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悅眾成長營

深入理念發大願


▲朝山、繞法華鐘,悅眾們以禪修心法,踏實穩健地步步向前,深入感受、體驗法鼓山的禪悅境教。(李東陽 攝)


▲馬來西亞悅眾在成長營中,體會生命就是禪法的實踐,禪修不只是從蒲團延伸到生活,也是人生方向。(釋常真攝)

【釋演香/金山報導】為了深入聖嚴師父理念,體驗法鼓山,四月十日馬來西亞道場首辦悅眾成長營,監院常藻法師帶領六十名悅眾漂洋過海,回到法鼓山園區、農禪寺等地,經歷六天培訓,凝聚了更堅定的向心力。

結合課程、禪修、朝山、參學、經典共修等動靜並呈的成長營,以四大主軸來鋪陳:從「我們為何而來」釐清個人目標,了解四眾佛子本位;「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三寶事」分享面對混亂世道時,如何以佛法來觀照、續佛慧命;「以教育落實關懷」學習如何從佛教教育的實踐,提昇關懷的力道;「以法為依歸」深入體驗禪法,學習內在獨立、依法而行。

「這趟不是旅行,不是上課,而是往內心的朝聖。」常藻法師表示,早在一年多前即邀約僧團法師、老師們授課,還安排了親身體驗的修行、參訪活動,希望讓悅眾們更認識、成長自己,進而將自己的生命方向,與法鼓山結合,發揮更大的價值。學員劉春平即從僧團都監果光法師授課時的提問,以及師父的影音開示,明白法鼓山從教育著手,「讓我們藉由推廣關懷的過程中,提昇個人的品德與素質,引導我們將自己的目標,與師父銜接起來,讓我更加確定自己參加成長營的意義,這具體而實用的生命答案,令人感動。」

營隊中,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特地前來關懷,帶來《安心祝福語》小冊與學員結緣;果光法師勉勵大家,要從時時覺察自心做起,才能落實心靈環保;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引用二○五○年,全球佛教徒將面臨負成長的專家報告,帶領悅眾反思這份報告與自己的關係;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說明「我執」也是一種習慣,並借用科學研究大腦的結構,闡述習慣的養成;生命教育學程主任辜琮瑜藉不同的遊戲和討論,幫助學員自我剖析,掌握處理困境的技巧;人社學群學群長楊蓓勉勵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在當悅眾過程中,學習「沒有變有,小事變大事」,做別人沒做的事,而且要愈做愈大。

最後一堂課,果醒法師分享禪修如何開拓生命的深度與廣度,說明一般人將所感知的現象當成「我」,事實上那只是自心呈現的現象,面對境界,「轉心態」是更究竟之道。學員楊祖排回饋,先前因為讀了聖嚴師父〈告誡眾弟子書〉開始反省,深入漢傳禪法,這回了解法鼓山的組織運作從未離開禪宗的思想與方法,更深刻感受到悅眾的生命,就是禪法的實踐,「禪修不只是從蒲團延伸到生活,而是我的生命觀與人生方向。」

返回馬來西亞前,法師們帶領悅眾到開山紀念館禮祖,眾人帶著飲水思源、感恩法喜的心,提起願力繼續奉獻。

農禪寺首辦 Temple Stay

青年體驗寺院輕旅行


▲學員們跟著法師的示範,練習執掌法器,體驗清淨的梵唄修行。(王育發 攝)

【林雅櫻/臺北報導】為了接引年輕世代認識寺院,農禪寺於三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首次舉辦「青年FUN心輕旅行」活動,近四十位青年選擇放慢忙碌、快速、緊張的生活步調,相約農禪寺水月道場,體驗寺院生活,來趟不一樣的輕旅行。

兩日半的活動中,法師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輕鬆活潑的方式,帶領近學員體驗梵唄、鈔經、早晚課、水月池畔夜語、供燈,以及八式動禪、禪坐、慢步經行、托水缽等活動,並細心解說「法喜」、「禪悅」、「持戒」、「戒定慧」……等佛教語彙的意義。初次學習梵唄及法器時,學員難掩欣喜,經過半天的練習後,共同成就一場莊嚴的法會。最後在茶禪中,學員們回憶、分享兩日半的體驗,大家收穫滿滿,還決定自行成立通訊群組,相約下次一起來共修。

十多年前皈依佛教後,首次參加寺院活動的林洳萱說,當法師引導執掌法器時,配合大眾的音聲,清淨和雅的梵唄,深深觸動她的心靈,整個人平靜了下來,感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與感動,直呼這次的營隊「把我的精神食糧餵飽了」,發願下次要來護持當義工。

「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過不去的心。」就讀碩一的李玫誼從法師的分享中,發現自己因為求學壓力大,容易緊張焦慮、自我困擾,學習到心境最好能像慢步經行一樣,調整到與環境和諧,就能豁然開朗。

來自彰化的王智昕表示,他的煩惱經常來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因此期盼來寺院沉澱心靈,此次體驗了禪修,讓他暫時放下煩惱,變得舒適安定,他笑著說:「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就來不及想到煩惱了。」

「學佛不是老了才學,而是要從年輕開始。」營隊輔導法師常提法師強調,很多年輕人認為寺院只跟老年人有關,其實跟每個人都有關,寺院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樣貌,但是所傳遞的佛法智慧不會改變。規畫這個營隊就是希望年輕人來善用寺院,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好。

各地清明法會信眾報恩共修


▲泰國護法會首度舉行清明地藏法會,信眾跟隨法師們恭誦《地藏經》,學習地藏菩薩的大願及孝親精神。(泰國護法會 提供)


▲農禪寺清明報恩佛七期間,信眾放鬆歸零的身心,體驗一句佛號到底的清淨莊嚴。(農禪寺 提供)


▲寶雲寺梁皇寶懺法會最後一天,眾人於瑜伽焰口法會上,誠心召請眾生來受甘露法食,脫離苦趣。(廖順得 攝)

【本刊訊】在慎終追遠的清明時節,法鼓山海內外各分院、道場、護法會,陸續舉行清明報恩法會,各地信眾透過念佛、拜懺、誦經等共修,為現世親友消災祈福,為過往六親眷屬及怨親債主超薦,並迴向十方法界眾生,脫離苦趣。

三月二十五日至四月八日期間,臺北安和分院、臺南分院、美國東初禪寺、溫哥華道場、馬來西亞道場、泰國護法會等,先後啟建清明報恩地藏法會。泰國護法會首度於清明時節舉行,由常空法師、常應法師、常學法師前往擔任主法及悅眾法師,臺南分院則舉行地藏法會、《地藏經》共修、地藏懺法會等一連七天的精進共修。

每場地藏法會上,大眾跟隨主法及悅眾法師,誠心恭誦《地藏經》,願眾生也能前來聽聞佛法,獲得法益。臺南分院監院常宗法師講解《地藏經》時,期勉大眾學習地藏菩薩的大願,將超薦先亡的心量不斷擴大,迴向所有眾生,自己的生命也會跟著提昇;主法果謙法師以聖嚴師父法語「生生不昧因果,世世常聞妙法,般若智而現前,菩提心而不退」,與眾人共勉精進不懈。

四月一至七日,農禪寺清明報恩佛七期間,信眾以放鬆的心情、歸零的身心,體驗一句佛號用到底的清淨莊嚴。從一早聆聽師父影片開示,接著念佛、繞佛、止靜、拜佛,一直到晚上的拜懺、大迴向,修行功課緊湊。齋明寺則於四月四至七日,舉行佛三暨八關戒齋,眾人無不珍惜因緣,一心精進用功。

臺中寶雲寺於四月一日起,啟建為期七天的梁皇寶懺法會,大眾跟隨主法常源法師引領,誠心懺悔、禮佛、發願、迴向;最後一天瑜伽焰口法會,金剛上師果醒法師領眾誠心召請各類眾生,承三寶之力來受甘露法食。法會期間,副住持果暉法師親往關懷,臺中市長林佳龍也到場為市民祈福。

專程從美國回臺的劉炘分享,能與奶奶、媽媽一同至寶雲寺參加法會,既幸福又有福報。她表示,七十八歲的奶奶原只想參加一天,由於深感法喜,後來全程參加。而三、四百位中部各地區及各會團義工,在護持大眾的過程中,同樣法喜充滿,義工張秀珍感恩師父創辦法鼓山,讓眾人能在道場奉獻修行,成就冥陽兩利、利人利己的菩薩道。

溫哥華道場

俞果谷講紅塵修行

【陳蓉美/溫哥華報導】如何在紅塵中修行?三月十七日,一百多位聽眾齊聚溫哥華道場,聆聽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教授俞果谷演講「紅塵修行——《維摩詰經》的智慧」。

俞教授以歷史背景和事例,說明漢傳佛教的發展、大乘代表經典《維摩詰經》的要義。他提到大乘佛教以「因緣」為著力點,提倡「空」的思想,任何現象都是因緣而成,隨時變化。「桌子來自非桌子,果谷來自非果谷。」他以面前的講桌為例,說明桌子由木板、鐵、設計師等因素和合而成;而「果谷」所有的經驗、看法都是與其他人、事、物互動而形成。「萬物,從時間角度看,是隨時變化的;從空間角度看,是源自與其他物體的相互依存。」

紐約地鐵中的男孩、抱怨先生的日本太太……果谷以一則則故事,帶領聽眾理解從「空」到「唯識」,再從「空」的無限可能到「如來藏」,建構出大乘三系。他表示,若將生活中的煩惱、挫折,當作空間中錯置或髒污的物品,進而著手清潔整理,則所有的煩惱和挫折,都是未來成佛的工具。「從學佛的角度來看,千萬不要排斥煩惱、壓抑妄想,要有正確的心態,用正確的知見調伏淨化煩惱,這是未來成就的資源。」

《維摩詰經》中,維摩詰菩薩透過生活化、故事化、居士化的視角,對社會、政治、家庭和佛教主流思想進行反思。俞教授談到〈觀眾生品〉闡述眾生受限於各自的「包袱」,只能看到「所想要看的」,而非客觀真相。大菩薩如何看芸芸眾生與娑婆世界?即是「如夢幻泡影」,無相,不被現象牽著走。

俞教授不時以一段段風趣對白:佛陀為舍利弗示現淨土、維摩詰藉舍利弗妄念說法、文殊菩薩探病與維摩詰對話……帶領聽眾在笑聲中融入《維摩詰經》的世界,體會維摩詰居士教化眾生的菩提心。最後,他以三點作為詮釋此經的精華:「空」、「無相」、「無住」,並勉勵眾人以此三解脫門,放下心中的框架,體驗本然的自在。

香港道場 佛教藝術講座

賞西域樂舞之美

【香港訊】元月起,香港道場充滿濃濃的佛教藝術氛圍,一系列「如來寶藏──佛教藝術」講座及工作坊於港島會址舉辦。三月二十四日,邀請專研佛教音樂圖像的講師李慧心,與大眾分享「西域樂舞之美──克孜爾石窟伎樂圖像」。

位於新疆的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源地之一,有「中國第二敦煌」之稱。李慧心介紹石窟壁畫上樂舞圖像的特色,包括:天宮樂伎、飛天樂伎、樂舞天人和舞蹈天人,並提及其中一種受人矚目的舞蹈「碗舞」,舞者在頭上放上盛水的碗,瀟灑自如地舞蹈。碗的緣由,取自佛陀得道前,曾接受牧羊女一碗乳糜的布施,碗舞主要頌揚牧羊女的善良,在龜茲壁畫中相當常見,可知當時流行碗舞。

李慧心分享壁畫中的一則本生故事「鴿焚身救迷路人」,敘述一隻在雪山中修行的白鴿,遇到饑寒交迫的迷路人,便送樹枝供他取暖,一邊安慰數日沒吃東西、無力行走的迷路人,一邊振翅撲進火中。迷路人含淚吃下鴿子,按白鴿指引的路線順利回家。她表示,鴿子不忍看到他人飢餓受苦,犧牲自己成全他人,這正是佛教大悲精神的展現。

馬來西亞 悅眾成長營
深入理念發大願
農禪寺首辦 Temple Stay
青年體驗寺院輕旅行
各地清明法會信眾報恩共修
溫哥華道場
俞果谷講紅塵修行
香港道場 佛教藝術講座
賞西域樂舞之美
農禪 包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