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善終,需要放下的勇氣」首場座談到臺東 為遠行準備資糧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法鼓山臺東信行寺於4月30日下午2點,舉行「生命關懷列車」第二站,與會信眾和義工約120人參與首場「善終,需要放下的勇氣」座談分享會,由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主持,主談人是投入安寧療護30多年、《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作者張寶方,與談人還有本書採訪撰文張靜慧、義工許慶貴,精采分享善生和善終的智慧。

以「善終,需要放下的勇氣 」為題,張寶方表示,希望學習並推廣臺灣安寧推手趙可式的安寧理念,回到對人的關懷。張靜慧說,從整理、寫成一篇篇生死有關的文章,內心是感動與感恩。讀者許慶貴則分享,看完這本書,淚流滿面,尤其是與臺東有關的口腔癌患者的生命故事,看到面對惡臭,作者仍然平等看待,觸動人心價值。

回應讀者的感動,張寶方提到書中的臺東志宏,是她照顧的第一位口腔癌病人,也是生命中重要的老師。口腔癌病人的外貎及異味,易與人疏遠,剛開始自己也非如此勇敢,但當握住他的手說:「謝謝您的手,為我們創造乾淨的環境」,觸動了志宏的內心,因受到尊重與肯定,令他放聲大哭。她說,人是容易起分別心,去掉「我」,就能平等對待每個人。因為志宏的啟發,後來她也向國民健康署爭取經費,宣導預防口腔癌。

張寶方認為,活著需要許多因緣,死亡也是眾因緣和合,死只是這一期生命的結束,重要是看待生死的態度。「安樂死」目前在臺灣尚未成熟,當病人的色身遭受極大痛苦時,不要再讓心也被束縛。當走到生命盡頭,是最脆弱、無助的,病人最需要的是,即時協助他。所謂「放下的勇氣」,是協助他感念生命中的每一位菩薩,把願與念轉化為感謝與祝福,就是善終的祝福。

許慶貴表示,善終也是善生,無常也是正常,就是需要勇氣放下。父母已年老,弟弟又有病在身,所以家庭成員會正視生死問題,建議生前要與父母、伴侶、小孩好好思考討論,妥適的交代與安排。另外關於生死的議題,過去討論很少,其實可以開放討論,畢竟這是人生大事,自己可以選擇,自己負責。

張靜慧則說,善終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面對臨終的準備,要了解法律規定,從預立醫療自主、囑咐接受緩和醫療,到簽署《病人自主權利法》,對自己醫療過程提供最好的保障,當無常來臨時,醫師可完成我們善終的心願。她並提醒當四大分解時,神識已不太清楚,所以身體健康時,就可以做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這「四道」,以免留下遺憾。

主持人果賢法師為座談總結,「了解死亡,就不怕死亡。要做到不等死,不怕死,前提就是要正確認識死亡,並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佛法是建立在業緣與受報關係上,創辦人 聖嚴法師說,人生的目的是受報還債、修道還願;生命的意義在服務、生命的價值在奉獻。業緣已了,留不住;業緣未了,走不了。死有許多因緣,活也有許多因緣,所以要坦然面對人生每一個狀態。

信行寺表示,生命關懷列車第三站,將在7/9以「生死交界處,我守護著」為課程,歡迎民眾前來參加。相關資訊請上信行寺官網查詢(https://taitung.ddm.org.tw/),或洽詢知客處(089)225199轉9。

◎文:張素雲 20230501
◎圖:信行寺 20230501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