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佛教與東亞文化密集研修班
青年學者跨界交流
匯聚多位國際級學者授課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密集研修班」,
二○一六年十二月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
多元視角、實際體驗,啟發海內外青年學子研究新思惟。
◎文/許翠谷.圖/李東陽、施純泰

▲體驗寺院生活也是課程一環,透過品茶,學員感受漢傳佛教文化裡,慢活自在的禪滋味。
水陸勝會甫結束,十二月十日,法鼓山園區即迎來一百二十多位,來自美、加、義大利、以色列、斯里蘭卡及兩岸三地等,十四國的青年佛教學者與研究生、出家人與在家人,齊聚法鼓文理學院,跨界而多元的交流、思辨,不僅為校園注入活水,也讓人感受到創辦人聖嚴師父所期許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樣貌。
這堂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起,法鼓文理學院承辦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密集研修班」,為期十天,邀請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陳金華、英國劍橋大學敦煌學專家高奕睿(Dr. Imre Galambos)以及法國高等研究院漢學家高萬桑(Dr. Vincent Goossaert)擔綱每日的系列講座,主題包含科技創新與佛教傳播、寫本與佛教文化、清代菁英的宗教觀等,呈現佛教與社會各層面的連結。
此外,中央研究院廖肇亨、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洪振洲、政治大學耿晴等六位學者亦參與演講,分別從史學、語言學、數位工具切入,架構成一認識東亞宗教文化的系列課程,也增進各國學生與在地學者的互動。
「我很訝異有這麼多年輕人一起投入佛教相關的研究,那股熱忱,無以言喻。」美國賓州大學博士生凱西(Kelsey Seymour)一語道出學員的感動,加上研修班中有學者也有研究生,前輩提攜後進,每個人的研究切入點都不一樣,可以激盪彼此的想像力,提供多元視角。從古典樂曲接觸佛教梵唄,凱西也把握機會參加每天的早晚課,體會難得的寺院生活。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受訪時表示,研修班跨領域的交流傳統,為佛學研究帶來新視野,而法鼓山結合教育和教團的修學環境,正好提供學員沉澱、省思東西方文明的機會。
「真正的學問不在課堂上,而在宗教的神聖空間。」研修班發起人陳金華說,選在法鼓山園區並規畫早晚課、茶禪、寺院參訪等活動,就是鼓勵學員去嘗試,身歷其境才能體現實地研習(site seminar)的理念,「加上這次有來自泰國、印度、五台山和法鼓山的僧眾,既是研究者也是修行者,有助於教內與教外的對話。」
例如,十五、十六日學員自組的「青年論壇」,探討佛教文獻與教義之外,主題涉及「政教與儒釋之爭」、「佛教藝術與文學」等,除了由法鼓文理學院教師擔任講評,文化中心常慧法師、僧伽大學常啟法師也參與其中。研究《金光明經》咒語抄本、浙江大學博士生朱若溪說,自己所學偏重文獻考據,這次課程打破了她以往的學習經驗,尤其近距離和僧眾互動、交流,也讓她重新思考文獻與信仰的關係。
課程承辦人鄧偉仁老師表示,這個研修班是漢傳佛教學界中,規模最大、師資最齊備的課程,八年來已培養出五十多位青年學者,在各國大學任教,而研修班往年都在中國大陸舉辦,今年首度移師臺灣,並選在法鼓文理學院舉辦,意義非凡。未來佛教學系將持續辦理研修班,藉此開拓師生視野,與國際佛學研究接軌。
 |
 |
▲系列講座邀請國際學者分享,陳金華教授從科技創新談漢傳佛教傳播,深受學員歡迎。 |
▲出家眾與在家眾互動分享,促進教內與教外的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