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第98期第3版(經典琉璃)


大  標 副  標 作 者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四) 親近善知識•同登菩提道 聖嚴師父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四)

親近善知識•同登菩提道

【聖嚴師父】


在菩提道上,必須要有同修同行的善知識,相互砥礪,彼此學習,共同 修習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因為人類難免疏忽,違越了學佛的初心本願, 若能有善友的規勸指正,便能日益精進。否則,若厭離人間,遠善友, 獨居寡住,盲修瞎煉,以為辦道,其實是盲人騎馬,黑夜臨深淵,充滿了各種的危險。
(十三)『同行善友』讚--

所有共我同行者,共彼常得咸聚會;
於身口業及意業,同一行願而修習。
所有善友益我者,為我示現普賢行;
共彼常得而聚會。於彼皆得無厭心。

  此八句頌文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菩薩行者,同修同行的善友非常重要。所有跟自己同修同行的人,要和他們經常一起聚會, 彼此都用相同的身口意三種行為,共同修習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所有那些有益於我的善知識們,都能給我用行動來指點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 我經常跟他們在一起聚會修習,對他們永遠不會生起厭煩的心。

  在菩提道上,必須要有同修同行的善友,相互砥礪,彼此學習。取長補短,互惠互助。再聚會中討論法義,修正偏差。在聚會中檢點所修所行,共同實踐普賢行願。人類難免疏忽,違越了學佛的初心本願,能有善友規勸指正,便能日進又進。

  善友又稱善知識。佛在聖教中,處處開示善知識對於學佛者的重要性。故於《增一阿含經》卷十一有〈善知識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常啼品〉、《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法華經》卷七〈妙莊嚴王本事品〉都告訴我們, 親近善知識的好處益處。晉譯《華嚴經》卷五十八,說得非常詳細,而云:「與一切菩薩同修願行,親近一切諸善知識,」「應一向求諸善知識,... ...何以故?因善知識,究竟一切,識菩薩行,成滿一切菩薩功德。」 所以說,善知識者,則有如慈母、慈父、養育守護、大師、導師、良醫、雪山、勇將、牢船、船師等十種比喻。因此,若有善知識處,能令你「發大地心,持一切事,無疲倦故;發金剛心,堅固正直,不可壞故。」以及發金剛山心、發無自心、發弟子心、發養育心、發成熟心。

  經中也說,菩薩行者當親近同修願行的善知識,亦當遠離發惡願、行惡道的惡知識,否則,就會影響到你,退失菩提心,增長邪見,陷諸魔境,上魔鉤餌,墜邪惑山間,墜長夜苦海。

  有許多人,厭離人間,遠善知識,自命清高,獨居寡住,盲修瞎煉,以為辦道。其實是盲人騎瞎馬,黑夜臨深淵,非常愚痴,也極可憐!他們稍得一些身心反應的神秘經驗,便會自稱上師,古佛再來,大菩薩化身,自為人師,那是以盲引盲,墜坑落塹者,比比皆是!

常得面見諸來者,與諸佛子共圍繞,
於彼皆興廣供養,皆於未來劫無倦。

  此四句頌文是與前頌相連的,意思是:由於有了經常親近同修善友的協助,就容易經常面見諸佛如來;能夠經常面見諸佛如來,便能常與圍繞諸佛如來的菩薩大眾互相聚會,在這種聚會的場合,正好是廣修供養同結善緣的機會。因為普賢菩薩願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作供養,所以盡未來際無量劫中,永作供養,不會厭倦。 

(十四)『持法修行』讚--

常持諸佛微妙法,皆令光顯菩提行;
咸皆清淨普賢行,皆於未來劫修行。
於諸有中流轉時,福德智慧得無盡;
般若方便定解脫,獲得無盡功德藏。

  此八句的文意是說:修學佛法是持續經常的事,修學諸佛妙法是為了光顯成佛知道的菩提大行,那都是屬於普賢菩薩的清淨行願,直到久遠的未來劫中,不會中斷普賢行願的修持。 像這樣的菩薩行者,雖然生死流轉於四生九死有的三界眾生群中,他們的福德智慧一就是無窮無盡;並且以般若(智慧)、方便、禪定,而得解脫,其間就能獲得無盡的功德寶藏。

  佛所說法,甚深微妙,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互知,佛子聞法修法,乃是各得其能得。只要日積月累地如說修行普賢行願,永不休止的話,便能在三界之中,福德智慧無盡增長,深契般若(智慧)、方便、禪定的解脫境界,那就是擁有了諸佛如來的功德寶藏。

  此中的「諸有」,即是指的三界六道有情眾生流轉居住的範圍,可有三種類法:

  一、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二、九有:又名「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即是三界九地的略稱。指的是欲界的人,色界的梵眾天、極光淨天、遍淨天、無想天、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三、二十五有:三界眾生的另依種分類法:1.欲界的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共為四趣,須彌山腰的南、北、東、西,共四洲;自須彌山腰往上數起的四王天、三十三天、閻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2.色界的初禪天、大梵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無想天、阿那含天。3.無色界的四空處天。合計為二十五等有情眾生的生死流轉範圍,稱為二十五有,其中未列人類。

  「解脫」,分為慧解脫級定慧俱解脫的兩種。善根深厚者,一聞佛法即得解脫;釋尊時代的許多「善來比丘」,初聞佛法,便會立證阿羅漢果,便是慧解脫的例子。經過禪定的修習,加上佛法的開示,而得證果解脫者,便是定慧俱解脫。

  「方便」是權巧設施。佛法有兩種層次:(一)是可思可議的權巧方便法,稱為第二義啼。(二)是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真實究竟法,稱為第一義啼。據此可知,釋尊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法,都屬於第二義啼的權巧方便法,以此方便法,教人悟入真實法,那便是究竟寂滅的無上佛法。

(十五)『重重無盡』讚--

如一塵端如塵剎,彼中佛剎不思議;
佛級佛子坐其中,常見菩提勝妙行。

  這四句的意思,已在第四頌中表達過了,這是華嚴境界的以小納大,在一粒微塵的尖端上,含有微塵數量的世界,每依世界又含有不可思議數量的佛國淨土,每一佛國淨土中,均有佛及無數菩薩弟子們坐著說法聞法,他們經常都在修著菩提大道的微妙行願。

  一般常識所見,所謂「須彌納芥子」的道理,可以懂得,所謂「須彌納芥子」的意境,便難接受。其實三世諸佛的法身,不佔時空、遍及時空又超越時空;既非形而上,也非行而下;不即亦不離,亦不落中間。所以小處不離大處,小處不僅通於大處,根本就同於大處,也不受大小所限。這就是四種無礙法界(事、理、理事、事事)的最高層次「事事無礙法界」。它是不可思議境界的第一義啼,用具象的手法來表達抽象的觀念,但這絕不是思辨和想像的,乃是自內證的經驗世界。

如是無量一切方,於一毛端三世量;
佛海及與剎土海,我入修行諸劫海。

  這四句是接著上文下來了,是在以毛端極大海表達華嚴境界大小互攝的重重無盡諸佛,在空間的一切方位中,均有無量無數;因於一毛的尖端就有著三世諸佛及他們的淨佛國土。佛的數量及佛土的數量。皆如四大海水,多得不可勝數;而我發了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進入如許無量無數的佛國,親近一切諸佛,廣修普賢行願,經無量劫的時間大海,永不疲倦。

於一音聲功德海,一切如來清淨聲;
一切群生意樂音,常皆得入佛辯才。
於彼無盡音聲中,一切三世諸如來;
常轉理趣妙輪中,以我慧力普能入。

  此八句頌文,是在以音聲表達華嚴境界一多互攝的重重無盡,意思是說:在一個音聲之中,即攝有一切如來音聲的清淨功德大海。一切眾生所發出的心意願樂之音,常與諸佛的無礙辯才相契相應;就在這一切眾生發出無盡的音聲之間,正好也是三世諸佛轉動妙法之輪, 開演佛法之時,這於我這樣修習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而言,由於智慧的力量,使我能夠契入諸佛的理趣法輪。

  佛的辯才,稱為「四無礙辯」:(一)於教法無滯,為法無礙。(二)盡知教法所詮的義理無滯,為義無礙。(三)於諸方言詞通達自在,為詞無礙。(四)以前三種無礙的能力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

  文句的「理趣」一詞,意思是道理趣旨,通常是密教典籍所用。此讚的譯者不空三藏,是唐朝密教的開元三大士之一,故在文中沿用了「理趣妙輪」,以表達甚深廣大的道理趣旨。

  經中常用十數以表達無限,又常用「無邊」、「無盡」、「無量」、「無上」、「無使」、「無數」、「無等」、「無比」、「無餘」等來表達不可說不可說的大數量、大時空。尤其是《華嚴經》中用得最多。

以一剎那諸未來,我入未來一切劫;
三世所有無量劫,剎那能入俱胝劫。
所有三世人師子,以一剎那我咸見;
於彼境界常得入,如幻解脫行威力。

  這八句的內容,是以時間來表達華嚴境界長短互攝的重重無盡。意思是說:在即短的的現前一剎那中,含有永遠的未來時間,所以活於現在的我,已進入了未來的諸劫之中;其實,過去、現在、未來,均有無量劫,而此無量劫,既在短如一剎那間,也在常如俱胝劫中。 因此,就在任何一個一剎那間,我都可進住於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之中,這種境界雖然是如幻自在解脫,卻又能產生重重無盡的大威德力。

  在這八句之中,有三個名詞,須予解釋:

  「一剎那」(K Ksana)是時間的即短單位,意為「一念頃」,或謂一彈指間有六十五剎那,可見現前一念的一起一滅是極其短暫的。這個一念是微細快速的念頭,不是思緒、思慮或完整的觀念。雖在如此短暫、一剎那生滅的心象之間,即通於無盡的三世,也含有無盡的三世;這不是出於推理的想像, 而是自內實際的證量體驗,因為當你的妄念不生又不滅時,現前的一念,便與無盡的三世時間不一不二;對於有妄念、有執著的凡夫而言,三世是前後分段的;對於實證了無念、無住、無相、無生滅的聖者而言,現前的一念,便與三世相即,卻不與三世相混,所以才有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的境界。

  「劫」(Kalpa)是非常長的時間單位,有三種計算方法;(一)方及高各四十里的城,皆由芥子堆成,每三年取一粒,至芥子被取盡,名為一劫。(二)方及高各四十里滿是石頭的城,天人用三銖重的天衣,每三年來拂拭石頭城一次,至石頭城被全部拂拭盡,名為一劫。 (三)由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僅十歲,再由人壽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名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唯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每一個世界都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便是四個中劫,也是一個循環生滅,成為一個大劫。

  通常所說的劫,必是一大劫。「俱胝劫」是Koti kolopa「億劫」的音譯。依據《大毘婆沙論》《大智度論》卷四《瑜珈論》卷四十八、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八等說,從凡夫修行至成佛,須經歷「三阿僧祇劫」(asam khya kolopa),乃是三個無數大劫或三個無央數大劫。此與現在許多附佛法外道師們,主張的即世修行即身是佛,是不相應的。 所有三是妙嚴剎,能現出生一塵端,
如是無盡諸方所,能入諸佛嚴剎土。
所有未來世間燈,彼皆覺悟轉法輪;
示現涅槃究竟寂,我皆往詣於世尊。

  此四句的文意是總結以上華嚴境界的重重無盡、互入互收、相攝相融而歷然不混的宇宙觀。意思是說: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妙莊嚴世界,能在一微塵端全部出現,像這樣無盡數的微塵世界在無盡數的十方微塵的每一微塵毫端,都有三世諸佛依止莊嚴的佛土。所以未來的諸佛,也已經在此十方微塵的每一塵端,成佛、轉法輪、示現涅槃,我這個修持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也都去到如此眾多諸微塵端的三世諸佛處,修行、禮敬、讚嘆、供養等普賢行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