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信仰的代表交流對話,跨越宗教藩籬,齊心探討如何幫助人類從痛苦中超越。(施純泰 攝)
跨宗教對談 交流促和平

▲普世博愛運動代表莉塔.莫沙蘭(Rita Moussallem),致贈法鼓文理學院一個造型殊異的禮物,藉此象徵不同宗教、種族、性別、文化、傳統之間交流合作的基石。(法鼓文理學院 提供)
法鼓文理學院、普世博愛運動宗教交談總中心攜手
首次於臺灣舉辦系列會議 藉由對話提昇友誼
【釋演化、許翠谷/金山報導】為了從各宗教智慧提取離苦的方法,普世博愛運動宗教交談總中心首次與法鼓文理學院、輔仁、靜宜、義大利上智大學共同主辦「跨校宗教交談會議:交談中的佛教徒與基督徒」,第二階段以「對痛苦與環境危機的回應」為主題,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於文理學院展開,共有三十多位學者及宗教人士發表論文,來自世界各地七十多人與會,並舉辦一場佛教、基督教與天主教聯合祈福儀式,共同為世界人類祝禱。
二十六日的開幕式中,教廷駐華大使館薛維義神父致詞道:「對話的基石是尊重,如果缺乏生命共同體的體認,遑論與大自然和諧與共。」普世博愛運動代表羅貝托.卡塔拉諾(Roberto Catalano)則引述聖嚴師父的話:「沒有實踐,信仰只是理論;信仰的實踐,也須有知見為基礎,而宗教學術研究是為了深化各項教育,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揭櫫會議主要精神。
二十七日的議程,聚焦「對現代普世痛苦的回應」,上午的座談會共有泰、美、日、韓、義、臺等國代表,分享「面對痛苦的心靈力量」及「宗教面對現代社會危機所扮演的角色」;下午則分六場次,由各國宗教團體及專業人士從心理學及實務面向,發表對苦難的實際關懷行動與反思。
輔仁大學宗教系鮑霖教授闡述,天主教和基督教同樣是為幫助人類解決苦難而產生,並對苦難的詮釋不斷地調整,以達到真正的撫慰,如教宗訪問菲律賓時,有位在海嘯中失去家人的小男孩問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教宗回答:「我不知道,但我可以陪你一起祈禱。」
最後一天的議程,以「環境危機與宗教」為主軸。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學程主任張長義、助理教授黃信勳,發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副住持果祥法師透過一張張精彩的農耕照片,分享心靈環保融入日常生活的心得,回響熱烈。清邁大學教授詹派帝(Wasan Jomphakdee)分享,泰國北方村落成功地以灌溉、種樹取代燒墾,並由僧侶為樹木「受戒」,在敬僧的泰國,成功保存了森林資源。
兩天的交流中,與會者均不約而同地提到社群(community)、一體(integrity)的重要性。綜合座談時,校長惠敏法師引導大眾反思,唯有改變個人,才能真正強化社群的力量,達到社會淨化、地球永續。
來自香港的普世會員薛君浩讚歎,法鼓山園區寧靜、開放的氛圍,讓人自然地敞開胸懷交談、分享,讓不同信仰的人,有回家的感覺。法鼓山常寂法師表示,在會議中感受到不同宗教的宗教師,同樣有著幫助眾生離苦的悲憫之心,「從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與關懷,來看待一個宗教,相信這即是聖嚴師父所說的宗教間的共同點,亦是攜手共創人間淨土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