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理學院16週年 推動高教在地深耕

喜迎校慶 陳定銘校長分享四大面向計畫 系列活動呈現心靈環保辦學成果


▲各界貴賓蒞臨文理學院,與全校師生一同迎接十六週年校慶。(李佳純 攝)

【釋演穩/新北報導】法鼓文理學院十六歲了!四月八日一早,在悅音社成員的悠揚琴聲中,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崇右科技大學校長蕭源都、特設講座教授林鎮國、金山國小校長顏顯權、大鵬國小校長許聰顯、朱銘美術館館長賴素鈴、法行會會長賴杉桂等貴賓蒞臨文理學院大慧館,與校長陳定銘及教職員生一百五十多人,共同迎接十六週年校慶,各社團也現場分享學習成果,流露小而美之中,蘊含活潑大氣的學風。

陳校長致歡迎詞時,分享學校正著手推動高教深耕計畫,包括:佛典語言、數位人文與人工智慧、善生善終、心靈環保等四大面向十六個子計畫,深獲教育部肯定。其中「法鼓心靈環保教育園地」已揭牌啟用,接下來將與鄰近的臺大醫院金山分院、朱銘美術館攜手,展開「金山三寶療癒廊道」計畫,開設體驗式工作坊,讓善生善終的理念在地推廣及深化。

方丈和尚致詞時,除了感恩教師、信眾的護持,並以中華佛學研究所〈所訓〉中的「立足中華、專精佛學、實用為先、利他為重」,勉勵師生在佛學研究基礎上,持續培養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人才。

懷抱著飲水思源、提攜後進的心,校友會頒發獎學金給在校生。「感恩在文理學院的教育和養成下,借光又發光!」於佛研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的校友張雅雯,分享自己一路因師長、同學、僧團的照顧,不僅能充實專業、貢獻所學,還能接引年輕人學佛。獲頒獎學金的佛教學系學生謝佾諼表示,學長們的現身說法,讓她更確立了未來除了深入研究之外,還要持續在生活中實踐佛法,自利利人。

校慶活動安排了「心靈環保教育園地環境教育課程」體驗,眾人隨著義工引導,步行至觀景平台遠眺校區,了解水土保持工法,再轉往海印三昧的落羽松步道,體驗慢下來,打開五感,聆聽溪流、風吹過樹梢的聲音,感受難得的境教禪悅。

今年校慶以「終身學習.福慧自在」為主題,自三月起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攝影徵文比賽、五分鐘感動、書畫社成果展等。其中「禪境之慧書畫展」於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北海藝廊展至六月二十三日,此外,書畫社特別邀請圖書資訊館洪振洲館長打造虛擬畫廊,讓民眾不受形式限制,創造另類視覺感動,別具趣味。


▲陳定銘校長分享學校推動四大面向的高教深耕計畫,深獲教育部肯定。(李佳純 攝)

法鼓山的TED 僧大第15屆講經交流

生命結合佛法 分享身心的轉化


▲福嚴佛學院師生前來聆聽,為今年的講經交流畫下圓滿句點。(Jean Li 攝)

【釋寬融、寬敬/新北報導】法鼓山僧伽大學第十五屆講經交流,四月二十二、二十三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大講堂展開,這次共有十四位學僧報名,多數為一年級的學僧,雖然不一定以經論為主題,但都是從生活中對自我的觀察,分享自己轉化的「經」過,展現了學院另類講經的活力。活動第二天,福嚴佛學院的師生也特別前來聆聽、交流,共同為今年的講經交流畫下圓滿句點。

僧大副院長常寬法師關懷開示時,以講者的法名與主題,結合僧大的日常生活,巧妙串成一則短文,不僅指出修行生活的方向,幽默的開場也讓全場笑開懷。

十四場分享的內容包括《金剛經》、《楞嚴經》、《往生論》等經典,其中,來自舊金山的寬宏菩薩,以英文分享《金剛經》,帶領聽眾反思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意涵,令人耳目一新。

因同學的老菩薩捨報,二年級的寬瑞法師、寬信菩薩發願透過淨土經典的介紹,迴向老菩薩,讓人感動。「原來死後可以去一個很棒的地方!」寬瑞法師用流暢的臺語,如導遊一般,活潑地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讓聽者心生嚮往。

演維法師「我向地藏菩薩學習」,自述因為老菩薩生病而開始念地藏菩薩聖號、拜《地藏懺》,期勉自己學習地藏菩薩的心量,去幫助一切有情。寬德法師的「遇見《大懺悔文》」則分享每日拜懺的身心轉化。法師們身體力行,讓佛法與生命結合,引起現場共鳴。

除了經典介紹,僧大更鼓勵學僧在這個過程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學習轉煩惱為菩提,厚植修行資糧,寬承菩薩的分享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以「我為何不講『講經交流』?」為題,談自己從害怕、逃避到鼓起勇氣站到台前,如實面對內在恐懼,講評法師回饋這正是一場「四它」的實踐,值得讚歎。

兩天的交流,學僧們展現穩健台風,結合生命與佛法的故事,彷彿法鼓山的TED。副院長果光法師結語時表示,他原本帶著一些煩惱走入會場,但聆聽同學分享後,不僅幫助他沉澱、轉化,還領受了佛菩薩的願力加持,讓他重回心靈環保的修行核心,再次肯定僧大講經交流的意義。

播種.臺灣佛教初興

訪談李志夫教授紀實影片上架

【本刊訊】法鼓網路電視台「聖嚴法師的法門師友」系列影片,二月份新上架「播種.臺灣佛教初興」,訪談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透過李教授個人生命故事,回望近代佛教史的光源,致敬每一位時代開導者的長影。

一九二九年出生的李志夫,十八歲從軍,爾後以三十六歲之齡,成為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大一新鮮人,後來又受到張曉峰院長與東初老人鼓勵,成為早期少數留學印度的佛教學者。

李志夫教授在訪談中,分享親身參與大時代的歷史進程。回溯東初、白聖、道安、智光、慈航、印順等多位大師長老,如何在荊棘遍地的土地上,各以其願心及專長,植種了每一個難行能行的「開始」。

「東老主要的貢獻,在於從事佛教文化方面,可以說東老是用思想在領導社會。」李教授回憶,老人創辦《人生》、《佛教文化》兩份雜誌,培養出佛教文化人才,如星雲法師、聖嚴師父等。印順法師則是第一位進入校園授課的法師,其著作更影響了許多當代的知識分子,如臺大退休教授楊惠南。

訪談影片分上、下兩集,下集內容中,李教授分享對師父的承諾:「一九六八年時寫了一封信給師父,說要當師父的護法。」從此與師父並肩興學三十年,看見師父的悲願,也看見師父身為宗教家化世的行誼。師父曾說,李教授是他生命中的善友,因為有了他的任勞任怨、對佛研所學生的照顧、對所務方針的維繫,自己才能兼做其他弘化工作。

想進一步了解李教授的生平和研究,可參考法鼓文化出版、由教授親選佛學論文、序文、浮世繪吟等合編的《晚霞集》。

法鼓山僧大「自覺工作坊」

向大師學習 青年找回心自己


▲法師引領自覺工作坊學員,學習提起「覺」的能力。(法鼓山僧大 提供)

【釋演千/臺北報導】四月十六日,僧伽大學自覺工作坊來到臺北文山分會,以「轉身遇見佛」為題,由僧大四年級學僧演煦法師帶領十九位學員,透過弘一大師的生命歷程,在閱讀、研討、分享之間,找回心自己。

「如果可以活到七十五歲,我們花了多少年在吃飯、睡覺、開心、抱怨、上班、念佛、滑手機……?」法師首先透過「生命拼盤」的活動,帶領學員寫下一天的作息,看見生命的縮影。這個活動立即獲得學員熱烈回響,有人震驚於不知不覺流逝的時間,也有人看見預期外的生命光景,並從中發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改變從何開始?「我的個性很特別,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演煦法師引述弘一大師的話,分享大師一生有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在學習改過,藉由學習、反省、改過,讓生命的價值、態度從生活中體現。學員們從弘一大師〈改過實驗談〉的十個項目,進一步討論、分享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時,如何察覺自己的狀態,轉化並接受自己。

接著,在「生命之罐」的活動中,透過大小不一的石頭、沙子、水來比喻生命中的大小事,在法師的引導下,體會慢慢滲入砂石中的水,雖無一定的體積,但如同我們的生命態度,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活動最後,演煦法師以一首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鼓勵大家,自覺之路從認識自己開始,練習寫下生命自知錄,看見心的慣性反應,思考改變的可能,「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你沒有落後,也沒有領先,一切都會準時。期待自覺路上再相逢!」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7期5月號

競賽人生 好輸好贏

人生就像一場競賽,勝負之間,我們學到了什麼?佛教徒是否拒絕競賽、不談勝負?所謂的「佛系打法」是怎麼一回事?本期專題帶您一探究竟。聖嚴師父從「真與假」的角度切入,如果以得失心、比較心、功利心、取捨心來做事或修行,容易患得患失,苦惱無邊。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透過電影《翻滾吧!阿信》、《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高山上的世界盃》,看見一場比賽背後,除了個人的努力、堅持,更是一群人的付出與支持,比賽的結果不僅牽動彼此,甚至可能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你我都是人生的參賽者,輸贏是一時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透過陳永盛、王沁芳、朱木炎分享從選手、教練到教授的身分轉換,體驗競賽即人生,峰迴路轉真修行,只要超越自我、樂在其中,我們都可以是豐厚自己人生的英雄。

ChatGPT引起全球關注,「焦點話題」由素有「科技法師」之稱的惠敏法師,從佛法來看AI,教您善用ChatGPT。新單元「人生Podcast」邀普悠瑪脫軌列車乘客葛金雲,分享直面生命之苦,讓佛陀走入心底。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急徵】採訪編輯

《人生》、《法鼓》雜誌需要文化弘法健將,三年以上人文雜誌採訪經驗,具專題企畫、撰稿、編輯能力。

意者請洽:人力資源處 魏小姐
E-mail:hrm@ddmf.org.tw
電話:(02) 2893-9966分機6303

法鼓文理學院16週年 推動高教在地深耕

【法鼓山的TED 僧大第15屆講經交流】
生命結合佛法 分享身心的轉化

【播種.臺灣佛教初興】
訪談李志夫教授紀實影片上架

【法鼓山僧大「自覺工作坊」】
向大師學習 青年找回心自己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7期5月號
競賽人生 好輸好贏

【急徵】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