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用心靈環保 共創好時代 聖基會分享心安妙錦囊

驟變的年代、混淆的價值觀,面對外境的紛擾,如何隨處安身、隨時安心?今年適逢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倡導「心靈環保」30週年,3月19日下午,聖嚴教育基金會於臺北集思交通部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好心好世界.心靈環保系列對話」,邀請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武雄及崇越集團副董事長、建越科技工程董事長賴杉桂,以「後疫情時代,如何安己安人?」為題,透過主持人台灣社會影響力研究院理事長吳嘉沅的提問,與兩百位現場及網路的社會大眾,分享實踐心靈環保的心法與智慧,迎向疫後新常態的共好時代。

「防禦COVID-19,心境與生活如何過關不卡關?」果賢法師首先回顧兩年前疫情爆發時的社會現象,檢視外境變動時,內心是否因此產生個人好惡。比方每天收看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是否隨著確診數字起伏;有疫苗時,多數人施打意願不高,後來發生社區感染,反而焦慮打不到疫苗;當疫苗種類齊全時,又煩惱要選哪一種疫苗;打了疫苗又煩惱有副作用……。

在現象中如常過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從佛法的角度,真有「如常」嗎?果賢法師分享,一般人往往執著於永恆性(常)、獨立性(一)、自主性(主)、支配性(宰),疫情帶來的改變,更讓我們檢視對佛法的體驗是否真切。

「心靈環保」可說是將佛法現代化─用現代人熟悉的語言,匯通千年佛法的內涵,化為淨化人心的觀念和運動,內容是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品質。因此,經由在生活中不斷地省察內心,保持清淨安定,對內心與外境不起矛盾衝突,進而影響並協助他人生活愉快,就是達成心靈環保的目的。

「疫情突顯『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調和與衝撞。」陳武雄從疫情爆發初期,世界各國陸續發生公共政策與個人利益矛盾與衝突事件,如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在文化價值差異與自我認同衝擊下,引起諸多討論;反觀東方各國,所表現的是社群以公共利益為優先,願意犧牲自己的自由,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使疫情得以及時控制與改善。

「凡是有心要為人類社會提供智慧,促使全人類的身心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觀點及方法,而能營造一個健康、快樂、平安環境的,都可算是心靈環保。」陳武雄引用 聖嚴法師對「心靈環保」的廣義定義,並舉「裂痕的陶藝品」為例,在頒獎場合的台上有十個陶藝品,受獎者可隨選屬意的,他以閩南語說,「裂痕」愈大,「利潤」/愈多,結果大多數人都挑選裂痕大的。「陶壺都是一樣的,好惡都來自內心的投射。」陳武雄引用禪宗「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則斷」,強調「覺」是斷煩惱的利刃,也是打開禪門之鑰,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常保持覺知力,觀照內心所起的心念,清淨心靈、建立自己的淨土,進而生起慈悲心,影響他人,淨化社會,就是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邁向後疫情時代心態如何調適?賴杉桂指出,疫情、極端氣候與動盪的世界局勢,尤其近來因地緣政治爭端所起的戰爭衝突與大國對立,導致人心浮動、不安,究其根源,都是來自人類內心貪瞋癡慢疑所致,若不及時提出因應措施,不僅環境、生物遭致毀滅,最終人類也難以倖免,「唯有標本兼治是積極改善之道。」

「認識生命的身心靈三層次,透過自覺與覺他,從自我的輪迴流轉,而超越自我中心,達到清靜無我的境界。」賴杉桂舉出 聖嚴法師所提出心靈環保的觀念與方法,強調從轉變心念開始,在理性與感性的調和下,以禪法調心,常懷感恩、慚愧心,進而達成心靈提昇,而能安己安人。

賴杉桂以林口A7的水資源回收處理再利用為例,由於當地社區成長快速,汙水處理未能跟上腳步,導致影響區域的生活品質,後來水資源回收中心導入空間設計融入永續概念,形成社區環境公園,不僅百分百回收,再生水水質還能提供鄰近工業區使用,充分呼應聯合國SDGs永續目標。


賴杉桂呼籲大眾,人類與自然環境是一體不可分割的,當與自然不調和時,就會受到阻礙,因此應從個人環保,特別是心靈環保開始做起,每個人就是一份力量,自利進而利他,如果地球人都能自覺,學習敬天愛地,提昇人的品質,就能夠建設人間淨土。

對此,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也呼應,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提到人間淨土的理念是超越種族、宗教與國界,方法即是心靈環保,在資訊化時代,更要善用媒體網路,積極地將心靈環保推動到全世界。今年是心靈環保30週年,聖基會後續還規畫三場講座,歡迎大眾共同參與,運用心靈環保、推廣心靈環保,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系列講座後續尚有4/16「生活處處皆是禪,安心從自己做起」、5/28「面對的勇氣,化危機為轉機」、7/1「動態中的寧靜,氣候變遷下的心靈環保」歡迎有意參與的民眾及團體,隨時關注聖基會官網最新訊息,或洽:(02)2397-9300分機11。

◎文:釋演曉20220319
◎圖:王育發20220319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