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米給了人們維繫生命所需能量,但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及愛美需減少米食的錯誤觀念,米飯的地位就漸漸式微了。繼去年「好好吃飯‧健康有保障」講座受到新莊地區社區民眾的歡迎,今年社會大學特別於10月7日再次邀請臺大農藝系榮譽教授劉麗飛以「米食好文化․生活有品味」為主題,帶領民眾進一步了解正確的米食營養觀念,以及將米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花一世界,一粒米也有一世界。劉教授以稻穀變身秀來破題,讓民眾認識稻米家族,從每朵稻花形成一粒稻穀,再如何加工成糙米,胚芽米,白米及其所保留的營養成份為何,讓民眾做聰明的選擇。在傳統的節慶中,都會把稻米結合為各式的飲食文化,米食不但有無窮的變化,且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如嬰兒滿月時送油飯傳達喜悅之情,春節的發糕表示發財,吃湯圓象徵事事圓滿,年糕寓意年年高陞。所以稻米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稻米在許多國家也是生活文化重要的一部份如中國,越南、朝鮮…等,會舉辦各種相關慶祝稻米的節日,其中日本文化更是充滿與稻米有關的信仰及祭典活動,這些活動不但豐富在地人的生活文化也吸引了觀光客,同時也讓孩童從小接觸泥土,將與自然共生息的觀念融入為生活的一部份。劉教授也特別呼籲大家飲食文化是教育出來的,期待大家能多付出一點代價來提昇文化品味,那麼米食不是熟悉的陌生人,希望溫暖的土地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非隔著冰冷堅硬的水泥,而這也是社會大學推廣自然環保的期望。
現場劉教授也親自示範如何烹煮好吃的健康米飯,教授以白米加糙米及雜糧放入電鍋中烹調,講座最後,現場也開始飄散著米飯香,大家用感恩的方式品嘗十穀米,靜心體會美味的同時也感謝米食帶來維持健康的能量及美好的生活文化。
這次的講座有幾位媽媽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參加,小朋友習慣精製食品,一開始還不太想吃,品嘗了之後驚訝於十穀米的美味,去裝了第二次,還向媽媽說希望以後能再吃十穀米。連續參加二堂課的丁玉珍及沈鳳科母子,去年參加「好好吃飯‧健康有保障」講座之後,了解到米飯的重要,所以逐漸將飲食習慣從純白米改為十穀米,一開始兒子還不太能接受,後來發現身體越來越健康了,也就全家都以十穀米為主,今年更是把握機會再次參加講座,也非常感謝及肯定法鼓山常常舉辦各類講座,讓他們能夠有機會學習到各種知識。
接續這充滿生命力及文化的講座,11月11日將有一場「生活美學講座:創意盤飾,輕鬆上手-米其林主廚在我家」,主講人黃也瑜老師將分享只要用一些創意,善用擺盤技巧,在家也可以享受五星級的米其林料理,歡迎報名聽講,詳情請洽新莊法鼓山社會大學(02-2994-3755)。
◎文:陳秀玉 20181009 ◎圖:法鼓山社會大學 2018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