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15-08-17
返台期間,只有二次因緣參與安和分院的《地藏經》共修,打開經本的當下,不禁流淚,想起在溫哥華的時候,每週的念佛共修是必去的;在台灣,反而因個人家務、俗務的繁忙,想參與共修皆不可得,方才體會到佛法難聞之苦。後來經由溫哥華道場的電子報,得知果慨法師將於8月份在溫哥華帶領《法華三昧懺儀研習營》的訊息,便滿心盼望返回溫哥華後能把握因緣,修學佛法。 多年前,為釐清「一佛乘」的觀念,曾聆聽師父開示的《法華經》錄音帶,返台期間也恰巧有機會到安和分院聆聽果慨法師的「《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佛學講座。也許是因此種下的好因,讓我有因緣更深入《法華經》來參與此次研習。 第一天,感恩地區菩薩車協助如期報到,並在佛前懇請諸佛菩薩慈悲加被,祈求研習營期間能收攝六根、制心一處、發菩提心,如法勤修精進。七天中禁語攝心,依照道場規劃行程表用功。果慨法師首先講解拜懺儀軌,並帶領大眾共同拜一座懺儀,當下自己似有進入狀況,但第二座自己照儀軌拜懺時,方體會到知易行難,忘東忘西,感受到身心的粗重。 前三天除了上課,每天要拜三座,接著拜四座,最後一天六座,每一座都包括禮懺、誦經、禪觀。從清晨4:30起板,5:00上懺堂直至晚9
2015-08-14
我會報名「中級1禪訓班(密集班)」,主要是因為自從參加了齋明別苑第一屆初級禪訓密集班至今也快2年半了,除了每周一上午參與在別苑的茶禪共修以外,陸續也參加過好幾次的禪一及禪二課程,但始終礙於工作等其他因素不敢報名參加禪七。 於是我下定了決心報名信行寺的初階禪七課程也收到了錄取通知,於是想藉著「禪七前方便」的中級1禪訓班再次溫習禪修的方法。當然,結果真的是令我收穫豐盈而法喜充滿。 這次的課程是在周末舉辦,一早就有許多的義工與輔導學長們犧牲了假日來到別苑忙著照顧我們,心裡由衷地升起感恩的的心,還好有義工與輔導學長的付出,我們才能有此精進學習的機會。輔導學長非常細心且耐心地指導我們練習每一個動作,也分享了練身不必心急,可以先練心,這讓我感到非常 的受用。
2015-08-11
剛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工作時間長,工作量比他人多,可是論功計酬卻輪不到你,覺得很吃虧嗎?如果是我,能有這種機會真是太好,正可修福修慧。而現在的年輕人又是怎麼想?最近我便聽到有年輕人說:「感覺好像被利用了!」 現象並不等於事實 在職場環境中,工作需要與資深同事配合,而合作成果,公司可能只看到他人功勞 ; 或者過程中,資深同事的語氣比較直接,如同下達指令,也可能讓人無法接受。憑心而論,若非公司新聘任的高階主管,一般新進員工,常是從基礎做起,而由資深同仁帶領,熟悉工作領域。所以感到失望,癥結在於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期待受照顧、被關懷,卻事與願違,難免失落。然而,若是情況對調,你會怎麼做? 我們必須有個認知:現象並不等於事實,只能反映事情的部分輪廓。比如因為缺乏溝通,產生認知差距:或是僅參與其中一環,並非全然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從自己的期待、想像、思維來解釋現象,為此感到不平、受委屈,覺得自己被利用,均與預設立場有關。 為他人的成就感到歡喜 「感覺自己被利用了」是一種情緒反應,若是從「主事」與「配合」的角度來看,那就不同了。面對職場工作,有時我們扮演配合
2015-08-10
編按: 身體力行《法華三昧懺》長達二十多年的印隆法師,對於懺悔法門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而《梁皇寶懺》是法師初出家時參與的第一場法會,至今仍每年修持《梁皇寶懺》。本刊特別邀請印隆法師分享如何將天臺懺法融入《梁皇寶懺》及日常生活,帶我們認識懺悔法門的本來面目。
2015-08-08
因為察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造做了許多身口意惡業,深感慚愧,希望能有精進修懺的共修因緣。因此,當知道溫哥華道場要舉辦「法華三昩懺儀研習營」的時候,便計劃報名參加,希望能夠把握此難得修懴的因緣。感恩法鼓山、感恩聖嚴師父、感恩主法果慨法師、感恩溫哥華道場監院常悟法師、感恩法師們及內外䕶所有菩薩、感恩所有參加此次研習營的同參道友及我的家人,共同成就了這珍貴的修行因緣,圓滿為期七天殊勝的「法華三昩懺儀研習營」
2015-08-07
六月二十七日是法鼓山新州分會菩薩戒佛學班的結業式。這學期由果乘法師和常齋法師授課,以聖嚴師父的《戒律學綱要》、《菩薩戒指要》為課本,為我們講述了五戒、十善、三聚淨戒、十無盡戒等菩薩戒的內容與精神,以及持戒的態度和修行的方法。
2015-08-04
曾經有位公務機關的主管對我談起,公部門要推動政策,必須先與相關單位建立共識,否則困難重重。我也認同人際互動很重要,法鼓山團體一向重視成事在於人和,尤其在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是最重要資產。同樣地,職場也貴在人和,工作是大家共同成就的。
2015-07-29
常常有人抱怨,某某人讓他日子很難過;或者與某某人相處不合,共事很辛苦。這個「某某人」不是別人,通常就是家人、同事、同學,或者上司。關係愈是親近,愈容易產生衝突摩擦。就像俗話所說的「怨家路窄」、「不是怨家不聚頭」,乃至於「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2015-07-29
菩薩,是梵文音譯的簡譯,全釋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因此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主要就是指動物。菩薩不但是覺悟的有情,並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菩薩在信佛學佛後,不但發願自度度人,甚至會捨己救人。
2015-07-20
有一位母親,因親戚臨時來訪,在她忙於招待之際,三歲大的兒子意外從窗檯摔落。經過搶救,孩子活下來了,然而外觀及視力所受的損傷,從此成為母親心中難以磨滅的傷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