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星雲長老

一份刊物 串起三代法緣

1949年,東初老人創辦了《人生》雜誌,星雲長老與聖嚴師父先後擔任主編,
在東初老人的栽培、影響之下,兩位青年法師從撰稿、編輯到跨出寺院、走入人群,
因著《人生》奠下著述弘講基礎,一路以來的相互支持,也交織出當代佛教難得的道誼。

◎釋演穩

▲二○○五年法鼓山落成開山,星雲長老親自出席開山相關活動,師父歡喜相迎。(本刊資料)

「我們師父(星雲長老)是個很細心也很體貼的人,如果很晚回來,需要用水,他會拿一條小手帕接在水龍頭下方,讓水順著手帕流下來,這樣就不會吵到其他人了。」二月六日下午,在佛光山傳燈樓的會客室裡,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與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就著一盞茶,回憶起彼此心中的「師父」……

親近東老 為弘化事業扎根

星雲長老和聖嚴師父,都是在青年時期渡海來臺,都曾受業於東初老人、主編《人生》雜誌,並從臺灣走向世界,各別開展出屬於當代漢傳佛教的禪修、教育、文化等事業,而這枝繁葉茂的大樹,都有東初老人及《人生》雜誌的養分在其中。

「除了慈航法師外,在臺灣我親近時間最長、來往最久的就是東初法師了。」星雲長老曾撰文回憶主編《人生》時,花蓮發生大地震,東初老人要他出門去救災,那是他第一次學習如何救災,而老人的叮嚀,包括:「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你現在能成為大法師,不就是從排班(排隊的意思)中慢慢養成,而走出來的嗎?」……點點滴滴都影響了星雲長老日後領眾、化眾的器度。

「東初法師的話、理念,我確實都有做到,且一生都在奉行。」誠如星雲長老所說,當年,無論是編輯刊物、巡迴全臺推廣影印《大藏經》,或者是創辦壽山佛學院,背後都有東初老人的勉勵,而每每東初老人一句話,星雲法師一定使命必達,展現了積極、敏捷的特質。

互相扶持 為佛教未來努力

「我們的修行應該精神與形式並重……趁《人生》主編聖嚴法師為印藏編印紀念專號之時,我要大聲提出這個建議!」一九六O年,當聖嚴師父開始接手編輯《人生》,星雲法師總不忘投稿支持,兩位青年法師心繫佛教的未來,經常書信往來,互動頻繁。

聖嚴師父與星雲長老相識於一九五二年新春,當時,尚在軍中的聖嚴師父前往北投,向正在閉關的東初老人拜年,初遇星雲長老。往後,無論師父主編《人生》、美濃閉關、日本留學、著述出版、赴美弘化、創立教團,都可見星雲長老隨緣護持的身影。

聖嚴師父曾說過:「凡是跟我有過過往因緣的長輩和平輩,我不僅珍惜與他們之間的恩義及友誼,更加重視他們的潛德願行。因為當代佛教慧命猶如懸絲的延續,跟他們是息息相關的。」

上一代的法師大德,為了佛教的未來,他們全生命地投入;為了佛法的延續,他們直言勸諫、互相增上。從他們身上讓我們看見了寬闊的胸襟、踏實的修行。如今,師父與長老相繼圓滿任務、交棒下一代,更提醒著我們,佛法的慧命,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


溫煦道誼 跨越世代

東老勉勵,一生奉行

《人生》雜誌發行六週年合影紀念。星雲長老(前排右三)受東初老人(前排左四)之邀,從1953年開始擔任《人生》主編,筆名「摩迦」。長老回憶,東初老人每次在看《人生》文稿,都會有些立論見解,深深影響著他。


(華嚴蓮社 提供)

閉關護關,道誼日增

1961年,師父於美濃朝元寺閉關,星雲長老(後排中站立者)與教界長老,一同為師父舉行封關典禮。師父曾回憶,每隔一段時日,星雲長老就會帶著信徒來看他,為山居生活帶來了暖暖的友誼。


(佛光山 提供)

互相投稿,行動支持

聖嚴師父接下《人生》主編後,星雲長老仍持續投稿《人生》,而師父掩關期間,也經常供稿給長老主持的《覺世》旬刊及佛教文化服務處,彼此互勉。師父曾讚歎長老:「他用平實簡明並且略帶情感的語體文,來寫他的著作,無論什麼人,只要粗通文墨,便能看得明白,這在通俗化的立場上,確有他的地位在。」


(本刊資料)

常來常往,法燈不滅

「果東法師,要常來常往啊!」2009年2月底,時任方丈和尚的果東法師於師父佛事圓滿後,前往佛光山禮座,星雲長老勉勵教團間應持續互動,共同為佛教的未來努力。


(本刊資料)

傳在家菩薩戒30週年特別報導

成佛的起點——受菩薩戒 發菩提心

一九九三年,法鼓山在臺首度於農禪寺傳授在家菩薩戒,
當時,聖嚴師父便直陳,舉辦菩薩戒會,
最重要的是鼓勵大眾「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適逢傳授菩薩戒三十週年,邀您重溫師父傳戒的初心,堅定菩薩誓願。

◎文/釋演穩‧圖/本刊資料


▲菩薩戒是法鼓山重要弘化活動,鼓勵信眾都能來受菩薩戒,行菩薩道。

您,受菩薩戒了嗎?

許多佛教徒都希望早日成佛,但是一提到受戒,卻避之唯恐不及,一來是不了解戒的精神與內涵,二來則是因為擔心犯戒而卻步。其實,作為一個佛教徒,更應該受戒、學戒、持戒,因為佛法是觀念的疏導,而戒律就是依著佛法而實踐於日常生活的具體規範,因此,聖嚴師父初次傳授菩薩戒時就鼓勵我們:「成佛的開始就是先學做菩薩,發菩提心。」

傳戒,回應時代的需要

聖嚴師父最早於一九九一年,在美國東初禪寺主持菩薩戒傳戒會;當時並未廣宣,純粹是為了少數幾位有心求戒的居士舉辦,沒想到口耳相傳之下,來了八十八個人,其中包括十六位西方眾,更有人遠從巴西、冰島、馬來西亞、印度而來,求法的心,讓師父確信:做為一個大乘佛教的修持者與弘傳者,怎麼可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

因此回到臺灣之後,召開了兩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倫理」、「傳統戒律的現代化」為主題,探討如何活用佛教的戒律精神於當代社會,獲得廣大回響。接著,師父參考了漢傳及藏傳佛教菩薩戒的內容,配合當代社會人心的需求,於一九九三年提出以四弘誓願、三聚淨戒、十善法為基本的菩薩誓願,再加上《梵網經》菩薩戒的十條重戒為範疇,正式在臺灣傳授在家菩薩戒。

往後,傳菩薩戒成為了法鼓山重要的弘化活動,每年二、三月,總會有成千上百的民眾從世界各地前來臺灣受戒,二OO二年報名踴躍,戒場移至三義DIY心靈環保中心,舉辦千人戒會;法鼓山僧團也陸續在北美的紐約、溫哥華、洛杉磯等地舉行傳戒儀式,向西方社會介紹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精神。

發菩提心,永為佛種

「能生起菩提心的人,最幸福!」禪堂板首果興法師說,雖然他本身在禪法修持上得到許多受用,但撰寫論文和教學上,都是以分享菩薩戒為首要任務,「因為煩惱無法一次斷盡,需要生生世世的修行,而菩提心一發,就能確保生生世世都在成佛的路上!」

一如聖嚴師父所說,法鼓山傳授菩薩戒,目的不在教人根據某一戒本逐條受持,而是著重鼓勵信眾發起無上菩提心。

「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癡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的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當我們回到誦戒會共修,檢視自己的身口意之際,也是再一次回到受戒的初心,提醒自己清淨、精進,與人相處和樂、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


在家菩薩戒重要里程

1991紐約東初禪寺


聖嚴師父首傳在家菩薩戒

1993臺灣農禪寺


法鼓山在臺灣首傳在家菩薩戒

2002三義


首度舉辦千人菩薩戒戒會

2006法鼓山園區


菩薩戒首度在法鼓山園區傳戒

2013美國洛杉磯


菩薩戒由美東傳至美西

2016加拿大溫哥華


菩薩戒弘傳至加拿大

【感念星雲長老】
一份刊物 串起三代法緣

【傳在家菩薩戒30週年特別報導】
成佛的起點——受菩薩戒 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