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道場佛法研讀班

佛陀怎麼說 我怎麼做


▲課前學員先讀誦不同版本的《心經》,從中學習放下慣性、專注當下。(陳靜惠 攝)

【王丹怡/馬來西亞報導】為延續學佛五講班學員的學習熱忱,馬來西亞道場於一月十一日起開辦佛法研讀班,以研讀聖嚴師父著作《心的經典》為主,監院常藻法師表示,課程重點在於以提問來啟發學員獨立思考、自發研讀、報告,並且引導學員回歸經典,用「佛陀怎麼說,我怎麼做」的心態,體會與實踐佛法,共有九十位學員參加。

每堂課的前十分鐘,會安排禪坐及讀誦兩遍不同版本的《心經》,課程進行中,法師還會不時地現場問答或抽籤提問。《心經》有七種譯本,學員讀誦轉換時,常會因慣性使然而頻頻口誤,常藻法師藉此提醒大家,對治慣性要時時覺照內心,提起方法,回到當下。

「如果因為害怕答不出來而生起煩惱心,可以試著轉念,告訴自己是為學習而來,不是為表現而來。」面對許多學員對於現場答問的不安,法師期勉應將自我放下,學習重點在「因」而非「果」,就能減輕緊張壓力。

「我們大多處於自我保護的狀態,學佛必須從心地下工夫,來了解、修正並淨化自己的內心,把心和行動拉近。」常藻法師表示,一般人在學佛過程中常常會陷入盲點:不斷追求更多,卻長養了貪欲,始終停留在知道而做不到的階段;此外,得少為足,不知佛法浩瀚;或者是誤認佛法修行容易,希望追求深奧義理,偏解少行,因此,必須具備四預流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及法隨法行,有了這四種心態,學佛路上就能走得步步穩健踏實。

向生命叩問


▲(Jean Li攝)
◎郭紫薇

常藻法師在第一堂課就說明,佛法研讀班是一個學員發表多於講師講課的課程。由於班上含蓄的人較多,因此法師出了奇招:抽籤。被抽中名字的人,必須針對經文講解或發表看法。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考驗自己到底對這句經文體會有多少?了解有多深?

同學們都視抽籤答題為「心臟病遊戲」,因為過程令人心驚膽顫:法師會層層追問,根據我們的答案再仔細繼續發問,課堂恍然間變成禪堂,法師變身為手握香板的禪師,一個追問就像一個香板,要你不斷放下再放下——放下恐懼、緊張和自我保護,直接面對生命的最深處。

面對法師緊迫盯人的提問,一時半刻答不出來是常見的場景。問題的類型絕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標準答案,而是「生命大哉問」,例如第一堂課法師問道:「什麼是/誰是觀自在菩薩?」曾以為自己很熟悉的名詞,結果卻瞠目結舌,說不清道不明。法師進一步要求我們不要用一大堆佛教專有名詞來講解,應該回到生命中,認真思考日常生活到底和觀自在菩薩有什麼連結?

我和同學討論,為什麼我們傾向用佛法名相去講解佛法,而非自己的語言?除了體驗不深,其實是害怕說錯話,更在意自己的表現,感覺套用佛教用語來講解一定沒錯。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抓住的東西,居然形成了自己的困境。

此外,課堂上的討論,會啟發自己對問題深入思考:「佛法真的只有這些嗎?」或許我們缺少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個啟發生命的好問題。

點滴用功深

◎梁演林

理財是人生重要的一門功課,第一步就是儲蓄,每天儲蓄才會有錢,而非等有了錢才來儲蓄。修學佛法亦如是,不是一修即開悟,而是漸修之後才有所體會。每天一分一毫的儲蓄,積少就成多;每天一點一滴的用功,調和身心,調伏煩惱,日久身心也會安定下來。過程中,不在於所得多少,重要的是培養我們的恆常心,訓練持久力。

因為要儲蓄,對日常開銷花費就會格外謹慎,簡樸自足,量入為出,總能解燃眉之急,亦能接濟他人度過難關;因為要離苦得樂,就會守護根門,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稍一脫軌,即刻警覺糾正,使之少犯乃至不犯,在安頓自己的身心之餘,亦能讓旁人受用佛法的利益。

佛法研讀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行深般若波羅蜜才得以觀自在,其實般若是由淺到深,從取至放,煩惱漸次剝落,智慧慢慢增長,過程中是漸修漸得,漸得漸修,因果循環的道理。

再者,也讓我領悟凡夫因執取五蘊而生死輪迴,而佛菩薩觀五蘊乃因緣和合,真空妙有,自在地隨緣度眾。從「五取蘊」到「五蘊」,一字之差,造就了不同的心靈層次,以及生命格局。

智慧非一朝一夕可得,開悟也不是從天而降,在修學佛法的路上,不要刻意妄為去追逐解脫的妙方,徒增煩惱;只要默默耕耘,當我們的心安頓了,生命也會更踏實,能夠不問收穫,就是收穫。

《法的療癒》讀後感

問對生死問題

◎王友正

天生理性重於感性,凡對於不知原因、不合邏輯、不合科學原理的事情,就不接受,因此潛意識中對所有的宗教都有排斥感。直到兩年多前生命經歷轉折,迫切需要人生的出口,多方尋覓下,終於在YouTube與聖嚴師父相會。

儘管師父不在了,可是他的影音、《法鼓全集》、法鼓山僧團及道場都在,於是到安和分院參加各項課程,從初級、中級、高級班等,一路奮發圖強地修學佛法。某日上法鼓文理學院辜琮瑜老師的課時,她推薦杜正民教授《法的療癒》一書,於是回家細細閱讀。

當讀到「命終之後,知生何處」這一章時,深受啟發。書中說,佛陀探望生病的年少比丘,比丘問:「我對佛法沒學通也沒任何成就,我死後會去哪裡?」佛陀沒有正面回答,反而引導比丘從六根觀察生滅法。之後,比丘因此於死時入了涅槃。

一般人常以自己的知識或經驗去問問題,問錯了問題卻察覺不出來。釋迦牟尼佛早就告訴我們色身是不斷生滅,業力隨之累積造作,而有了善惡果報,很多人總是關心死後去哪裡?但很少人會問如何才能無有恐怖的死?如何降伏煩惱而解脫?殊不知解脫生死才是佛教重要價值之一!

佛經就像一本本指導手冊、航線圖或基礎原理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環境、使用技巧及機緣下,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就像佛教流傳至印度、中國、西藏或日本,皆有不同的發展。如何讓佛法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我試著將所有得到的紛亂訊息、過去的認知、經驗一一消融,依因緣因果法則而行,去除我執。雖不敢講就此不再害怕死亡,但至少知道要以佛法的正知見來觀生死,才能無畏生死、了脫生死。感謝辜老師一席教誨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讓此生因為佛法而有了意義。

課外心一章

在佛法中蛻變

◎林錫綢(臺南佛學班)


▲(李東陽 攝)

自從擔任佛學班班長以來,深深體會「藉事鍊心」這句話的涵義,也對佛菩薩的慈悲加被更具信心,讓我由「勉強與焦慮」轉化成「安心與感恩」。課堂中強調的「無常與因緣」,也從知識性的認識,轉變為實際的體證,心境轉化的過程就像昆蟲蛻皮一般,雖然歷經掙扎矛盾,但只要能衝出重圍、蛻變成功,就是一種重生,心靈的成長也向前邁進一步。

當初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班長一職,雖然口頭上承諾了,但是「心」並沒有答應。由於沒有將心安頓好,也輕忽了心念力量之強大,常使自己陷入煩惱中。慶幸的是,一堂又一堂的佛學課程,提昇了我的覺照能力,找出煩惱的根源;而因緣因果法則,使我理解到要把心淨空,接受當下因緣。

每當境界一來,就試著以課堂上聽到的佛法正知見,來調伏躁動的心,也正因為轉念,使得一切順利圓滿,不禁讓我驚歎佛法之神奇,不只是「懂得」、「講得」,最關鍵之處在於「做得」,讓人真正體證到佛法是各種困境的解方。

透過佛學課程的熏習,我學會在「不自在」當中,檢視自己的心念,將心念拉回溫暖的初衷,懂得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經由不斷地練習,自我中心減輕了,感恩心和懺悔心也油然而生。「逆境不來,智慧不長」,這句話不僅印證「有願就有力」,更發現用歡喜心勇敢承擔工作,獲益最大的正是自己!

樂齡關懷 法青傳遞溫暖

◎黃演福


▲法青藉由活動親近長者們,從溫馨關懷與陪伴中,學習成長。(青年院 提供)

濛濛細雨又微寒的週日,絲毫不減同學樂齡關懷的熱情,一月二十八日由青年院法師們帶領二十多位法青和悟寶熊,首度到深坑安養中心陪伴長者,並帶來年節的新春祝福。

法青「純心樂坊」現場演奏合唱〈望春風〉老歌,勾起長者們許多回憶,不但一同開口合唱,臉上更是洋溢笑容;還有「花開富貴」手做牡丹花,雖然很多長者們的手或眼不是很方便,但法青們藉此親近長者,近距離地一起合作完成作品,在陪伴中獻上關懷。

初次接觸安養中心的法青們,在關懷長者時,難免感到不自在,尤其大多數人講得一口不流暢的臺語,甚至讓老人家聽不懂。法師引用蓮花基金會張寶方老師的話:「語言溝通只是關懷的方法之一,藉由眼神、表情、肢體動作,也能傳遞溫暖。」勉勵大家慢慢地進步,其實關懷的心最重要。 除了長者之外,他們身邊的照護員也主動參與活動,樂在其中。法青們的到訪,無心插柳地也為這些照護員帶來歡笑。面對特殊的工作環境,以及日復一日老病死的輪迴,照護員們仍舊努力付出,讓眾人心中生起無比的敬佩與祝福。 關懷活動後,法青表示,有年輕健康的身體,家人平安,並且成就自己來當義工,參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內心由衷地感謝三寶護佑。

【馬來西亞道場佛法研讀班】

佛陀怎麼說 我怎麼做

向生命叩問

點滴用功深
《法的療癒》讀後感
問對生死問題
【課外心一章】
在佛法中蛻變
樂齡關懷 法青傳遞溫暖
【心靈環保家庭日】
召募青年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