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清德法師探析初期大乘菩薩道精要

法鼓山僧伽大學於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邀請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五屆校友、紹印精舍住持清德法師主講「初期大乘的菩薩道」,從印度佛教史發展脈絡貫串主題,摘要解說印順長老的著作精華。
清德法師開場提到,經典反映時代,基於漢傳經典收錄的完整性,印順長老透過經典排序,梳理印度佛教史的來龍去脈;而思想的演進亦由歷史演變一窺端倪,可見了解歷史的重要性。接著分七個子題講述:印度佛教的開展、聲聞行與菩薩行的差異、部派分化引起信解的歧異、初期大乘佛法的內涵、後期大乘佛法的由來、印度佛教流變概觀與初期大乘菩薩道的修學。

法師先以印順長老著作中「聖典的由來」圖示,揭示原始佛教到大乘三系、密教,乃至婆羅門教思想入侵,致佛教於印度衰亡的變遷過程,再說明聲聞行與菩薩行雖有許多不同,然均不離佛法總綱:四諦與緣起。

而後說明各部派於思想重點、佛菩薩信仰之歧異;並在「初期大乘佛法的內涵」子題下,引用印順長老《印度佛教思想史》詳述大乘思想之起因和修行方法,並小結初期大乘經典特色是「重信、重悲、重智」,以及「深智大行」與「方便易行」之大乘與聲聞的差異。

由印順長老〈出世與入世〉一文與太虛大師之語,清德法師從入世大乘「不求急證」切入,再延伸後期大乘發展因素,和中國佛教雖信大乘教理卻行小乘之行之緣由。

法師分享,求學時總聽人說大乘無具體修行次第,後從印順長老《金剛經講記》中提到之「二道五菩提」,發現這正是大乘的修行次第,提醒學僧,行大乘「人菩薩行」者應隨分隨力利他,唯有以聞思修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增強利他之力量。

僧大四年級的演預法師感恩法師以圖表搭配口說清晰講授,並再次體會歷史的重要性;二年級的寬惠行者則對法師授課行儀及大乘修行次第印象深刻。


◎文:轉載自法鼓雜誌第385期 20220104
◎圖:僧伽大學 20220104
◎轉載自法鼓雜誌第385期

清德法師勉勵大眾,唯有下工夫自我充實,以聞思修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增強利他之力量。 (僧伽大學 提供)清德法師勉勵大眾,唯有下工夫自我充實,以聞思修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增強利他之力量。 (僧伽大學 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