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生活中修行 做快樂學佛人—潘群英菩薩

生活中修行 做快樂學佛人

專訪榮譽董事潘群英菩薩

假如自己有90歲的壽命,人生已過了3分之2,難道我的人生就這樣營營役役、奔奔波波地度過?即將退休,接下來的日子我要做什麼?究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如果有一天我要面對死亡,我會到哪裏呢?即使身為護士,每天都面對著生離死別,潘群英師姐仍然帶着一連串的問號,心中感到十分焦慮、擔慮,甚至恐懼,想要找一個答案,找一個出口。「三個星期天,可聽、可看、可學,又提供午餐,你去不去?」女兒笑着問她。師姐的女兒當時已經在法鼓山香港道場學佛,並且是法青義工,知道母親的煩惱後,就鼓勵她學佛。潘師姐有點猶豫,要連續三個星期天請假,代表要找同事換班,師姐一向不習慣麻煩別人,再三考慮,終於下定決心,參加了女兒口中可以讓她快樂的「快樂學佛人」課程。

回到家,找到人生方向
「這個地方真熟悉,好像自己的家一樣。」這是師姐第一次踏進香港道場在西營盤共修處的感覺。「原來學佛這麼輕鬆,這麼活潑,佛法一點也不高深莫測。這裏的法師一點兒也不嚴肅,很親切,行儀又莊嚴。」這是課程和常住法師帶給師姐的感覺。「我真的很感動,很感動,這位老人家真莊嚴,又慈祥,他經歷了許多磨鍊仍然建起法鼓山,真堅毅。到了60歲都這麼精進,我也60歲了,我要跟從這位老人家學習。」這是聖嚴師父帶給師姐的第一印象。在課程中看了介紹師父的影片,讓師姐生起向「這位老人家」學佛的念頭,那時候,師姐連師父的法名都不記得,也不知道她眼中這位既慈祥又堅忍的老人家已經捨報多年…… ,師姐娓娓道出她學佛的因緣。參加完「快樂學佛人」後,師姐說她已經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並且想認真學佛,就決定皈依。

勤做義工,感恩大眾成就學佛
潘師姐回想起2016年皈依後參加分享會時的趣事,當時法師曾問新皈依的菩薩有什麼感受?潘師姐衝口而出「皈依好威啊!」潘師姐尷尬地笑說那時候的自己真的不太懂得謹言慎行。她回憶自己以前的性格充滿稜角,待人處事「三尖八角」,帶給人很兇的印象。2016年皈依後開始在香港道場當義工,也是抱着「幫人」、「幫道場」的心態,空閒時仍然跟朋友過著吃、喝、玩、樂的生活,沒有認真修行。因此,在道場做義工時遇到不合自己意的事情,就很容易起煩惱,起退心。「以前還沒有學佛,我就去唱粵曲,現在一有時間就練習梵唄。」師姐笑説。原來潘師姐喜歡唱粵曲,而且擅長唱平喉,扮演小生的角色,她說唱平喉的人一向不多,因此她很受歡迎,經常應邀結伴前往內地唱歌。「粵曲的內容大多描述人世間的情愛,很容易牽動聽眾和自己的情緒。」後來潘師姐開始接觸到梵唄,她發現梵唄可以安定人心,安穩自己的情緒。除了梵唄外,師姐也開始運用課程上學到的知識化解自己的煩惱,學習以「四它」、「四要」、「四感」和「四福」去轉念。她想起師父說「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提醒自己要放下執着,既然已經發願要在道場好好學佛,就要運用佛法,遇到不合意的事時,就是運用佛法的時候,就是學習放下自我中心的機會,在道場當義工是大眾成就自己學佛,為自己種下善的種子。

女兒帶她踏進學佛之門,兒子則讓她學佛更精進。師姐表示,以前在道場只會當義工,看師父的大法鼓,但從不念佛誦經。兒子決定離開香港到德國生活時,對師姐的影響很大,師姐表示兒子性格被動,不太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她很擔心兒子到了異邦難以適應。當她得知誦《地藏經》可以護佑遊子時,在愛子之心下,她第一次參加了《地藏法會》,竟然感動得痛哭滿面,自此她就開始誦經回向給兒子。師姐家裏有一本修行小冊子,上面寫了每日的定課,例如禮拜108拜,誦《地藏經》,練習法器、唱誦…… 完成的話就打勾,未能完成的就之後才補上,她說這樣才能提醒自己學佛要持之以恆。

加入榮董大家庭,同心同願共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師姐在報名參加網路藥師法會時看到功德主的項目,在與道場義工閒談時才知道有榮董這個制度,師姐當時心想「我不是大富大貴之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榮董大家庭的成員。」但是又想到布施是六度波羅蜜之一,十分重要,而且師父也說過不想法鼓山只由一個人護持的,希望大家一起護持,於是就發願圓滿榮董。「每個月我的女兒都會給我家用,我就省吃儉用,師父也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我以前就想要的太多,現在節省下來的,我就用來護持道場。」師姐笑說一開始真的有點不捨得,抱着嘗試一下的心態,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這個決定做得很對,她能夠在香港道場學佛,也是前人種下的福田。

在香港道場經常會看到師姐的身影。疫情期間,即使道場不對外開放,師姐仍會回來道場,默默做着環保工作。「星期一環境、星期二香積、助念、出食、引禮,還有梵唄……我無所謂,那一組缺人叫我去,我就去了。 」師姐數著手指談起她在道場的修行生活。談到她當初學佛的因緣,師姐表示那一連串的問號已經一一找到答案,未來在學佛的路上,師姐表示希望學法、護法、弘法,行菩薩道,得不退轉,也希望在菩提道上有更多菩薩同行,同心同力,利益眾生,做到盡心盡力,盡己所能。

(採訪/張詩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