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覺招,開始團練!

超越 活出自在人生

疫情鬆綁,農禪寺「幸福覺招團練室」再開新課程囉!
各界青年朋友一起跟著法師,解讀《心經》的人生觀,
以逆向的思考、超越的視野,
在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活出幸福自在。

◎文/楊仁惠.圖/林進發


▲學員從經行中,體驗放鬆身心,覺察心念變化。

廣受青年歡迎的「幸福覺招團練室」,繼《維摩詰經》之後,再度以經典為團練主題,開辦「活出自在,學《心經》不難」系列,帶領青年掌握《心經》的核心精神,從生活經驗出發,理解《心經》中的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生死觀、解脫觀等面向,開展心的智慧,活出自在人生。

四月十六日於農禪寺展開的第一堂課,有遠從桃園、新竹來的七十多位青年參加。授課的演懷法師指出,《心經》出現次數最多的字是「無」,「什麼是無?就是不執著。」法師解釋「無」的概念,並透過小組分享,讓學員檢視自己生活中對哪些事執著,從覺察中鬆動執著。法師說明,生活中的煩惱,多源於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與外境產生衝突,但是身心的感受並非永恆不變,外在環境也是不斷地變化,透過觀察自己身心的狀態,練習放下執著,就能讓自己少煩少惱。

下午的課程,則從「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角度,帶領學員認識自我身心與外境互動的變化,理解「因緣有、自性空」的觀念。「如果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那麼還需要努力嗎?」法師提點學員,自己也是整體因緣變化的一環,因此這正是努力的著力點,若能從中注入一點點善的因緣,事情就會有所轉變。

上完《維摩詰經》系列的學員陳建銘,這次一看到《心經》系列,就立刻報名參加。上過初級禪訓班的他,認為「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的練習很有用,幫助他時時覺察自己,生活中起了波折,能很快地想起經典的智慧,並且運用。

來自新竹,前一天才帶著父母、妻女一家三代來皈依的陳柏文,這天又來到農禪寺,開始註冊當新生的第一堂課。他表示,之前自己在網路上聽講佛學課,感覺「隨順因緣」好像很消極。今天的課程,法師特別說明了「斷見」與「常見」,讓他豁然開朗,原來「隨順因緣」不是不努力,而是要努力加入善的因緣,讓事情轉好。

下一次幸福覺招團練室將於五月十三日開課,主題為「解讀《心經》的人生觀」,邀請十八到四十歲的青年,一起探討《心經》空性的智慧,重新認識人生意義和生活的挑戰,從心發現,人生其實並不難。

【生.命.故.事.工.作.坊】

成為彼此生命的養分

◎林藝軒

期待已久的「生命故事工作坊」終於到來!四月八日首場活動在心靈環保學習中心展開,共有一百位學員參與。回應聖嚴師父一生致力於將佛法的好、分享給更多人的生命行誼,聖嚴教育基金會舉辦了這個工作坊,希望藉由連續五週、以故事召喚故事的力量,讓學員將修行與自身生命結合,成長自己、成熟自己。

帶領人楊蓓老師將工作坊主題定調為「懂」,「看似只是簡單的聽、說,但是藉由這個過程,我們能學習聽懂別人,漸漸懂得自己是如何活成今天這個樣子。」楊蓓老師說,說故事必須具備「誠實、冒險、勇氣、珍惜」四個元素,誠實說故事並不容易,在說的同時,其實是聽自己、聽他人、說自己、說他人。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先看著自己的腳尖,在教室裡自由走動,想想上次自己一個人走路、和自己相遇是什麼時候?這樣的放鬆後,抬起頭和擦身而過的夥伴用眼神交流、示意、合掌問好。

活動中,我感到非常安定、舒服,也回想起兩年前學分班的因緣,進而報考法鼓文理學院,才有機會在學校和工作坊學習。透過一次又一次聆聽他人的故事,因為感動,開始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梳理自己的生命,從而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遺憾。

接著的背靠背聆聽音樂,兩位夥伴給我安全又舒適的支撐,讓我能專心地聆聽。笛子的吹奏,將我的思緒帶到成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家,看到父親吹洞簫的畫面,情緒有些波動,但心仍是喜悅和感動的。

下午我們合併成大組,人數增至十一人。分享過程中,小組成員透過每一次的對話,建立安全感與默契,其中充滿了火花、刺激與張力。如同老師說的:「如果有心,差異性反而會成為彼此的滋養。」期待往後四週的對話中,我們能在差異中找到彼此需要的養分,細細地注入我們的生命中。


▲和自己相遇、和他人交會,學員們練習誠實說故事,說的同時也聽自己、聽他人。(聖基會 提供)

青年佛學

正信的佛教 從建立正知見出發

◎林雅櫻


▲演謙法師為青年學員講說因果、因緣等基礎佛學觀念。 (林雅櫻 攝)

佛陀為什麼會制戒?如何分辨正信的佛教?放下與放棄有什麼不同?由青年院主辦的「青年佛學——正信的佛教」系列課程,三月二十八日起在德貴學苑展開。本期共五堂課、四十六位青年學子參與,以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為核心,搭配日常生活實例,探討「依戒而住」、「依法為師」、因果、因緣等基礎佛學觀念。

「很多人害怕戒律,是因為擔心起了不好的念頭,就犯戒了。」為學員授課的演謙法師分享,佛陀教導弟子「以戒為師」,持戒能幫助我們分辨善惡,知道什麼該做不該做,從根本種下善因,才能得到解脫煩惱的果。

已有佛學基礎的學員林曉彤,從「殺戒」的五個條件:是眾生、眾生想、起殺心、興方便、命斷,了解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都很重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即便只是面對一隻微小的昆蟲,也是練習慈悲心的機會。

「真正的放下,是要放下個人的欲望、怨恨和仇敵。」將佛法觀念運用於日常生活,也是備受關注的話題,演謙法師以「四它」引導學員分辨「放下」與「放棄」的不同,「努力過後,心中已經沒有好壞成敗,才是真正的放下。」

「即便知道無論做什麼,病人都會往生,但只要不放棄,願意多做一些努力,就可以讓病人不會那麼痛苦地離開。」每天在急診室目睹生離死別的護理人員李柏儀,對病人的離去經常感到遺憾或不捨,從課堂討論、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中,逐漸明白:努力創造善緣、坦然面對所有的結果,就能問心無愧。

演謙法師表示,「青年學佛」系列課程用淺顯易懂的現代語言詮釋佛法,期盼接引更多年輕人認識佛法,建立正確的知見,勇於在日常中分享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青年一起加入學佛行列。

起心動念 話八識

種善因 轉識成智第一步

◎張紀宗(香港)

上過「起心動念話八識」講座之後,對唯識有了基本理解。八識分為前五識、第六識、第八識及第七識。從這當中,了解到果醒法師常說「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指的是我們看見的事物,是經第六識「處理」過的外界影像,並非等同事物本身。

如果想改變生命,唯有從第六識著手,透過觀察內心的想法,掌握改變行為及習慣的機會。我們可以多聞熏習、做義工,努力種下更多善的種子,讓善的現行不斷生起,形成良性循環,培養「轉識成智」的基礎。

我們難以改變他人,也甚少能改變環境,改變自己是比較可行的做法。當我們將處境看清,深切理解現在的情況,是由於過去種下的種子所造成,還能怨天尤人嗎?既然可以選擇,避免種下惡的種子,觸發惡性循環,我們不是更應該在此刻盡力種下善因嗎?斬斷命運枷鎖的智慧寶劍,不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這不正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

轉識成智是不斷練習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完結的一天嗎?最後一堂課介紹「唯識五位」,告訴我們有這樣的一天,就是成佛的時候。基本上登初地的菩薩,才能慢慢開始轉識成智,但這並不是告訴我們不需練習,相反的,正需要透過不斷練習,才有機會達到那一步。

深刻感受的是,自己目前只是在順福分,是人天乘的行者。初窺唯識的門徑後,已能想像以後的路該怎樣走。很多人說唯識很複雜,學習起來很艱深,我十分同意,但鉅細靡遺地解釋及闡述,的確開創了一條清晰的路,讓人相信自己能夠走得更深更遠。

課外心一章

學做更好的自己

◎李湃(溫哥華佛學班)

第一次走入佛學班,心裡是敲著退堂鼓的。

我的人生在去年(二○二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於工作場所的關係,耳聞目睹了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引發我想探究世界的真相,因此來到了佛學班。滿滿三年的課程表,不禁想這真是我要的嗎?心裡準備好一百個退出的理由,只等參加幾堂後,再厚臉皮跟常惠法師說:「這個,好像不適合我。」

可是,法師第一堂就抓住了我的心。一種寬鬆、慈悲和智慧的氛圍,讓我留了下來。從五戒十善、修福修慧,到六道輪迴、四聖諦,一個個生澀名詞在法師講解下,變得通俗易懂。

雖然早就明白對事不對人的道理,卻直到聽了「討厭的不應該是那個人,而是那個人的煩惱」,才探到究竟,也培養了自己的慈悲心。法師還教我們斷除煩惱的「咒語」:「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在逆境中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通過努力改變因緣,從而改變結果,最終改變命運。一句句智慧話語,讓身心一點一點被洗滌乾淨。

現在翻開課程表,總結起來只有兩個字:感恩。感恩佛陀、感恩聖嚴師父、感恩法師、感恩同修和義工菩薩、感恩因緣。佛學班已成為每週最盼望的事,佛法不僅是真理,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在法鼓山,學習做更好的自己。


法鼓山就是大福田

◎呂俊慧(寶雲福田班)

回想當初報名福田班,只是單純想了解佛法如何在生活中應用。佛法強調解行並重,如果佛學班是解門,福田班就是行門。既然是佛學班學員,理所當然要報名福田班了。

上完九次課程後,深深受到聖嚴師父創建法鼓山的精神與毅力所感動。為了將佛法分享給更多人,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師父六十歲著手籌建法鼓山,歷經十六年才完成建設。

現在我知道,法鼓山就是一塊最廣大的福田。在法鼓山學佛,就是在學習師父弘揚佛法的精神,以佛法來感化自己、感動他人。師父將佛陀的本懷,透過「心靈環保」、「心五四」及〈四眾佛子共勉語〉等現代語言和方法,教導我們以慈悲待人,以智慧處事,鼓勵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六度萬行來廣種福田、廣結人緣、廣度眾生。

二月參加了法鼓傳燈法會,再次感受到師父「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大誓願力,我希望自己能秉承師志,繼續在法鼓山學法、護法、弘法,永傳無盡燈,使佛法的光明與溫暖照亮人間。

【幸福覺招,開始團練!】
從心超越 活出自在人生

【生.命.故.事.工.作.坊】
成為彼此生命的養分

【青年佛學】
正信的佛教 從建立正知見出發

【起心動念 話八識】
種善因 轉識成智第一步

【課外心一章】
學做更好的自己

法鼓山就是大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