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齋明古寺尋幽探訪

◎卓曼菁

 總在塵世擺盪、昏茫度日的我而言,跟隨法鼓山青年團隊來一趟「知性之旅」,藉著尋幽訪勝,讓心靈稍事休憩、重新歸零,是忙裡偷閒,亦是尋求清淨。

不惹塵埃,無所窒礙

 朗藍晨曦,驅車緣大漢溪行,領隊妙語風生,令人忘路之遠近。剎時忽逢小徑,夾道蓊葧香氣,復前行,灰駁牆垣環抱院落靜佇,倒像幢樸實民宅,一欲探訪的,是位獨居布衣耆老,對於它的真實身分──齋明寺,竟恍然未識。

 踏遍漫石甬道,別有洞天地出現一座三合院建築,古意盎然;堂宇乃類金彩繪,裝飾綺麗;東西兩廂猶如寬闊臂膀,喜迎眾生;堂前石燈宛然不滅,普照大千。置身此境,一如果瀚法師所開示︱山中無甲子,遊化一日,直抵人間數年,銷憂忘愁,豈不快哉!繼而,身為當地居民的導覽義工︱王老師,娓娓細訴寺院沿革:由清末結草為庵的緣起;日治時代為護存本寺,遂與曹洞宗結緣的苦心孤詣;民國以來的多次整修增闢;直至聖嚴師父接續寺務的淵源。一個多世紀以來,與臺灣的顛簸歷史相終始,而它依然一派山光雲樹,不惹塵埃,無所窒礙。站在古蹟面前,肅立靜默,想來就是最虔誠的敬意吧!

溫潤心緒,與佛陀本懷暗相應

 透過建築結構的簡介,除專有名相的汲取,尚得理解設計者兼具實用與美感的用心,這份體貼的人文思考,令人萬般動容!在王老師的帶領下,又由龍門登堂入殿,為維持秩序使然,亦有祈運的義涵。仰首望去,雕樑畫棟,巧妙非凡;觀音菩薩的不動尊身,看盡浮沉人世;神桌木雕藝術,重現唐明皇遊夜宮的渺渺仙界,鮮活精緻,素樸的民間信仰裡點染浪漫想望,別具妙趣!末了,由虎口出殿,傳說得以解厄,當真消弭於無形,抑或由慈悲菩薩一一拾起,擔在肩上了?一行人再尾隨王老師繞至後院,小徑蜿蜒,逸靜清幽;天光由參天樹縫灑落,通體溫煦;行至窮處,萃靈塔悠悠矗立,有股北方帝殿的懾人氣魄,此際再多言詮都不免擾人清修,只須徐緩轉身!

 遊罷齋明寺,求知慾一經撩撥,倒也貪婪起來,大溪老街是我們亟欲尋訪的下一站。各具特色的山牆一如市招,善巧地吸引眾生,吉祥圖騰、細緻雕飾,展現庶民祈願心理及藝術精神,緬想過往風華,親炙斯土斯民,驚喜之餘,同行菩薩中亦興起能為鄉里做些什麼的反思,溫潤心緒,儼然與佛陀本懷暗相應合。

 歸程暮色裡,細品終日見聞,初識大溪齋明寺便得良多體驗;有宗教的薰習、文化的陶養、風光的沉醉、更有心靈的平和豐盈,遂忙不迭地與它預約再聚。歇過腳,吸飽養份,該是回去面對塵囂、縱浪大化的時候了!

法鼓雜誌118期 1999/10/15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