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第96期第3版(經典琉璃)


大  標 副  標 作 者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二) 聖嚴師父
不只穿過一次了吧! ~菩薩衣 徐果見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二)

【聖嚴師父】


用佛所說的法燈,讓眾生轉迷成悟,
親自體驗清靜無染的菩提道心。
普賢菩薩為了無邊眾生皆得佛法的利益,
不僅勸請一佛於一時說法,
乃如〈行願品〉所說:「十方世界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請勸請,轉妙法輪。

(三)「廣修供養」讚--

以勝花?及塗香,即以伎樂勝傘蓋,
一切嚴具皆殊勝,我悉供養諸如來。

  此四句的意思是:以勝妙的花?、塗抹的香油香膏香水、表演的伎藝、音樂,以及張掛的寶傘寶蓋等一切美好莊嚴的物品,我卻毫不吝惜地盡其所有地供養諸佛如來。

「花?」適用鮮花串成,或用錦緞結成,或用珠寶串成的頭飾、胸飾、衣飾乃至臂飾、手飾、腳飾等物品。 「香」在印度有燒香、末香、塗香,塗相識給尊貴的人物塗身、塗手、塗腳用的,特別試塗腳、禮足,是表示最高的恭敬供養。 「伎樂」是歡樂及讚嘆,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及各種「經變」圖中的伎樂菩薩,如《維摩詰經》中的天女散花,都是表現出伎樂供養的觀念。 「傘蓋」本是給貴人遮面、防曬、擋風的生活用具,轉變成為顯示高貴華美的莊嚴供具。

  諸佛的功德,究竟圓滿,已經無須這些供養品的;對於作為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向上宜廣修供養,向平輩宜多結善緣,向下宜常作布施。一則為報四重恩德,二則為捨?貪吝嗇,三則為增福德智慧。諸佛無須物質莊嚴,著相眾生需見莊嚴景像。何況諸佛也可以以這些供品,轉為布施,給眾生緣。

以勝衣服及諸香,末香積聚如虛彌,
殊勝燈明及燒香,我悉供養諸如來。

  此四句的意思是說:用上妙的衣服、各種的香,例如多得像須彌山那般的末香及燒香,以及最好的照明燈具,我普賢菩薩都用來供養諸佛。

  對於僧眾的供養共有四事:(一)衣、(二)食、(三)臥具、(四)醫藥。

  對於諸佛的供養有十事:(一)香、(二)花、(三)燈、(四)塗、(五)果、(六)茶、(七)食、(八)寶、(九)珠、(十)衣。

  供僧的是日常的生活必須用品,供佛的物品則莊嚴的意義大於實用的意義。為了大眾而莊嚴的意義,大於諸佛自用的意義。佛為化度眾生,眾生著相,所以必須嚴淨國土環境,莊嚴身相服飾。

  此處的「勝衣服」是指質地高貴的衣料及服裝,一般比丘,用割截而且壞色的的三衣,名為功德福田衣,佛則可受高級衣料加上金箔鑲嵌的正色金縷衣。

  「香」的中類繁多,液體油質的香水、香油、香脂等稱為塗香,主要用以淨身。粉狀的「末香」,主要用以淨地消毒趨蟲;柴職木料的「燒香」如旃檀香,主要是用以清潔空氣,驅除濁氣,也有安神靜心的功能。

  「須彌山」是古印度傳說中的一座大山,譯名妙高山,它是世界的中心,向下入水八萬由旬,向上直通三十三天,四周的山腰有四大部洲圍繞, 地球乃其南邊的南瞻部洲。普賢菩薩願用堆成一座多如須彌山那樣的末香,來供養諸佛,在於形容他的供養心量,是持久而無限的。

所有無上廣大供,我悉勝解諸如來,
以普賢行勝解力,我禮供養諸如來。

  此四句的意思是說:我普賢菩薩願以如上所舉最好最多最殊勝的無量廣大供品,但是據我對於諸佛的理解,最好是以普賢行願所理解的佛法、作為禮敬供養諸佛如來,乃是最上的供養。

  故在〈普賢行願品〉中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好。」何謂法供養?是指(一)利益眾生,(二)攝受眾生,(三)代眾生苦,(四)勤修善根,(五)不捨菩薩業,(六)不離菩提心。

  若以前舉各稱物品莊嚴的供養功德,與此等法供養功德比較,乃至不及一念功德。由於諸佛如來尊重佛法,宜依如佛所說的妙法,照著實踐,即能出生諸佛,故云:「如說修行,是真供養。」是「廣大最勝供養。」

  布施供養,功德無量,上上人深契佛法,所以以法布施,以法供養;中下人,少契法義、或尚未契法義,正在入門階段者,當以財物布施,當用四事供僧,十事供佛。

(四)「懺悔業障」讚--

我曾所作眾罪業,皆由貪欲瞋恚痴,
由身口意亦如是,我皆陳說於一切。

  此四句的意思是說:我們自從無始生死的往昔以來,作了不知多少罪業,那都是由於心中的煩惱三毒-貪欲、瞋恚、愚痴等為動因,再透過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作媒介。現在我要請求諸佛如來證明,全部承認,徹底懺悔,痛改前非。

  佛說:「業不重不生裟婆,障不重不為凡夫。」今生今世,就造了不知多少大大少少的罪業,何況從無始生死以來的每一生中,都曾造過不少罪業。佛又說,凡夫於「舉心動念」之間「無非是業,無非是罪。」無怪乎普賢菩薩在〈行願品〉中要告誡我們:「懺悔業障」。 

  「罪業」是指造作了惡業,必須定罪受報。所以造作了惡業,便是造了罪業;因為造了惡業,依其輕重類別,而會隨業接受罪苦的果報,障礙我們轉生為善道,也障礙我們親近三寶,障礙我們修學佛法,障礙我們解脫煩惱,永淪生死苦海,所以名為業障。

  所謂「業障」,是指我們由於煩惱的根本-貪瞋痴三毒帶動身口意三業,形成造作的事實。所謂「惡業」,是指造作五逆與十不善業道,五逆罪比較不容易犯,十不善道的罪行,則稍微疏忽就可能犯了。

  因此,〈普賢行願品〉要勸勉我們於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持淨戒,一切功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懺悔的功能,在於改過自新,勇於認罪,勇於面對罪過的責任,勇於改進過失的錯誤,而且要不斷地懺悔,縱然前念懺悔,後念又造惡業,若能經常懺悔,造罪的機率便越來越少,終至於成為三業清靜的大菩薩了。

(五)「隨喜功德」讚--

所有十方群升福,有學無學辟支佛,
及諸佛子諸如來,我皆隨喜咸一切。

  此四句的意思是說:此十方的一切眾生,各修各的福業,各享各的福報;十方世界的一切聲聞獨覺等小乘聖者,各修各的福德智慧,各享各的福德智慧;十方世界的一切大乘菩薩及一切諸佛,各修各的福德智慧,各有各的福德智慧。凡是這些,無論是凡夫聖者,無論是小乘大乘,我對他們的功德,無不一一隨喜。

  「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我自己的功德,我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通常人只能為自己的幸福感到歡喜,好多人能為自己家人的幸福感到歡喜,能為親近的親友家的幸福感到歡喜,對於陌生人家的幸福,則未必覺得歡喜, 甚至因為幸福的是他而不是我,不論他是外人或家人,很會引起自己的忌妒,便丟出一句酸溜溜的話來:「那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你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便會把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了。 所以見到他人有福;就等於自己有福;雖然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為眾生提供多少福利,若有他人能為眾生營福,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都該心生歡喜。 能夠見聞作福隨喜的人,能夠見聞得福隨喜的人,一定也是一位有福報有智慧的人。

  此處的「有學、無學」是指小乘的聖者,小乘聖者分為兩類:(一)聲聞聖者是聞佛說法<而得聖道的人,分為四等,名為四果,其中初果、二果、三果位的聖者,因為尚未出離三界生死,而已將要出離三界生死海所以名為「有學」聖者; 第四果阿羅漢,便是「所作已辨,不受後有」,已得解脫三界生死海,所以名為「無學」聖者。 (二)辟支佛,又譯為獨覺,是未聞諸佛說法,自悟十二因緣,解脫三界生死煩惱的聖者。根據《成實論》及《俱舍論》所載, 各有「有學十八人」的說法,雖其兩論所列名目略異,而主張有學聖者經十八個位次的果位,則是相同。 至於「無學」的定義,僅指阿羅漢,稱為「無學果」或「無學道」,煩惱斷盡,已無事可學。戒定慧合稱為三無漏學,在有學位中,煩惱未盡,故仍須學。

  「佛子」,本來是三寶弟子或是佛教徒的通稱;若依大乘法門,唯有入如來家、乘如來願、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始得名為佛子。 此處所指的「諸佛子」,因與「諸如來」連用,諸佛子當然就是諸菩薩眾的意思。

  可見普賢菩薩所示的隨喜功德,是不論凡聖的,不論多少的,正如〈行願品〉所說:上從「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的一切功德,下至「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不做惡事,做小功德,亦當隨喜。

(六)「請轉法輪」讚--

所有十方世間燈,以證菩提得無染,
我今勸請諸世尊,轉於無上妙法輪。

  意思是說:所有的佛法,都是世間昏暗中的明燈,能讓眾生的心靈無染,親證無上菩提,我今勸請諸佛世尊,轉動無上的法輪吧!

  以演說佛法譬喻成「轉法輪」,有二層意思: 一、佛法如同運載眾生從茫茫苦海道解脫彼岸的交通工具,說法,就如轉動這種交通工具的輪子,使得登上這種交通工具的眾生,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二、「輪」是古印度傳說中轉輪聖王擁有的兵器,成為「輪寶」,輪王出巡四方時,必有輪寶為前導,能敵一切兵器,位力無比,所向披靡,兵不血刃, 戰勝諸國。因此用作譬喻諸佛說法,是說的無常無我,緣起性空,能破一切眾生的煩惱執著,故稱為轉法輪。

  「請轉法輪」也有二義:

  一、釋迦世尊初成正覺,魔王勸他進入涅縏,梵天王則勸請世尊說法度眾生,若非梵天王請法,人間便無佛法了。 二、「普賢行願」的請佛轉法輪,正如諸大乘經中,佛陀說法,多由菩薩弟子代眾請法,以表敬法求法,尊重佛法。

  以「世間燈」喻佛法的功能,猶如世間的明燈,世間即是凡夫的時空世界、宇宙環境。眾生癡迷,醉生夢死,如處漫漫的黑夜,佛法的啟示,震聾發聵,覺迷破暗,故稱謂之「明燈」。

  用佛所說的法燈,讓眾生轉迷成悟,親自體驗清淨無染的菩提道心,就是勸請諸佛,轉妙法輪的原因。 普賢菩薩為了無邊眾生皆得佛法的利益,不僅勸請一佛於一時說法,乃如〈行願品〉所說:「十方世界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