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第99期第3版(經典琉璃)

str3.gif (3569 bytes)

大  標 副  標 作 者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五) 深廣無量 普賢行 聖嚴師父
播種與收成   江元燦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五)

深廣無量 普賢行

【聖嚴師父】


普賢行是十方三世的一切如來所行,
他是包攝無量諸佛所行的一位菩薩,
故被尊稱為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一般所說菩薩道的六度萬行,
尚不足用以表達普賢菩薩無量大願、無盡大行的百千萬分之一。
(十六)『十種威力』讚--

以神足力普迅疾,以乘威力普遍門,
以行威力等功德,以慈威力普遍行,
以福威力普端嚴,以智威力無著行,
般若方便等持力,菩提威力皆積集。

  這十種威力,是由於修持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已經具足了第三十三頌的「奐如解脫行」 而得的「威力」。其內容與如來的十力有所不同:

  一、神足威力:能於同一時間內,普遍而快速地顯現十八種神通變化。

  二、乘威力:能以大小諸城的佛法,普門示現於一切眾生之前。

  三、行威力:普賢菩薩號曰「大行」,能行菩薩道的一切行,所以具足菩薩的一切功德。

  四、慈威力: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行,普賢菩薩也同樣具足,能於同一時間,普遍救拔無量眾生。

  五、福威力:以大富貴力、以大福德力,隨時隨處,給眾生所作依怙、作歸宿、作保護、作津梁。

  六、智威力:梵文的智,稱為「若那」(jnana),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決定了知的精神作用。 《大毘婆沙論》有八智攝一切智,那就是: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在晉譯六十卷本《華嚴經》卷三〈盧舍那佛品〉有云:「爾時一切諸佛與樸賢菩薩,入一切智力。」包括十種智。智能去著解縛,故云「無著」。

  七、般若威力:般若(prajjna)譯為智慧、明、淨、遠離。它指的是菩薩因位的功德,例如六度之一的般若波羅蜜。又是諸佛果位的平等智慧,例如三德之一的般若德。

  八、方便之威:方便的梵文是漚波耶(upaya)或因譯為漚和。是指諸佛菩薩在化度眾生時所用的種種權巧。對於般若的實智而言,方便是為權智。

  九、等持威力:等持即是梵文三昧、三摩地(Samadhi)的意譯,是指禪定,乃是維持「心」的平等而住於一境的意思。《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便是禪定威力。

  十、菩提威力:菩提(bodhi)譯為道、智、覺,是佛的果德,是指斷煩惱而證涅槃;也是成佛的因行,成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為上菩提的佛道。

皆於業力而清淨,我今摧滅煩惱力,
悉能降伏魔羅力,圓滿普賢一切力。

  此四句文意是說:由於句足了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已有十種威力,往昔所造的一切業力,也都清淨了,一切的煩惱力也被摧滅了,一切的魔力已被降服了,普賢菩薩的一切力量也都圓滿了。

  「業力」,是由煩惱發動身口意,造作十不善業道;業力便是造業因而感業果的力量。凡夫是因業力而流轉生死,接受業報;諸菩薩眾是由願力而進入生死,行菩薩道。

  「魔羅」梵文mara,是指惱害眾生的一切魔類,大別為四大類,稱為「四魔」:

  (一)煩惱魔:是眾生內心障礙,如貪、瞋、嫉妒等。

  (二)陰魔(生老病魔):是指由五陰所組成的自我,製造出種種苦惱。

  (三)死魔:人命在呼吸間,隨時隨地都可能會死亡。

  (四)自在天魔:是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經常破壞人間的善事,除了魔王,尚有魔軍、魔民、魔人、魔眾為其眷屬,惱害人類。一般所稱的魔羅,是單指魔王波旬。

  又有《罵意經》的五魔之說:天魔、罪魔、行魔(無常)、煩惱魔、死魔。

  根據《大智度論》等有十魔:欲、憂愁、饑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

  又據《華嚴經疏鈔》所說的十魔是:五蘊、煩惱、業、心、死、天、善根執著、三昧執著、善知識吝法、菩提法智執著。

  可知諸魔的範圍很廣,從身心狀態的順逆障礙,道修持佛法時的執著顛倒,乃至天魔魔眷的威脅利誘,都是魔障,都是與菩提心及菩薩行相違的力量。

(十七)『圓滿七海』讚--

善令清淨剎土海,普能解脫眾生海,
悉能觀察諸法海,及以得源於智海,
善令行海咸清淨,又令願海咸圓滿,
諸佛海會咸供養。

  此七句頌文,提出七海行的名稱。在晉譯《華嚴經》卷二〈盧舍那佛品〉,見有普賢菩薩入一切如來淨藏三昧,說出五海十智,出定後又說十種世界海,與此處的七海名目不同。

  這段讚文的七海是說:普賢菩薩,能普令深廣如大海的一切世界得清淨,能普令繁多如大海的一切眾生得解脫,能普遍觀察深奧如大海的一切諸法,能普令豐富如大海的一切菩薩行皆得清淨無染,又能普令大如大海的一切大願都圓滿,能對一切無盡如大海的諸佛如來廣修供養。

普賢行劫無疲倦,所有三世諸如來,
菩提行願眾差別,願我圓滿悉無餘,
以普賢行悟菩提。

  此五句頌文是七海行的結論,意思是,這樣的普賢七海行,無論經過多長的時劫都不會疲勞厭倦而生退志,所有三世一切諸佛因地所修的菩提行願,雖然有眾多的差別,對我普賢行願的實踐者而言,但願圓滿修行一切諸佛的菩提行願,才算是以修普賢行,來悟入無上菩提的人。   由此普賢七海行的深廣無量,可見普賢行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如來所行,他是包攝無量諸佛所行的一位菩薩,故被尊稱為大行普賢願王菩薩,一般所說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尚不足用以表達普賢菩薩無量大願、無盡大行的百千萬分之一。

﹝案﹞在台北農禪寺演講的三個晚上,僅講至如上的第四十一頌。

(十八)『盡學普賢』讚--

諸佛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皆以彼慧同妙行,迴向一切諸善根。
身口意業願清淨,諸行清淨剎土淨,
如彼智慧普賢名,願我於今盡同彼。

  此八句頌文的意思是,稱讚普賢妙行,願學普賢妙行:稱讚普賢菩薩為一切佛的長子,因為他是普於一切如來座前行願最大的菩薩,所以尊號為普賢;他能以所積的大智慧及勝妙行,迴向一切善根,能使身、口、意三業,離貪、瞋、癡三毒而得清淨,一切諸行清淨,也使一切國土清淨。向普賢菩薩那樣名實相符的智慧及名號,願我(菩薩行者)現在就學習著跟他完全相同。

(十九)『學文殊行』讚--

普賢行願普端嚴,我行曼殊室利行,
於諸未來劫無倦,一切圓滿作無餘。

  此頌是說:我這個菩薩行者,固然要學普賢行願的普遍周延,而且端正莊嚴,也當學習曼殊室利(通稱文疏師利,梵文(Manjusri)的大智慧行。直到盡未來時的一切劫中,都無倦怠,已備圓滿成就這一切行願而了無餘漏。

所須勝行無能量,所有功德不可量,
無量修行而住已,盡之一切彼神通。

    此頌的意思是:我這個菩薩行者,既願學普賢,又願學文殊,故須修行的無量殊勝妙行,其所得功德之大,實不可度量。住於無量的修行之後,我便對於一切的神通妙用,全都通達了。

乃至虛空得究竟,眾生無餘救竟然,
乃業煩惱乃至盡,乃至我願亦皆盡。

  此頌的意思是:我這個菩薩行者,既然同時修學普賢及文殊二行,我的行願,也與這二大菩薩相同,直到無量虛空皆得究竟,無邊眾生皆得究竟,無盡煩惱全部斷盡,我的行願才算完全。

(二十)『行願功德』讚--

若有十方無邊剎,以寶莊嚴施諸佛,
天妙人民勝安樂,如剎微塵劫施捨。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聞能生勝解心,
於勝菩堤求渴仰,獲得殊勝前福聚。

  此二頌,是讚普賢行願功德,較量普賢行願功德之人,勝過一切布施功德。頌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一人,以滿處都是眾寶莊嚴的十方無邊數量國土,布施一切諸佛,使得彼等國土的諸天及人民都得勝妙安樂, 再用有如微塵國土的眾寶莊嚴,行大布施。另有一人若對普賢菩薩的殊勝願王,一度聽聞便能生起勝解(難聞已聞,難解已解)之心者,便會因此而渴仰祈求三世諸佛的勝菩提行,以此功德,亦能獲得前一人的殊勝福聚。

彼得遠離諸惡趣,彼皆遠離諸惡友,
速疾得見無量壽,唯憶普賢勝行願。
得大利益勝壽命,善來為此人生命,
如彼普賢大菩薩,彼人不久當獲得。

  此二頌是連接著上文有大功德得勝福聚而來,由於聽聞普賢行願而生勝解之心的功德,故得遠離地獄、惡鬼、畜生的三惡趣,也都會遠離存惡心造惡業的一切惡友,並於臨命終時,能夠於剎那之頃往生西方安樂國土, 立見無量壽佛(阿彌陀佛);雖然往生西方安樂世界,經常唯憶普賢菩薩的殊勝行願,故再得到大利益的勝妙壽命之時,仍不忘懷善來人間,普濟人的生命,好讓一切人,於不久的未來,都得無量壽,也都能像普賢菩薩那樣,以大行願利濟眾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