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讓優質的光照亮世界—周鍊菩薩

讓優質的光照亮世界

專訪榮譽董事周鍊菩薩

國際知名的照明大師周鍊師兄是設計師、是藝術家、是學者,更是老師。在放下公司經營實務重擔的此時,把內化的法鼓山環保理念融入設計觀點,再結合生活禪分享給公眾和學生,是周鍊師兄現今最投入的事。因此,跟他學習的人有福了,因為那不再僅止於照明設計,而是如何做人與如何生活。

他說自己是個不會讀書的壞學生,但在我們約好電話訪談的前一天,他傳來一份1500字的簡介,那是我看過最豐富而精彩的簡介。他喜歡看天、看水、看樹、看花;看多了,思考也就多了。當然,他也喜歡看光,因為光可以驅逐黑暗,具有正能量,帶來光明與希望。不過,走入照明專業卻純屬因緣巧合。

年輕時他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SUNY Buffalo ,修純藝術碩士學位,主修雕塑,副修電影製作。學成返國之後,在中原大學任教,並且開了自己的工廠。但當時台灣的應酬文化十分惡質,簡直讓人窒息,於是他決定把同修和女兒留在台灣,隻身赴美再度到美國紐約 Pratt Institute環境設計研究院修環境設計碩士學位。因緣不可思議,在一個不經意的週末,他幫忙同學加班,卻意外找到了這一生的方向。對照明這個行業一竅不通的他,進入公司的4年之後,升任工作室主管;7年之後成為合夥人,任設計總監;在他擔任總裁的時候,更把事業版圖擴展到了國際間。BPI是他的第一份設計工作,也是今生唯一的設計工作。

2003年,台灣工研院為周鍊師兄開了一堂專業講座 -「自然光照明」。當時法鼓山的工程特別助理李孟崇師兄,會同僧團法師一起來聽講,課後立即邀請他擔任法鼓山全山的照明顧問。周師兄回憶說:「他們認為我的照明概念、人生態度與很多想法,都跟佛法相契合。」其實那時候的他還不能算是真正開始學佛,只是陪著同修杏儀師姐在新澤西州共修處進出而已。然而,這份善緣默默牽引著周師兄,當他一聽到是法鼓山的設計案,就毫不猶豫地決定全力以赴,殊不知這是改變生命的契機來臨了。

同年,有幸在象岡道場拜見師父。人稱老頑童的他,回憶起與師父初次相見的情景。「現在想想,我真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呀!」那天,一進入師父的會客室,他當下就說:「為什麼開那麼多燈?」師父馬上請侍者關掉幾盞燈。可是他覺得還不夠,又接著再關掉幾盞,然後指一指師父手上的企劃稿,直接問:「這樣看得見嗎?」師父沒有怪他唐突,反而說:「很好,我感覺到跟外面的自然界有了聯繫。」感受自然光,體會自然光,善用自然光,開啟了人與大自然的互動。於是,當天的談話內容彷彿也有了光,持續了兩個小時之久!法鼓山的照明設計因為他,有了改變;同時,他的設計因為法鼓山的理念,也有了改變。周師兄感動地說:「這是我的福分!」2006年是師父最後一次到美國,當時雖然已經開始洗腎了,洋溢在臉上的慈悲與智慧之光卻一點都沒有減少,只是體力大不如前。這時候周師兄跟同修都還沒有皈依,心裡浮現出殷切的期盼與擔憂,卻不知道因緣是否許可。沒想到,師父欣然允諾,還說:「從來沒有人要皈依,我不答應的啊!」於是,在象岡道場師父為他們舉行了個別皈依儀式。往事歷歷在目,令人難以忘懷,周師兄至今仍感恩地說:「感恩師父,我們何其有幸!」

皈依時,師父說:「杏儀,妳可以多多在法鼓山做一些事。」又說:「周鍊,你太忙了,我不指望你參加法鼓山的活動。」當時他感到肩上的擔子好像輕了一些。後來時日久了,才益發領悟出師父這句話的用意。那是鼓勵他多花時間及精力,利用個人的專業與專長,發揮到法鼓山以外的地方,與社會上需要以光改善生活品質的群體相連結。於是他積極接觸具有這類因緣的人事物,包括設計、接案、教學、演講、訪談。除了法鼓山,他還同時參與了許多的城市規劃、公共文化場所,以及其他宗教團體的活動點。周師兄說:「我想,師父就是要我以我對光的認識,把優質的光帶到更大更多的生活環境裡。」承接法鼓山的設計案包括總本山,教育園區,東初禪寺及新州分會的光環境設計,及無數道場及分會的光環境提升,真正的進入法鼓山的大家庭,周師兄最大的啟發是師父的四種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心靈環保。以智慧莊嚴我們的心,即心靈環保。有層次有厚度的思維,也成為他的人生法則,不僅透析在設計上,也落實在日常生活上。

光環境設計是在人為環境裡,尋求 "有用光" 和 "非有用光" 之間創造平衡。 當然, 平衡可以是和平的或致命,平靜的或令人興奮,不斷變化或停滯。但不要讓污染的心態及思維存在與我們的生活裡。

年歲雖然漸長,但在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他對未來的期許是繼續保持現在的工作態度和參與量能。周師兄提出自己撰寫的二十句智慧語與我們共勉,他未來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拙」為座右銘,真正做到師父教導的整體環保概念。他說,從日月開始,到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天人合一的道理。「拙」是不求表現,它的含義不是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消極地不去做某些事,而是不偏不執,用一種積極的內斂方式去體現,也就是次行為、次行動的概念。用環保觀念調整好日常作息,深入起心動念與行住坐臥,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心安平安、福慧自在。

日拙兮大彩 月拙兮大靜
茶拙兮大甘 飯拙兮大飽
衣拙兮大適 服拙兮大美
言拙兮大謙 語拙兮大巧
行拙兮大德 事拙兮大精
目拙兮大明 耳拙兮大聰
心拙兮大慈 神拙兮大悲
福拙兮大康 慧拙兮大安
意拙兮大無 守拙兮大空
大空兮大安 大安兮大悅

(採訪/李青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