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別離 滋養生命樹

五歲時,奶奶留下的愛,三十年後才懂,
從害怕失去,到獻上祝福,這份探問生死的禮物,
成了學佛的動力與資糧。


(李東陽 攝)

◎龔演佑

有一個問題困擾我三十年,最近,我好像有點懂了。

身為長孫的我,和爺爺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在我五歲時,最親愛的奶奶往生了。記得那天早上,病榻前圍了許多人,虛弱的她特別喚我過去,說了些話,輕輕地摸摸我,小小年紀的我不知道那是最後的道別,只感覺非常的哀傷。「奶奶去哪裡了?怎麼還不回來?我很想她……」我一直問著身旁的大人,但是沒有人能給我答案。

「人死後會去哪裡?」我逐漸長大,隨著時間過去,淡忘了這個問題,然而,爺爺慢慢老了,健康也逐漸下滑,想到「有一天會再次失去親人」,就感到非常害怕。

善的力量 獻上無邊祝福

去年(二○一六)十月,爺爺過世了,心頭再次湧滿難過與害怕。這時媽媽告訴我,在爺爺過世前半年,有一天對媽媽說:「很抱歉以前對你有許多誤解,現在我老了,你還願意回來照顧我。」媽媽當時很震撼,回答:「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您不要想太多……」然後,爺爺默默流下眼淚,輕輕說:「希望以後,你和你的孩子們都可以很好。」我聽了感到無比感動和溫暖,感動的是爺爺和媽媽之間結了圓滿的緣,溫暖的是我衷心地感受到爺爺所給予的無限祝福。

佛事期間,非常感謝員林辦事處師兄姊到家裡慰問關懷,那是全家族第一次一起為爺爺至誠懇切誦經、念阿彌陀佛聖號。媽媽甚至感覺整個家裡都變溫暖了,不再像前幾天那麼冰冷。透過師兄姊的說明,我們了解到做什麼事可以真正幫助往生者,例如:吃素、誦經、布施……等,在我的理解中,這些善的行為和意念,可以轉化成一股力量,是一種無上的「祝福」,這應該就是「迴向」的意義。

我學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三件事——祝福、感恩、珍惜:一個人來到世間,往往是受到許多人的祝福與期待,而一個人的離開,也應該要給予許多的祝福,不是嗎?所以,我接收到爺爺的祝福,也獻上祝福,願他能往生更好的地方。

常常回憶起爺爺和我相處的點點滴滴,發自內心感恩他養育了我的父親,建立了一個家,沒有他的辛苦努力,就不會有後來的我。也感恩法鼓山的師兄姊,帶給我們家族這麼好的一場生命教育。離開人世,這輩子的因緣就結束了,所以真的要好好珍惜現在身旁的一切人事物。

聚合離散 化為生命養分

我在今年二月求受菩薩戒,受幽冥戒時,突然覺得好難過,為什麼在奶奶往生三十年後,我才為她乞受幽冥戒呢?也在同一瞬間,我似乎懂了!若不是因為五歲時的因緣,就不會為求了解生命的去處,尋尋覓覓三十年,五歲時的果反倒成了今日的因,因緣的安排,是那麼不可思議!

為了解更多生命的真相,今年三月我參加法青會的「悟吧!二日營」,體驗到生命就像一棵樹,先掉下去的葉子,會變成樹的養分,讓活著的葉子、枝幹繼續成長,就像爺爺奶奶雖然離世了,但我領受著他們的祝福,並成為我的一部分,生命因而不斷延續。

希望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生命的養分,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任何有需要的事、對的事,就去幫助他人。在此,以我的故事為供養,祝福大家凡事能把握因緣、珍惜生命的每個當下。

清明佛七心得

迴向發願不懈怠

◎劉翹毅

我來自香港,這是第一次打佛七,也是第一次來臺灣,更是近十年來,第一次離家外遊。這幾年間,身體一直不好,看了很多中、西醫都不見效。今年農曆年初,健康狀況還不錯,於是趕快報名農禪寺佛七,並到總本山當義工。雖然已經獲得錄取,但心裡隱隱有點不安,一來擔心身體又出毛病,二來怕遇到障礙。因此來臺前一個月,我不斷地發願:「願能順利參加佛七,願將禮佛拜懺所有功德迴向給累劫怨親,早登極樂、蓮品高昇。」

我終於平平安安地到了臺灣,或許一切都太順利,佛七第一天就忘記了曾發的願,自顧自地念佛,唯一難適應的就是佛七作息很緊湊,規矩也很嚴格。後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提到西方淨土的種種依正莊嚴時,我不禁自問:為什麼阿彌陀佛要造這樣的一個樂土出來呢?忽然間,我生起痛苦得無處可逃的感覺、急欲讓人離苦得樂的感覺、不惜一切要除去人我痛苦的感覺,從此我提起初心發願迴向,每日認真三百拜,不敢怠慢。

原本我不明白為何大迴向時要跑著念佛,後來才了解到,當我們救人度眾心切,自然行動也會跟著急切起來。從第四晚開始,每次跑香時,我都有一種想要燃燒自己,用盡每一分功德,照亮怨親和眾生的感受。

在休息時段,我看到法師保持良好的威儀,這真是不容易啊!雖然監香法師特別叮嚀休息時身心不要放逸,但我還是懈怠下來了。拜佛時,我覺得離佛很遠;不用拜時,又覺得離戒很遠──彷彿自己是一隻披著人皮的猴子,相較之下,持戒嚴謹的法師,渾身都散發出一種千錘百鍊、金剛不壞的氣息。

這次佛七讓我體驗到,戒比想像中殷重,淨土法門也比想像中高深,因此勉勵自己繼續精進,迴向發願的心,是不能停的!

方丈和尚會客室

不執著一廂情願的想法

◎果東法師

家人相處的煩惱,常見「我是為你好」的慢心。或許有人不解,同為一家人,怎會有慢心呢?其實慢心每個人都有,只是輕、重不等。

有位女士就在我面前數落先生:「我都是為他好,他卻不聽勸。」在這種情況下,我當然會勸勉應當要改變,但是誰來改變?正是數落他者的當事人。

從佛法來講,「我是為你好」帶有比較、爭論的慢心,眼中只見他人的缺點,卻忘了從內心來看自己的過失。「煩惱消歸自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是我對這位女士的建議。

慢,有驕傲的意思,當中又含有慢、過慢、卑劣慢等不同型態。自己與他人其實程度差不多,卻認為自己比較優秀,就是「慢」。認為自己很優秀,還瞧不起他人是「過慢」;自己程度不及他人,卻又輕視別人,則是「卑劣慢」。

慢,所帶來的煩惱,如滾雪球一般,層層加覆,愈滾愈大。起了慢心會覺得不平,接著生起擔心,累積為憂惱,再由憂惱轉為勞累、恐懼。如果能從內心自省,發現慢心生起,認知這是自己的煩惱,當下讓慢心止步,則與慢心相緣的憤慨、擔心、憂惱、勞累、恐懼等,也就無從生起。

幾個月後,這對夫婦特地來感謝我。原來這位女士聽了我一席話,起初還覺得忿忿不平,認為問題出在先生身上,怎麼會是要她轉念呢?後來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從內心看自己的問題,這才發現是自己太驕、太傲,看不到自身缺點。從此學習轉念,改變對先生的態度,夫婦相處也轉為融洽。

消融煩惱,要從自己身上著手,這對自我成長與家庭和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朝山「六心」

◎林香鑾

朝山是一種由內發出「菩提心」的表現,朝山者以虔誠、專注的心,放下煩惱、妄想及雜念,隨著佛號禮佛或問訊,以懺悔淨化內心,體驗身心清淨的感受。朝山後,將功德迴向給個人或大眾,祈願增長智慧,家庭和樂,並祈求佛光普照,國泰民安。

聖嚴師父為了讓大眾體驗禪悅境教,於法鼓山園區修築多條適合大眾朝山、經行的步道,大信南辦事處的朝山團隊,也每月舉辦一次朝山,服務大眾,讓佛法入心也入行。

我從二○一六年開始隨眾朝山,剛開始很不習慣,身心都會不舒服,但朝山後全身舒暢,那種感覺非言語所能表達。持續一年下來,發現自己及家人在各方面,都有了正向的改善,也從不知「朝山功德殊勝行」為何義,到目前知道朝山者須抱持著「六心」:「感恩心」,發自內心感恩人間有佛法,可以讓我們學習離苦得樂;「慚愧心」,發願懺除業障;「思齊心」,對佛起見賢思齊的心,並以弘揚佛法為己任;「恭敬心」,心存虔敬,才能獲得滿滿的收益;「大信心」,相信自己將來能成佛,以廣度眾生。

朝山是修學佛法的法門之一,願我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永不退轉。


(李東陽 攝)
愛別離
滋養生命樹
清明佛七心得
迴向發願不懈怠
【方丈和尚會客室】
不執著一廂情願的想法
朝山「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