領導的團體,依眾靠眾,各司其職。而方丈如同領航員,帶領僧俗四眾為推動法鼓山理念而努力。並懇請大眾對新方丈給予信任、支持、愛護及肯定,相信新方丈透過學習承擔,一定能扮演好這個角色。

新任方丈果暉法師感恩師父無盡恩澤,感恩善知識提攜成就,以感恩報恩、還願發願為策勵,願為三寶、眾生、僧團,全力奉獻學習。尤其感恩前任方丈果東法師的奉獻,法鼓山教團各種法規制度、人事、權責、弘化事業均已健全穩定。接任之後,懇請僧俗大眾與諸上善人,同心同願,一齊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來努力。

新任方丈果暉法師一九八五年於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座下出家,戒臘三十一年,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師父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僧團都監、僧伽大學院長、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師父二○○五年傳法法子。

法子查可 香江灑禪法甘露


▲查可在瑜伽工作坊中,提醒學員留意練習過程,好好鍊心也能讓身體受益。(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七月二十七至八月五日,聖嚴師父西方法子查可.安德列塞維克(Žarko Andričević)至香江展開弘化活動,帶領禪五、瑜伽工作坊、「禪心自在」講座,為繁忙燥熱的國際大都會,帶來禪法的清涼與自在。

由香港道場、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舊生會合辦的五日禪修營,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在嘉道理中心舉行,有香港、澳門、澳洲、日本、北京、臺灣等地禪眾參與,內容包括坐禪、動禪、瑜伽,每天早晚兩次開示,由查可分享禪修觀念和方法。

「很多人學禪是為了自己,期待開悟,然而開悟本身是無我的,所以期待開悟與開悟本身,恰好背道而馳。」查可說明,慈悲是禪修的重要元素,人們因無明我執而痛苦,練習禪修可以帶來身心的統一,進而發現「我」與他人其實密切連繫,甚至是一體的,當覺悟到這一點,就能發現愛、喜悅和平靜一直都在。

八月五日早上,香港道場舉行瑜伽工作坊,查可首先談到多數人把瑜伽當成一種運動,但「瑜伽」(yoga)的原意,是指身和心的統一,目的是要「停止腦海裡的活動」,同於佛教止觀法門的「止」,與打坐有緊密關係。

查可帶領學員實際做瑜伽,並提醒學員,應該留意練習過程,而不是追求目標,因為色身會變老、生病、死亡,而心是無限的,好好培養、訓練的同時,也能連帶使身體受益。

下午的講座,查可以「禪心自在」(One Mind Free Mind on Chan Practice)為題,說明禪修所經歷的四個階段: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查可指出,禪的基本原則是「放開一切執著」,當「心」每進一個階段時,我們與世界及生活的互動,便會出現變化,最終引領我們成為慈悲與自由的純然載體——超越二元,自我徹底消融。歷經一系列禪修活動,大眾備受鼓舞地說,從師父到查可,一次次證明禪修能改變生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眾人帶著法喜的心,回到生活中繼續精進。

人基會「心藍海策略」系列課程

創心思維 創新企業


▲張善政強調有創意的企業文化及制度,才可能培養出創意人才。(李東陽 攝)

【釋演真/臺北報導】有感於臺灣企業正面臨巨大挑戰,須有跨界整合、創新、永續經營的新思維,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以「創新、創心」為主軸,推動結合「心靈環保」的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規畫「心藍海策略」系列三場課程,首場於八月三日假德貴學苑七樓無盡講堂舉行,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張善政、「心六倫宣講團」團長林知美開講,約有一百多位學員參加。

一開場,張善政從有感領導、塑造永續企業的創新文化切入,介紹國際知名企業如何藉由彈性制度,培養員工自發的責任感與創新力。「有創意的企業文化及制度,才有可能培養出創意人才。」張善政以谷歌(Google)為例,小至差旅報銷,大至鼓勵跨部門合作等,每一項制度都讓「員工每天在動腦」。

延續著前場的企業創新,林知美接著分享「創心」——從倫理到永續的管理心法。以往企業將「競爭五力」奉為管理聖經,卻陷入惡性競爭的狹隘紅海中;二○○五年提出的「藍海策略」,則開創了多元、寬廣的新市場。如今更進化到「心藍海」,以「正念」及「向內探索」,直接切入所有問題的最核心——心。領導者藉由新(心)的管理六力:情緒力(抗壓力)、安定力、專注力、洞察力、創新力、合一力,提昇心的高度、寬度與深度,更能帶領組織從上到下利己利人,建構多贏共好的「幸福企業」。

二○一八國際扶輪青年禪修營

新世代體驗漢傳禪文化


▲各國青年初次托水缽,專注體會身心放鬆的禪法。(張田沛 攝)

【黃儀娟/臺北報導】有由國際扶輪社邀請,來自歐美、東南亞等十五個國家三十位青年,七月十七日至法鼓山園區進行宗教體驗,由傳燈院監院常襄法師、公關室常寂法師帶領,展開一日禪修的清淨生活。

常寂法師引領學員覺察呼吸、淺嘗靜坐的身心安定。學員並初次體驗托水缽,從中揣摩專注一心的平衡,隨後學習午齋吃飯禪、午休臥禪。常襄法師則分享禪法思想源流,日常生活隨處可應用、實踐的觀念與方法,以及體驗法鼓八式動禪,實際感受動靜調和的禪修方法。學員們不約而同表示,從未聽過「No-self」(無我)的觀點,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思維。

隊輔范寧鷴分享,學員能以開放的心態,來了解漢傳佛教和中華文化,認真專注之情令人動容。超越語言、文化的禪修體驗,讓學員們收穫滿滿,臉上滿是法喜笑容,增添了想進一步了解禪法妙用的動力。

農禪寺近萬人禮拜《梁皇寶懺》

八月十二日,農禪寺啟建一年一度的梁皇寶懺法會,近八千位信眾不畏風雨,虔誠參與拜懺。十八日圓滿日的瑜伽焰口法會,近萬人跟隨金剛上師、僧團法師施放焰口,願普利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更祈願將拜懺的法喜帶回生活中,時時不忘清淨身口意。

梁皇寶懺法會期間,農禪寺八處佛堂裡,大眾安心專注修行,而數以千計的義工發心承擔各項任務,護持道場的心力,令人感恩與感動。(文/編輯室.圖/廖順得)

下載>>法鼓雜誌第345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獎掖漢傳佛教研究12載有成
法鼓山第六任方丈9/2接任大典
法子查可 香江灑禪法甘露
【人基會「心藍海策略」系列課程】
創心思維 創新企業
【二○一八國際扶輪青年禪修營】
新世代體驗漢傳禪文化
農禪寺近萬人禮拜《梁皇寶懺》
下載法鼓雜誌第345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