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彰顯佛教寺院建築新頁 分享法鼓山建築之美

法鼓山建築研討會邀集學者專家今起舉辦兩天

為與各界分享法鼓山建築之美,同時彰顯佛教寺院建築在佛教傳播史上所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法鼓山特地在10月14及15日兩天,假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佛教建築的時代意義-傳統與創新』研討會,深入探討佛教建築的改變與沿革,透過法鼓山的建築理念與精神,與建築界的專家學者及佛教界的人士共同砌磋討論。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研討會開幕致詞時表示,法鼓山建築的定位,是寓有教育功能的當代佛教建築群,除反映時代,亦注重環保理念的落實,讓人感覺就像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景觀,不突兀而與自然協調共存,成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佛教建築史上獨樹一格的歷史地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李玉生先生亦在致詞時推崇法鼓山的建築理念,他表示在2005年京都議定書成立後,世界各地都在研究,如何讓建築物與自然共築建構,以消耗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少的污染來建造『綠色建築物』,這些都可在法鼓山清新舒暢的建築環境中感受的到。

而研討會也邀請了許多建築界的專家學者與會討論,這些業界學者均對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興建與設計相當好奇。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了『法鼓山之美』做深入的專題介紹,讓與會的專家學者對法鼓山整體建築之美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14日的研討議程,邀請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蘭翔教授、文化大學史學系陳清香教授及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負責人李乾朗教授針對佛教建築歷史的起源、發展以及建築形式與空間做介紹,藉由歷史的回顧,作為與現代建築風格的連結。

另一方面也邀請建築師張國祥、陳俊宏以及對佛教建築研究精深的伽耶山基金會養慧學院監院見瓚法師及新竹法源寺住持寬謙法師等人,對佛教建築現代化的議題,從藝術觀點到傳統與創新的建築技法,以及現代化佛教建築範例的探討,均有理論與實務的精闢見解與論述。

主辦單位法鼓山基金會期盼在這兩天的佛教建築研討過程中,跳脫外界對佛教寺院僅是人們燒香拜佛、祈禱誦經、尋求慰藉寄託的印象,同時對外界介紹『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是個教育、修行及文化的環境,是結合現代人們生活的機能,樹立禪修體驗,發揚道場宗風的清靜所在,讓法鼓山的理念、智慧與風格永存。

(圖文/法鼓山公關文宣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