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生命自覺營

發願蛻變成為法門龍象

方丈和尚期勉海內外青年學員 以弘法利生的胸襟 發菩提心護持三寶


▲方丈和尚期勉學員謹記曾在法鼓山受戒出家,發願蛻變為法門龍象。 (法鼓山僧大 提供)

【林雅櫻/新北報導】生命永恆的歸宿在哪裡?何者才是究竟的解脫?一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三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兩岸三地等一百六十五位學員,在法鼓山僧伽大學師生帶領下,圓滿第二十一屆「生命自覺營」。八天七夜的生活,學員配合寺院作息,一同禪修、課誦、學戒、聽講、出坡、過堂等,淨心求戒、探索自己、發菩提心,了解佛教徒的生命觀,體驗自我覺醒之道。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有也好、沒有也好、多也好、少也好」一月二十九日正授典禮上,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以弘法利生的胸襟,說明出家是二十一世紀最好的行業、出家人是社會最需要的人才,鼓勵有心出家者報考法鼓山僧大,成為新時代的漢傳佛教宗教師。

最後一晚「感恩之夜」,象徵光明智慧的燈缽,在黑暗中一盞盞亮起,方丈和尚帶領祈願「人間有幸福,禪門有龍象」,叮嚀學員們謹記曾在法鼓山受戒出家,發願逐漸蛻變為法門龍象,發菩提心,護持三寶。

「我想體驗出家的生活,從行住坐臥中,學習僧人的威儀及出家心態。」疫情期間感到徬徨無措的沈鴻議,接觸禪修後得以安頓身心,為了感恩聖嚴師父的教導和義工們的奉獻,他發願護持佛法,在新加坡護法會擔任義工至今。

「聽到法師說『故人就留在故事裡』,面對父親去年的離世,突然有了答案,不用後悔或遺憾,就是用祝福的心,將修行功德迴向父親。」大學剛畢業的葉珮岑說,希望自己學習出家人,時時用感恩心看世界,不管遇到好的、壞的,都可以歡喜接受。

營隊總護常法法師表示,佛經上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就是我們願意將關心的對象,從自己、親友轉向眾生,學習認識眾生的苦,從物質到心靈等不同層次的貧苦。「出家修行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我精進成長後,去奉獻給周圍的人,是很有意義的生命選擇。」


▲法師帶領學員體驗法鼓山的境教,並於開山觀音前禮拜發願。


▲學員帶著奉獻利他的精神,合力刷洗步道上的青苔,護念參訪者。


▲行住坐臥皆是修行,用齋也是一堂功課,食存五觀,時時覺察起心動念。


▲第六屆學員常提法師分享自覺營的生活,是自覺、醒悟的生活,也是禪的生活。

心得分享

給未來副總護的一封信

◎釋寬德(第21屆生命自覺營副總護)

Hi,未來的副總護:

當您知道自己是副總護時,會不會很焦慮呢?希望您看到這段文字,可以試著相信,這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副總護這個角色的開始與結束,似乎是無法得知的。同時,他也是個百變的存在,哪裡需要,就要變成那個角色,全力以赴。

這段路程中,我不斷地摸索「何謂副總護?」也深深地被自己的比較心絆住,總覺得自己無法像歷來的副總護法師們那樣善於規畫,我總是東補一塊西補一塊的,無法一次到位。

直到某位曾任副總護的法師告訴我,我不用成為他,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也因此,每個人會遇到的困境不同,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與超越性的。我才逐漸釋懷。

讓我感到很慚愧的是,有時候事情一急,自己就會把事情的完成放在第一位,並且認為理所當然,這時很容易忽略「人」,讓人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也會因此忘記自己的初發心,更別說感恩心了,而這些都是自覺營結束好一陣子,我才逐漸體會到的……感恩給自己學習的一切因緣,願我們都能透過自覺營認識自己、成就他人,這也是我需要繼續練習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接任副總護都有各自的因緣,清楚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況,也是因緣之一。無論如何,就試著接受它吧!試著在每個因緣下,回到自己的發心,如果能時時憶念僧大校訓「悲智和敬」的話,相信您一定能乘風破浪,別怕!

祝福您我都能常常想起自己所為何來,以感恩心接受、以報恩心付出!也預祝接下來的自覺營事順人和,圓滿每一位參與自覺營、利人利己的發心!

法鼓文理學院.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

從自身安頓 踏上關懷創新之道


▲文理學院的師生們一起與「準考生」探索如何實踐「心靈環保」,校長陳定銘親自為大眾解惑。 (張曜鐘 攝)

【張曜鐘/臺北報導】二月十七日下午,法鼓文理學院於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中心舉辦「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為新的學年度招生報名暖身。活動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邀約現場近七十位「準考生」與文理學院的師生們一起探索如何實踐「心靈環保」,進而引發大眾從生活、生存、生死等面向,深思終身學習的意義。

「當社會大眾皆以科技、醫藥、金融當作熱門科系時,學習生命教育、佛教教義、社區再造……,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對此,推廣教育中心主任辜琮瑜回應,文理學院強調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聆聽與對話的練習,透過支持、共享的學習風氣,必能增加生命的厚度與廣度。

「如果能夠把每個人的品質都提昇,就離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更近一步,而這件事是沒有盡頭的,因此稱之為『終身學習菩薩行』。」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楊蓓鼓勵現場大眾堅持自己的選擇,重新認識自己、整理自己的生命,繼而幫助他人活出一片淨土。專任講師常慧法師則重申,創辦人聖嚴師父當年辦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一所以心靈、精神層面和人格教育為特點的大學,培育為社會奉獻、為人群服務的學生。

接著,蕭麗芬、郭文正、劉怡寧、江玥慧等多位教師,分別從「建設人間淨土」、「社會學的想像」、「科技與自我覺察」等面向,介紹法鼓文理學院如何帶領學生學習從文本、日常中覺察體驗,建構生命價值,化解自身困境,關懷整個世界。

校長陳定銘表示,法鼓文理學院今年初剛通過校務評鑑並榮獲優異成績,教育部對於文理學院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培育建設人間淨土的人才;將公共財知識庫之佛學數位典藏,無償提供社會大眾;結合禪修提昇師生身心靈健康照護等特色,都給予高度肯定。三月二十四日,文理學院將在北投農禪寺舉辦兩場「聯合招生說明會」,歡迎有意報考的民眾上網報名。 

寶雲寺「僧大心生活」講座

育僧之道 從放下、成長到奉獻


▲常燈法師分享僧大二十週年特展,以環保概念進行設計。(林文勇 攝)

【林演蓉/臺中報導】法鼓山僧伽大學於各分寺院巡迴舉辦的「現代唐三藏養成計畫」創校二十週年特展,春節期間於寶雲寺展出,向中部民眾介紹法門龍象的誕生歷程,二月十四日上午,並由教務長常啓法師、學術出版組組長常燈法師進行「僧大心生活」講座,與一百二十多位聽眾分享這所「二十一世紀的那爛陀大學」。

「聖嚴師父曾說,僧伽大學是他的命脈,也是整個僧團的命脈。」法鼓山僧大如何遵循師父的悲願,以現代化的僧教育,為整體教界培育僧才?三年前到僧大領執,便承擔策展任務的常燈法師,說明展覽的特色是以活動式展場、重複使用的環保概念,設計三台可收納移動的展車,內容分為「由俗轉僧」、「辭親出家」與「聖嚴家教」三個主題,呈現行者菩薩由生轉熟的過程。

常啓法師從「育僧之道」談起,循序分享「放下、成長、奉獻」的教育方向,使學僧從認識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歷經「轉境、不轉境、轉心、不轉心」四個階段,契入心行,成長為調柔自在的宗教師。法師以「濯足入水,水非前水」為喻,說明學僧每日寫「自知錄」,訓練當下覺察力,方能從「隨眾作息」中抖落塵埃,放下自我執著,打破自他隔閡,培養出自覺覺他的智慧與慈悲。

「常燈法師提到當年進僧大,做早課打瞌睡的趣事,回想自己參加生命自覺營時也是如此。」李雅音說,當年參加自覺營時,隨大眾作息,漸漸減少煩惱後,開始能夠用心感受當下。

「常啓法師說『欲』和『懼』都是要學習放下的。」楊寬柏分享,自己一直以為少欲才能清淨,其實還要無懼,而無懼也要學習放下。徐致芬說,法師們的分享,讓她清楚僧大教育的重心在於自覺,她期許自己在生活中,也能開始自覺的練習。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7期3月號

與《心經》相遇

還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在什麼狀態下遇見《心經》的嗎?可能是禪修時,從法師的開示中聽到,可能是參觀書法展,甚至因為一場演唱會。

《心經》不但廣為人知,且深受歡迎,但您知道短短二百六十字的《心經》究竟在講些什麼嗎?《心經》

學堂帶您讀懂關鍵字,深入佛法核心。聖嚴師父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心經》,學習照見五蘊皆空。佛教藝術史學者崔中慧透過鈔寫《心經》,一遍又一遍幫助自己消解煩惱。拾得法師、藥師寺寬邦、金澤翔子分享與《心經》相遇的故事,以及如何創作百變《心經》。

新專欄「抄寫生活智慧」邀您動手抄〈叢林要則二十條〉,走入百丈禪師生命,學習禪的智慧。禪宗以外有禪師嗎?「讀懂禪門驪珠集」禪堂板首果興法師導讀聖嚴師父的《禪門驪珠集》,帶我們一探究竟!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第21屆生命自覺營】
發願蛻變成為法門龍象

【心得分享】
給未來副總護的一封信

【法鼓文理學院.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
從自身安頓 踏上關懷創新之道

【寶雲寺「僧大心生活」講座】
育僧之道 從放下、成長到奉獻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7期3月號
與《心經》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