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後疫情的身心調適 · 常藻法師、黃家建分享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疫過境遷,真的嗎? 》座談會系列二:「生命真的是苦的嗎?」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於11/27舉辦《疫過境遷,真的嗎? 》座談會系列二,以「生命真的是苦的嗎?」為主題,關懷大眾在後疫情時期的身心調適。座談會的分享嘉賓分別是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和企業家黃家建菩薩。主持人李欣潔菩薩貫穿許多生活常例讓兩位嘉賓為現場一百餘觀眾細說如何看待與面對生命中的五味雜陳。

佛教徒的苦
「平淡的人生中沒感受到苦,是樂事嗎?生活中一直提苦,是不是很悲觀?」家建菩薩聲稱自己就是這般無知的樂觀主義者,或許也是自己的福報。他表示生命原本就是苦樂參半,需要智慧來面對。常藻法師補充到,佛教不是悲觀主義更不是樂觀主義。佛教談的是如實觀,如實面對生活中的狀況,不多加自身的想像或妄念。凡夫說的苦是針對事情、感受、現象,而佛教說的苦,指的是生命不自在亦不自由,欲望一直沒辦法被滿足,處在跟外境對立的狀態。

如實看待「苦」
常藻法師表示,佛教談的「無常」和「無我」觀裡提到,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促成,沒有真正主宰的主體。若能以第三者的角度深觀,就會發現苦都是自己的造作,只因自身不懂世間的運作法則,與之對抗,才造就了苦。面對苦,不需要急於避開,只要不繼續給自己的生命造作苦的因子就是佛教談的離苦得樂。家建菩薩補充「有經歷的人才能體驗苦的滋味」。苦是修行的資糧,不需要逃避,只需要隨順因緣、看透因緣,即能讓我們成長。

放下不是逃避
佛教談放下執念,並非逃避問題。放下的過程從面對情緒的處理開始,不逃避,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心。家建菩薩藉由薩提爾理論裡提及的冰山模式說明了情緒的深層有感受、期待、觀念、渴望等等。人可以回到內心了解情緒的變化,就能轉念。他引用聖嚴師父教導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他提醒說真正的放下是沒有預設事情發展的結果。法師則表示我們需要更貼近生命,練習從每件事情中看到自己的慣性,從中跳脫其模式,才能真正放下。轉念不需要用力,僅僅就是以另一種觀念來看待世間一切。

面對苦的方法
家建菩薩表示,面對苦時,心法比方法更重要!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並知道自己想要的選擇。法師也分享到「其實運用佛法很簡單,復雜的是人本身。」人的慣性常常把苦和煩惱連接起來,就很痛苦。如果我們能懷著一顆清淨心,以第三者的角度僅僅是觀照,帶著「此是苦,而不是我是苦」的念頭,了解事情的本相,不帶任何評價與批判,就不會起煩惱。家建菩薩再補充,人要懂得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才能照顧他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做到舒服地相處,可以嘗試溝通彼此的真實期待。
生命真的是苦的嗎?生命的體驗是我們很重要的成長資糧。煩惱才能讓我們成菩提。只有處理好自己的內在,我們方能真正地自在。

◎文:陳儷賢
◎圖:方順才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