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入人際慈悲門 蘭陽講堂妙談群我心法

如何才能穿透人我藩籬,安己安人,達成和諧的群我關係?法鼓山蘭陽分院「平安自在•任意門」系列講座於4/17下午2點,邀請心理學作家、學者鄭石岩教授,以「人際慈悲門─我好你也好,建立群我心關係」為題,分享人際溝通的藝術。

「人際溝通良好,就能提高自我功能。」鄭石岩以高中時因賣水果遲到,被校長罰站痛罵,內暗自決定要棄學的遭遇為例,當時一位教官走到身邊,拍他的肩說:「校長不瞭解,你不要難過。」又說「你做得到的事,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頓時一股溫暖流入內心,念頭轉化成積極面對問題,並找到兩全的方法,以此說明良善的溝通能激發創意,成為增上緣。

鄭教授並提出多項研究報告,提醒人際溝通對於婚姻、家庭、健康至關重大。此外,修學佛法多年的他也以《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解說面對背景不同的對象互動請教,就是非常豐富的人際示範。良好的人際互動,可以讓彼此成為善知識,即使是態度不友善的對象,也可以成為逆增上緣的善知識。

至於如何達到良善的人際溝通?鄭教授說,「態度」是關鍵,友愛、柔順有助交流,敵意、倔強易生衝突,若抱持慈悲、柔軟的溝通態度更可增進友誼、信任,啟發心智、凝聚共識,提高工作效能。同時,網路的交流並不等於人際交流,流連網路世界將產生疏離的人際關係、導致現實人際互動的困難,離開網路就會覺得空虛、孤獨、挫折和憂鬱。

聽眾陳麗雅表示,對於鄭教授「有你有我,輾轉不見」的說法印象最深刻,贊同要學習去除煩惱、執著框架,以清淨、真誠的心與人溝通;講座主持義工許瓊分則說,對於講座中融合佛學及心理學專業,並以生命真實經歷傳授慈悲、智慧,感到獲益良多。在場民眾也感謝鄭教授深入淺出的講演內容,並踴躍向他提問。

最後鄭教授以《雜阿含經》中「常當修習方便禪思」一語,勸請聽眾學習將禪修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走到那裡,都要保持心裡的寧靜,身心能夠安定下來,就能開啟純淨的智慧,培養豐盈的精神能量,也就能容易達成「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目的,建立和諧的群我關係。

◎文:廖素華20210418
◎圖:李孟文 20210418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