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治眾生苦的甘露 常襄法師開示

歷經十個月,讀書會圓滿了《方外看紅塵》這本書的閱讀和討論。透過一百一十五個問題,我們從師父書中了解到如何運用佛法來看待、解決世間事。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末法時代,許多紅塵俗事,錯綜複雜,我們一般人的習性又常常是善惡交雜,不能運用智慧來處理。如同《地藏經》所說的「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因此,讀書會的最後一次聚會,特別邀請常襄法師,隨順著我們的根性與因緣,給予指導、開示。

出家好嗎?
首先,常襄法師談到他與法鼓山及出家的因緣。法師說,他國小時心裡會想著「我為什麼活著?」及「活著要做什麼?」等問題。稍長之後,閱讀了爸爸書架上聖嚴師父的著作,這算是法師接觸佛法的啟蒙。法師在專科畢業、服兵役之後,度過了八個月早出晚歸上班族的生活,總覺得這不是自己要的,於是就決定離職。離職後的一年裡,慢慢摸索自己未來的路,直到二〇〇四年二月參加了法鼓山的生命自覺營,體驗出家生活。那一次是由聖嚴師父親自帶領,全程非常感動。因此,六月就決定報考僧伽大學,九月入學,開啟了出家的日子。

提到出家,就有師姊提問:「從一個凡夫的角度看,法鼓山每位法師都是在大專或做事後出家,在出家前都學有專精,放棄自己之前所學所長而出家,個人特別是以父母的立場,感覺有點可惜。請教法師,我該如何轉變此觀念呢?」法師回問:「您們會覺得出家就得放棄所學嗎?」法師繼續説:「其實沒有,出家前所學的都是度眾的基礎。」就像今年法師幫助道場設立新的視訊系統,是因為法師有理工的背景,知道如何選購器材,讓道場的線上視訊過程更趨完善,能夠接引更多信眾參加線上的早晚坐、早晚課、佛學課程、禪修及法會。法師也提到,有些法師是學會計的,出家前上班是為客戶、為老闆管錢,現在則是為僧團、為十方大眾管理信眾的捐款。一樣都是運用自己的專長,甚至延伸自己的專長,只是目標及服務對象不一樣而已。

師姊提到「法鼓山是如何照顧年老法師?」這個問題來請教法師。法師提及「盡形壽,獻生命」是聖嚴師父這一生致力於佛法的精神;師父在八十歲圓寂前的最後一刻,仍在弘揚佛法。在法鼓山,法師們都要在法鼓山體系內不同單位領執。同時,法鼓山僧團也會照顧法師們的食衣住行。當然,僧團也會視每位法師的身體狀況來分配工作。所以目前僧團法師們,是傳承師父的精神來做奉獻。


紅塵俗事
在《方外看紅塵》書中提到「同性戀」及「死刑」這廣為大眾討論的議題,有師姊問:「同性戀者可以出家嗎?」法師回答說:「這沒有一個固定標準答案」。法師說,在戒律上是沒有任何的規範。因此,如果同性戀者在出家的環境中既能自律,隨眾生活,又不會造成團體的困擾,那就能出家。法師又説,自古以來就有同性戀者的存在,只是那時候沒有傳播媒體的廣而宣之,也不為大眾所接受。從佛法來看,不論同性戀或異性戀,都會升起以貪愛為本的煩惱。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我們要平等地看待同性戀和異性戀。

至於「死刑」的議題,法師説:「從佛教的立場是不贊同死刑。佛教認為每個人都該有改過向善的機會。」但是法師也說,如果要廢除死刑,整個社會及政府就要先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讓犯罪的人能有被感化的機會,能夠警惕、改過向善,不再犯罪並回饋社會。法師説,佛教徒看待受刑人應該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如果認為要用「殺人償命」、「以牙還牙」來看待犯罪之人,那我們內心還是有瞋恨的種子。至於犯罪的人如何接受自己的果報,要看當時的因緣,佛教徒應該要有這種心態。

另一師姊問道:「自己的先生喜歡釣魚,釣上的魚要我協助烹煮。先生不是佛教徒,算不算犯戒、造業呢?而煮魚的我是不是也造惡業了呢?」法師回答説:「這件事情要從互相尊重的角度來處理。釣魚的人因為不是佛教徒,所以他不犯戒,但是因為魚釣上來,死了,所以有造業。煮魚的人則不算犯戒、造業。」法師也鼓勵師姊向先生表達不贊同殺生的立場。希望師姊的先生也可以尊重、了解師姊的慈悲心,進而不殺生。

《方外看紅塵》書中有一篇「祈禱,讓受苦的人勇敢」,因此師姊向法師請法:「祈禱、迴向有用嗎?我每天做定課迴向給親人,但最近家人告知,往生的哥哥在地獄受苦,需要做八十六埸懺悔法會超渡,這讓我對迴向起了懷疑。請問法師,我要如何看待及回覆家人呢?」法師回答説:「不可懷疑,迴向一定有用。」《地藏經》中言及「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所以法師鼓勵大家,最好還是趁自己活著的時候多誦經、持咒及念佛。法師也說,為往生哥哥做法會一定有功德。如果能為了往生哥哥而護持法會,護持者和往生哥哥都是促成法會的因緣,讓法界一切眾生得度。至於該做幾場法會,則不要執著於數字,只要相信法會,有它的功德就可以了。


拜佛、念佛及禪修
常襄法師每天在線上帶領大家早晚坐,因此有師姊請教法師:「日常生活中,有時感覺自己的心就像忙碌的蜜蜂,無法安定,也覺得被時間追著跑,想完成的事情越堆越多,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該如何調整自己這種心不安定的狀態呢?」法師説,第一個方法是接受自己,盡心盡力,能做多少是多少。其次做事過程要專心,不要一心多用,做此想彼。學著把心安住、活在當下,這是要透過禪修來練習。當然現實生活中,可能常常被干擾、打斷,我們就要練習「切換」。比如老闆突然交代一件事,我們就要完全放下手邊的事,專注地完成老闆的指示,之後再回到原來的工作。法師也鼓勵大家來禪修,練習透過禪修將得到的觀念和利益轉化為力量。

有一位剛學佛的師姊,向法師提問:「跪拜佛像時存在的心意?禮佛一拜、三拜,甚至於百拜、千拜、萬拜又是何意呢?」法師説:「跪拜佛像的心意,是看自己當時的心意。」法師說有人是以「利益交換」的自我為主,祈求保護家人而來拜佛。也有人知道佛像、菩薩像是一個假相,是一個象徵代表,禮拜佛像是表達他們的尊敬。我們也可為眾生向佛菩薩像祈求,並集合眾人的心願,例如疫情期間,大家在佛像前持大悲咒,祈求佛菩薩加持,保護眾生。因為是眾人的心願,這股力量便是強大的,相信因緣會改變,祈求保護眾生的心願就會完成。所以法師告訴我們:「拜佛像除了表達尊敬之外,也可以向佛菩薩祈求,來安定人心,但佛教徒還是要以利益眾生的心來祈求。」另外,法師也説:「拜佛也可以當成修行,透過拜佛的動作,同時生起懺悔或感恩的心。」又説:「禮佛的次數越多,自己的心境也會越來越柔軟。」法師舉了一個例子,提到在生活中,人與人相處多多少少會有摩擦,如果你對某個人看不順眼、有意見,你就需要天天禮佛數次,同時說「我慚愧,我懺悔,不應該討厭您。」時間久了,自己的慈悲心會增長,看到對方也能微笑。所以《地藏經》説「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我們可以透過拜佛把自己難調的剛強心予以軟化。

非常感恩常襄法師帶來的甘露,也希望大家在經過甘露的洗禮之後,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照見五蘊皆空」,往「菩薩道」邁進。

◎文:王琡珺 ◎圖:Samuel Ch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