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少欲知足 自利利他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以佛法的智慧來幫助自己、用慈悲心來利益他人?以「四它」為例,特別是在「處理」的時候,要能夠分辨哪些是能夠處理的、哪些是不能處理的?然後以自己目前所擁有的資源、能力、因緣條件,積極處理可以處理的部分。不能處理的部分就放下,等待以後的時空因緣再說,有一句話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多餘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把心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現在是最完整的、現在是最好的。對於過去,應記取經驗,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輝煌或悔恨之中;對於未來,以願力、實踐力及願景計畫,來取代空洞的想像或擔心憂心。若能以「四它」的智慧來面對人、事、物、環境所需要處理的問題,用慈悲心來關心他人,每一天的生活必能少煩少惱。

佛法有深有淺,然而最重要的事,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加以實踐運用,透過與善知識的交流、閱讀聖嚴師父的著作,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能實際地運用佛法。聖嚴師父的著作,即使是生活佛法類文章,看似淺顯,其實意義很深,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會。

例如佛法經常講的「少欲知足」,如果僅僅著重「少欲」,會讓人缺乏動力,變得很消極,甚至一知半解地以為:既然要少欲,一日一餐即可,也不必努力工作掙錢,只要到山裡閉關修行就好了。可是師父著作談到的「少欲知足」,不僅攸關個人,也與社會大眾有關。個人來講,少欲知足能讓我們放下對自我追求的執著與煩惱,但是為了成就眾生,卻須積極努力。換句話說,對個人的私利、私欲要少欲知足,對於利益大眾之事,則要積極奉獻,也就是「成熟眾生,莊嚴國土」。

學佛有聞,思、修、證的層次,但實踐是最重要的。透過自己的體驗,反覆再讀聖嚴師父的著作,才能層層遞進體會其中的法義,進一步以佛法感化自己,用行為來感動他人,這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轉載至法鼓雜誌357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