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法鼓文苑出刊

新世代學僧 以悲心創新刊物風貌

錄製「聽的文苑」、延伸閱讀連結、插畫著色圖 數位互動送給讀者「好好」祝福禮


▲第十四期《法鼓文苑》主題「大悲心.好好」。(法鼓山僧大 提供)

【釋寬信/新北報導】面對這個因疫病、戰爭、天災、人禍而受苦受難的世界,我們可以為世界做什麼?由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自行企畫、採訪、寫稿、繪圖、編製的刊物《法鼓文苑》,去年(二O二三)十二月發行第十四期。傳承創辦人聖嚴師父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使命,特別以「大悲心.好好」為主題,做為送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盼讀者從中獲得佛法利益,長養出心的力量,重新面對人生中的各式挑戰。

本期《文苑》具有國際觀、互動式等多元創新的特色,除了專題採訪以中英文版方式呈現,每個子題的插畫還可當成著色圖,由讀者自行彩繪塗鴉,相當療癒紓壓,也給予讀者遇見自己的空間。

此外,本期首度嘗試以聲音為媒介,選擇多篇作品錄製成「聽的文苑」,同時也在部分文章中搭配延伸閱讀,兩者皆能掃瞄QR Code來聆聽,帶給讀者額外的收穫與啟發。


▲《文苑》以跨頁繪圖作品,呈現從遇見自己到遇見眾生的過程。(法鼓山僧大 提供)

《文苑》編輯小組表示,本期主題命名為「大悲心.好好」,來自於法鼓山開山主題「大悲心起」,當時師父呼籲全世界的人都發起大悲心,如此我們的社會與世界才能有永遠的和平;而「好好」二字則蘊涵學僧們最誠摰的祝福,願一切眾生都能好好。

不論從封面或封底向內翻閱,讀者可隨著「大悲心」及「好好」二大系列,閱讀六大子題的創作短詩與插畫,並能從出世間法、世間法的角度,有層次地看見學僧們從外在境界,轉而往內觀、自我覺照、學習善待自己與他人的修行過程。

忙碌的僧大生活中,要實踐理想、編製《文苑》著實不易。編輯小組分享,製作過程中,看見了要成就一件事情,需要眾多因緣和合,同時練習面對因緣不具足時,更快地放下、轉念;尤其是當團隊合作出現摩擦,學習不執著自我的想法,而以整體目標為考量。「誠如師父的教導,出家人不追求個人的一百分,而是團隊一起做到六十分。」學習放下再提起,是編輯這期《文苑》帶來的禮物──藉境鍊心。

編輯小組召集人寬信法師感恩此次編輯《文苑》的機會,讓團隊成為其中的小小助緣,「感恩三寶,讓我們在面對這個無常即日常的世界,知道要用上佛法的方法,先做好『心靈環保』,才能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去看待這世間的一切。」

召集人的話】 【聽的文苑


▲本期《文苑》特別製作「聽的文苑」,也可掃描QR Code延伸閱讀與聆聽。

聖基會「禪修講座」

何謂正見?吉伯闡釋心的運作


▲吉伯帶領聽眾,探索「心」的世界。(釋演穩 攝)

【釋演穩/臺北報導】二O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上午,聖嚴教育基金會舉辦疫後首場禪修講座,邀請聖嚴師父的西方法子吉伯.古蒂亞茲(Gilbert Gutierrez)以「何為正見?」為題,與現場六十多位聽眾一起探索心的運作,以及如何帶著正見來生活。

「心是不可思議的,所有事物都會顯現在心上,但心又令人費解。」演講一開始,吉伯便指出,修行的最終目的是透過了解心的運作,看見自性;從世間法來說,佛教徒學習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將會成為一個善良而且品格端正的人,但並不會解脫,他以懷讓禪師「磨磚成鏡」的公案說明,如果缺乏正見,方向錯誤,即便努力地打坐,也絕對無法開悟。

接著吉伯以大眾熟知的《心經》為切入點,並繪圖說明「如智」、「如境」二種如如以及心的運作模式。他舉例,假設你看到一顆蘋果,在心上所顯現的,不是一顆蘋果,而是有一個你在看著一顆蘋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打坐時無法深觀或穿透表相,因為帶著自我是永遠無法證悟的。」話鋒一轉,吉伯提醒這個自我雖然虛妄不實,但也從未離開過真心,這個我和蘋果都只是一個現象,它們既存在也不存在,這才是需要深觀之處。

「般若經典的主角通常都是文殊菩薩和須菩提,但《心經》卻出現了觀音和舍利弗,為什麼?」透過一連串的提問與鋪陳,吉伯巧妙地引導聽眾如何正確地理解經典,並了解《心經》在無我的空慧上所體現的慈悲,「夢是虛妄的,但對夢裡的人來說,是如此真實。觀音菩薩不會因為這是虛妄的,而不去救度眾生,這就是觀音之所以出現在這部經典的重要意義。」

二個小時的演講,結合了精闢的大乘經典論述、譬喻故事和個人的修行體驗,吉伯也幽默地與現場大眾問答、互動,流露出禪法既深刻又活潑的一面,讓人意猶未盡。來自美國的伊恩(Ian Urquhart)分享,從十年前參加吉伯帶領的禪一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佛法和禪修,這是他第三次來臺參加中英禪七並聽講,「吉伯的說法直接切中修行核心,每次聽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穫,非常值得。」

歲末感恩音樂會

文理學院分享校務成果

二O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儘管寒流來襲,法鼓文理學院大慧館傳來悠揚的樂音、瀰漫著馥郁茶香,讓人備覺溫馨。這是文理學院一年一度的「校務成果暨感恩音樂會」,邀請長年護持者、金山在地團體以及校友們齊聚一堂分享教學成果。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榮譽教授惠敏法師也前來關懷。

今年首度結合茶禪與環境教育體驗,由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果鏡法師介紹茶禪的歷史,並由學生擔任茶主人,讓與會嘉賓一邊品茶,一邊欣賞瘋薩客樂團的演出,茶與禪的交會、樂與心的互動,令人心曠神怡。

「十二月是感恩的季節,但感恩不限於十二月份,每天、每個小時、每分鐘、甚至每個剎那,都可以感恩。」方丈和尚致詞時表示,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即便天氣這麼冷,也要感恩,因為這才是冬天的常態,而這也是提醒我們要積極推動心靈環保,以四種環保來關懷家人、社會與大自然,「隨時以感恩心看世界,以慚愧心看自己,讓人間處處有幸福。」 (圖/許朝益.文/釋演穩)

中華佛研所推動人才傳承

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發布前行活動


▲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右二)、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教授(中)與學界菁英,鼓勵學生完成一場感到幸福、難忘的佛學論壇。(張曜鐘 攝)

【張曜鐘/臺北報導】二O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中華佛研所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辦「第三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活動發布暨說明會」,所長果鏡法師、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教授率同二十多位學界菁英,鼓勵與會的四十多位博、碩士生,共同以三年的時間(二O二四至二O二六年),完成一場感到幸福、難忘的佛學論壇。

果鏡法師表示,本屆論壇的特點之一,是在論壇之前,先以「佛學文獻、教理思想、佛教文學、東亞佛教、佛教歷史、禪修實踐、臺灣佛教、佛教藝術、佛學資料庫應用」九大主題,邀請該領域的學界菁英,帶領研究生、大學生們形成各組讀書會,共同為論文發表做好準備。

「論壇初衷,就是希望能帶給年輕人幸福感。」廖肇亨老師回顧,二○一五年第一屆舉辦時,有感於佛教研究生較難獲得資助,加上許多論壇都是一次性的成果發表,像放煙火般,對長遠的學術研究難有實質幫助,因此和果鏡法師交換留日求學的經驗,嘗試辦出新型態的論壇,並希望每個小組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成員,也促進國際合作。

就讀韓國首爾大學碩士班的陳怡融說,她同時有在經營關於韓國藝術史的粉專,由於以前很少有機會接觸佛教藝術,因此在研究上十分需要同儕和老師協助理解圖像、文本,今日得知大家還能在九個讀書會之間,互相旁聽交流,真的是太好了。

中華佛學研究所表示,目前第一階段讀書會報名雖已截止,不過仍開放研究生、大學生參與,可以先旁聽之後,再加入有興趣的組別。期待將來讀書會像滾雪球一樣,能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漢傳佛教的研究。

【論壇資訊】https://yscbf.chibs.edu.tw/index_tw.php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5期1月號

知福培福,人間有幸福

隨著疫情趨緩,日子恢復常軌之際,人們歡喜地迎接2024年,但新聞裡卻傳來國際爭端不斷、新型病毒流竄、聯合國宣布全球進入「氣候沸騰」時代……你內心真的平安、幸福嗎?

「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雖然不平安有環境的因素,但主要仍取決於我們的內心。從觀念建立正見,通往究竟的幸福,聖嚴師父、廣欽老和尚教我們幸福之道。常乘法師、張雅雯、孟惠敏分享安住佛法,珍惜當下的幸福,知福、惜福,而懂得培福、種福,累積福德資糧,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過幸福的生活。

「特別報導」2023年11月25、26日香港道場舉辦「真心無心:《楞嚴經》劇場茶禪」,由此開展一趟結合禪修、藝術及文化的尋心旅程,也是現代弘法可能性的探索。「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對我們來說似乎理所當然,但禪宗最初是怎麼形成的,它如何從無中心狀態邁入教團化?「打造禪宗的祖師」學者黃庭碩有答案。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第14期法鼓文苑出刊】
新世代學僧 以悲心創新刊物風貌

【聖基會「禪修講座」】
何謂正見?吉伯闡釋心的運作

【歲末感恩音樂會】
文理學院分享校務成果

【中華佛研所推動人才傳承】
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發布前行活動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5期1月號
知福培福,人間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