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3/4法鼓山莊嚴登場

「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於3月4日假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盛大舉行開幕典禮,由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親自主持,會中邀請來自國內外三十多位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與會,共同探討觀音信仰與現代社會的種種議題,透過學術的研究論述,讓我們對於觀音信仰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這場匯集國際佛學專家於一堂的國際會議,將從今天起一連三天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

聖嚴法師在開幕致詞中指出,「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永久主題是「從傳統到現代」,是為了使傳統的佛教智慧及佛教的文化遺產,能對現代社會作出正面和積極的貢獻。由於聖嚴法師修行觀音法門、實踐觀音法門,法鼓山又是一處觀音菩薩的道場,因此,此次會議的主題訂為「觀音菩薩與現代社會」,會中將發表二十五篇論文,針對「觀音信仰之形成與發展」、「觀音修行法門與儀軌」、「觀音圖像藝術與文學研究」、「觀音信仰與人文、社會關懷」、「觀音菩薩民間信仰」等內容,探討觀世音菩薩於不同時代、不同宗教、不同文獻、不同顯化的過程中帶給人類的影響。

聖嚴法師表示,觀音菩薩從學術思想的立場,從信仰實踐的立場,從藝術、雕塑、繪畫的角度,乃至於民間習俗的角度來看,是流傳最廣且時間最久的一位大乘菩薩,最有趣的是,在密教的聖典之中,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以及觀世音菩薩的自在威力,可以說超過了釋迦牟尼佛的地位;觀音菩薩是眾生希望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聖嚴法師並以歡喜的心情指出,今天出席的與會者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立即獲得現場如雷的掌聲。

長期以來,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國際間的佛學界互動頻繁,在佛學學術研究方面屢有創新,而佛教學術、教育發展的蓬勃與興盛,正象徵佛教越來越受到社會及學術界的普遍重視。本屆持續三天的國際座談會中,邀請各國傑出的學者,以國際宏觀的角度帶領國人領略這股穿越古今的觀音文化,為國際佛學寫下知性交流的一頁。

因此,開幕式中特別邀請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于君方教授主講「觀音菩薩與中國文化」,于教授於演說中分享其研究的主要發現,並提出研究觀音新的方法及未來對觀音研究的方向作出建議,同時指出在研究經典的內容與解脫意涵外,必須注意經典在初期與流傳時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並透過例舉觀音的故事,點出觀音的靈驗、觀音形態的中國化、觀音藝術的顯化,隨著歷史演變過程中,觀音菩薩成為家喻戶曉的神奇等,並期許與會者能於此次會談的論文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及收穫。

繼開幕式後,緊接著展開第一場「觀音信仰的行程與發展」研討會,由南華大學慧開法師主持,由來自日本創價大學的Jan Nattier、美國田納西大學的Miriam Levering等學者發表相關論文,並就「觀音於早期漢譯佛典的特徵」以及「大悲觀世音是否有千眼?禪宗典籍中觀音之探討-《碧巖錄》第89則」兩大議題進行討論,希望透過國際學者的交流,產生具體而有影響力的論點。

來自日本創價大學的Jan Nattier教授也於論述中指出:「觀音是東南亞地區最受歡迎的菩薩,針對早期漢譯佛典所描述觀音的型態與活動,藉由與文殊及彌勒菩薩相比較,我們將能突顯出東亞佛教初期,中國人所知道觀音的特殊特徵」;而美國的Miriam Levering教授則針對早期重要文獻與早期禪宗與觀音有關之公案做一概述,顯現中國禪宗對觀音相關傳說的特殊貢獻,並以有趣的例子指出,身體覺的活動就是手眼,因此身體到處是手眼,而大悲觀世音的千手千眼,即因起於同一個心念。

至於與會者提出,針對禪宗從何種角度看觀世音菩薩這個議題引起廣泛的討論,Miriam Levering教授則回應,以中國哲學闡述觀音,其所呈現的文化則是無所不在的,從內觀淨化自己的身體,進而找到心裡面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

研討會在與會者熱烈的討論中結束,期待未來兩天精采的議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