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禪七;一個因緣,讓我可以在2018的年末再次回到台灣,就決定利用這次機會到天南寺打七。
打七的第三天,「修行好難哦!」 這是我心中的OS。一整天不斷地責罵自己「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地回台灣參加襌七?」「應該利用這七天好好陪長輩才是。」「唉! 時間太短,還有好多朋友未見,我是不是要提早結束呢?」「我真笨,在這受苦,為什麼不利用這時間和朋友去吃台灣美食呢?」⋯⋯
眼前當下 一入山門,就看到聖嚴師父的提字「眼前當下」。天南寺又稱「小法鼓山」,是以禪修為中心的道場。襌七的頭兩天,我一直坐不好,腿好痛,常常思考為什麼在美國共修時,沒有察覺腿痛的問題。師父在襌七開示中提到「把握當下,用方法修行」,不跟以前的我比,不去想上一支香的好,也不期盼下一支香更好,就專注在眼前當下。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執著於腿為什麼會痛。如同禪堂匾額寫的「應無所住」,和腿痛和平共處,依平常心用功修行。
放鬆身心 師父第一個開示是「放鬆身心」。以往打坐時,都急急忙忙地用方法,對於前方便的頭部運動和腹部深呼吸就草草了事。去年,常啟法師在舊金山道場帶禪修時講到「三時調三事」的重要。加上閲讀繼程法師的著作《襌心默照》時,提出「一定要讓自己的身心放鬆;身心放鬆後,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就不容易掉入昏沉,散亂的狀態,也能夠讓心調和、收攝、凝聚。」這次再聽到師父的提醒,七天中,緩慢專注的做著前方便,調好自己的姿勢,放鬆自己的身體。心安定了,就自然專注地察覺自己呼吸的進出。事後想起自己在打坐過程中還是有妄念,只是任由妄念來去。
扇子接羽毛 禪七中,師父舉了很多比喻,我對「扇子接羽毛」印象最深刻。師父說「用扇子來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當我們的心放在方法上時,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輕巧地接著羽毛,慢慢地移動;這樣,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會動的。不會用方法時,好比拿著扇子在羽毛後面追趕,那麼,羽毛永遠在空中飛舞,不會停留在扇子上。」師父用羽毛比喻為我們的妄念,扇子是我們的方法。禪修中,好好守住方法,守在鼻端前面的空間,感受呼吸的進出,慢慢地心就可以收攝,專注而安定。心安定無所求之後,就不會受到妄念的干擾。時時警惕自己,回到最基本方法:不想太多,專注呼吸。
忍辱、精進 師父在《雪中足跡》中提到「禪的修行特別重視毅力與精進」。禪七進行到後半段時,師父也開示六度中的「忍辱、精進」,鼓勵大家要有恆心、毅力。打坐是慢工出細活,不要因為腿痛就放棄。勸勉大家要保持每天定時打坐,成為習慣,將忍辱、精進融入禪修中。修行到最後還是得自己親自去實踐。
師父真是先知,當我正想放棄時,師父說著「前三天度日如年,後幾天快馬加鞭」。這句話像是一強心劑,讓我提起精神,繼續禪七活動。《地藏經•十三品》中提到「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我是凡人,因為頭痛、腿痛,忘記了我參加禪七的初衷。師父像地藏菩薩的化身,依著我的根性,善巧引領我打完禪七。離開天南寺時,我的心是愉悦的,也期待下一次的因緣,在2019裡再參加禪七。
後記 非常感謝總護演捨法師的帶領,讓這次禪七可以圓滿落幕。法師很年輕,但是已擔任護法、傳法的工作,讓聖嚴師父的心願:「推廣漢傳佛法,創造人間淨土」可以傳承到演字輩法師們身上,期待開花結果。 天南寺的後山經行步道是由義工菩薩們用石板一階一階順著山勢舖砌而成,高低起伏剛好是自然的步幅。每走一階時,都心存感恩著菩薩們的用心護持。
最後,我要慚愧,我要懺悔;整個禪七從知客報到後到拿行李離開天南寺都全程禁語。內心中不免有點比較、批評,覺得台灣禪修太嚴了,遺憾沒時間與同寢室的師姊交流,或與同參道友照一張照片留念。後來想起繼程法師説參加禪修課程是來用功修行,應該簡化心思,調正心態,就覺得自己慢心習氣又現,拜佛慚愧、懺悔,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消減自己的業障惡習。
◎文:王琡珺 20190116 ◎圖:Jean Li 2019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