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43期 2010.03.05 出刊
 

要聞  師父圓寂週年特別報導(一) (二)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焦點報導 樂在修行 建設法鼓山

(鄭博仁 攝)

農禪興家 法鼓心家

老中青三代民眾,新春期間回到農禪寺,藉由「興家•新家•心家」巡禮活動,再次與這處心靈的家相遇。本期邀您共同來巡禮農禪寺,再次感受聖嚴師父與僧俗四眾耕耘法鼓山的故事,一起回法鼓山的家。

春節期間走一趟農禪寺大殿,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一路追尋農禪寺的曾經,環顧它的現在,想像它的未來。

從一塊菜圃 開始了法脈薪傳

農禪寺「興家•新家•心家」新春巡禮 活動,共分「從一塊菜圃開始」、「法 脈傳承•薪火綿延」、「台灣禪風的帶動」、「興建入慈悲門」、「提出四眾 佛子共勉語」、「人間淨土的推手」、 「觀音菩薩結的緣」等七大單元,展出 百幅以上的珍貴照片,並搭配影視介紹及義工解說,巡禮展覽不但重新回顧農 禪寺三十五年的歷史,也重新感受聖嚴師父帶領僧俗四眾耕耘法鼓山的故事。

在「從一塊菜圃開始」、「法脈傳承• 薪火綿延」中, 展示農禪寺的興家歷 史。由東初老人於一九七五年所創建的 農禪寺,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 林制度,期許弟子以務農、禪修生活為 家風。在老照片中,能夠看見聖嚴師父 親自出坡、植種菜蔬,以及與出家眾及 行者用餐的珍貴畫面。當時的常住眾僅 有四人,為了培訓弘揚佛法及住持三寶 的青年僧眾人才,師父便在農禪寺成立 了「三學研修院」,發展為以出家僧眾 為成員的「僧團」,成為推動佛教事業 體發展的核心。

一棟二樓農舍 推動了弘法事業

在「台灣禪風的帶動」、「興建入 慈悲門」展區中, 可以看見農禪寺除 了培育僧才, 也是昔日師父講經、弘法,帶動台灣禪修風氣的重要道場。自一九七九年成立「禪坐會」以來, 念佛、皈依、大悲懺法會等活動,都有各地民眾踴躍參與。展場中還特地規畫出「八式動禪」體驗區,讓參訪的民眾, 能夠馬上體驗禪修放鬆身心的殊勝。

▲從「興家•新家•心家」巡禮活動中,可一路追尋農禪寺的曾經,環顧它的現在,想像它的未來。展覽至三月十四日,歡迎回家巡禮。 (鄧博仁 攝)

在「提出四眾佛子共勉語」、「人間淨土的推手」展區中,則呈現法鼓山護法會成立、走出禪寺入世關懷社會的過往今來。從展覽圖片中,不難發現隨著 護法會的設立,法鼓山體系愈來愈大, 在僧團、護法組織及義工菩薩的願心願 力之下,僧團更能積極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修持的活動,僧俗四眾心手相連,共同推動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法鼓山的源頭 僧俗四眾的心家

整個巡禮以農禪寺未來「新家」── 水月道場的建築模型做為結束,象徵著 從興家到新家這一段篳路藍縷的開創歷 史。除了以直線導覽展現時間的軌跡, 大殿還巧妙的以空間布置,呈現農禪寺 僧俗四眾「眾志成城」的願心,例如在 「影留心家」展區中,展出了農禪寺義 工無私奉獻的縮影;「願心留農禪」則 藉由菩提心願卡與參訪民眾互動,期望 每個人都能與師父一樣發無窮大願。

聖嚴師父過去寫給農禪寺常住眾的家書,也在現場展示,一封封親筆家書,都是師父的叮囑與教誨。種種的展示,不但呈現農禪寺是師父、法鼓山僧俗四眾的家,也是每一個來訪大眾心靈的「心家」。◎張錦德

▲ 在大殿前方,供奉西方三聖的佛堂位置上,地板特別貼了黃色膠帶,圍出了1984年以前,農禪寺最早時期大殿的界牆。再往外的地板上,也分別用藍色及綠色膠帶,標示出1985、1987年再次擴建後的大殿與外殿的界牆。從一圈圈界線中,更能感受農禪寺一次次地「長大」。 (許朝益 攝) ▲ 「願願相續」是一處讓參訪民眾互動體驗的展區。正中間的造景,藉由三方數位投影水池,不斷映現聖嚴師父一句句的法語,而水池上的漣漪,象徵著佛法需要靠著大眾的努力,一波波向外推廣。水池旁有兩棵
大樹,只要認同法鼓山的理念,都可以在樹枝上印上指紋以示承諾。 (鄧博仁 攝)
▲ 「影留心家」展出農禪寺義工的照片。農禪寺一路走來,不管是老菩薩、小菩薩,都是護法弘法的鼓手。 農禪寺就是眾人的家,每天日常生活中,每一次活動,都有大家一起奉獻、共同成就的身影。找一找,您是不是也在裡面呢? (鄧博仁 攝)
.................................................................................................................................................................................................................

體驗出家生活 找出人生新方向
海內外青年參與第八屆生命自覺營 深入思索生命 提起宗教師悲願心



▲ 海內外一百二十一位青年學員齊聚法鼓山園區禪堂,透過對出家生活的體驗,覺察生命自在的本質,也為未來人生找出了新方向。
(許朝益 攝)

【蘇奕瑄/綜合報導】生命的下一站在哪裡?來自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共一百二十一位青年學員,元月三十日齊聚法鼓山園區,參加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的第八屆生命自覺營,透過對出家生活的體驗,覺察生命自在的本質,也為未來人生找出了新方向。

這場自覺營由僧大學僧們規畫籌辦,課程著重於出家人的威儀及心行。學員們依照僧團作息,參與早晚課、梵唄、禪修、上殿過堂、出坡等。這次特別安排了二次「普請」,普請是漢傳佛教傳統叢林生活中 重要的一堂功課,學員們從中體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學習語默動靜間無處不是用功的著力點,同時以放鬆、清楚的禪修方法,讓 生活時時都在修行之中。

在法師主講的課程中,學員則深入思索生命本質,進而提起宗教師的悲願心。其中,由普化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講授的「佛教的生命觀與自我覺醒」,以電影《駭客任務》中的虛擬世界,說明一切現象的虛幻不實,藉此透顯生命的真貌;弘化院監院果慨法師講授「梵唄與修行」時,分享梵唄是禪修法門之一,並以叩鐘擊鼓的內容與意義,說明一位宗教師如何以生命力唱出悲願心、以聲聞身行菩薩道的精神。

「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應該 停下來看一看,人生到底要的 是什麼?」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彭秋雲,因閱讀聖嚴師父著作而接觸佛法,她感念師父的教誨,讓自己生命受益良多,如今正是回報師恩的時候。而 澳洲的傑佛瑞(Jeffrey Withaya Campbell)則表示,自己原來生活的步調相當快速,參加自覺營學習打坐與修行,讓自己學會了放慢腳步,「希望可以將這幾天體會到的方法,帶給家人,讓他們也能獲得法益。」

九天的自覺營生活,讓學員體驗出家生活的真實慨況,了 解出家並非消極的出離世間, 而是積極入世行菩薩道,以弘法利生成就法身慧命,提昇生命的意義。

.................................................................................................................................................................................................................



▲人基會補助出版的《法華經文集》
, 師父期許此系列叢書能開啟歐美
師生認識漢傳佛教的大門。
(本刊資料)

人基會補助 美國哥大出版《法華經文集》

【許翠谷/ 綜合報導】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藉由《法華經文集》((Readings of the Lotus Sutra)的問世,不只協助大學教授掌握教學方向,也能讓初學者對漢傳佛教有基本的認識。」美國知名佛教季刊《佛法》(Buddhadharma) 於去年(二○○九年)秋季號的新書評論中,特別介紹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補助出版的《法華經文集》,並肯定該書在學術界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法華經文集》是聖嚴師父應允協助出版的佛學教科書,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和史東(Jacqueline I. Stone)共同編輯,歷時三年多的策畫、邀稿與編輯,去年七月終於付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佛教文獻系列」叢書的第一卷。

在《法華經文集》中,刊載了師父於二○○七年為該系列叢書所寫的序。師父於序中提到,以《法華經》作為佛學系列叢書之首,是很好的開始。 由於這一系列叢書是專門提供教學、研究之用,因此偏重次第性的教學,包括:認識經典形成的背景、相關文本內容,以及經文傳譯的變遷等。師父期許這套書的出版,能開啟歐美大學師生認識漢傳佛教的大門,並帶動西方學界深入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文集》共收錄八篇論文,以《法華經》形成的歷史背景、哲學思想及其對中、日、韓文化的影響為主軸,內容涵蓋藝術、性別論述、宗教情操、淨土思想等面向。目前太史文教授正著手編輯第二卷《六祖壇經文集》,未來亦將由人基會補助出版。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19期3月號

低碳要素,你吃對了嗎?

近年來,氣候變遷的議題,引起全球關注,並在各地吹起一股「吃素、減碳、愛地球」的低碳飲食風。但是該怎麼吃,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得環保?本期專題介紹主婦聯盟董事長胡雅美,如何推動素食環保運動,並影響家人一起吃素;還有病理專科醫師李豐,如何改變飲食,與癌細胞共存,從簡單素食中,吃出佛法滋味,為自己多賺四十年;此外,法鼓山大寮主廚義工陳滿花,也為讀者示範中西式低碳素食套餐。低碳素食,不只節能減碳、讓人找回食物原味,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修行。

在鐵窗裡遇見佛法,罪犯也會變菩薩,本期「人生書摘」由作家歐銀釧導讀新書《遇見四十九位菩薩》。世界末日即將降臨嗎?「電影不散場」用佛法為您解碼《2012》。(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
 

農禪興家 法鼓心家

體驗出家人生活
找出人生新方向

人基會補助 美國哥大出版《法華經全集》

法鼓書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