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中文修訂版《牛的印跡》出版了!

隨師父尋牛跡 踏上開悟見性之路

二○○一年,聖嚴師父禪學思想與教法精華《牛的印跡》在美國出版,
成為西方社會學習漢傳禪法的重要指引,也是法鼓山僧俗四眾必讀的禪修教材。
二十年後,重新修訂、排版,發行「全新中文修訂版」,
引領我們再度回到師父教法的核心,走出禪悟之道。

◎釋演穩


▲聖嚴師父早年在西方社會帶領禪修,因應西方人學禪的開示,後來整理成《牛的印跡》一書。(本刊資料)


▲丹.史蒂文生(Dan Stevenson,圖右)是聖嚴師父在美國早期的禪修弟子之一,圖為1984年師父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東方文化中心演講「從靜坐到禪」。 (本刊資料)

「這本書是我的英文著作中最好的一本!」二○○五年的一個春日午後,一位來自愛沙尼亞的佛教學者,手中緊握著Hoofprint of the Ox(《牛的印跡》英文版),請教聖嚴師父該如何介紹禪法給西方社會?師父指著學者手中的書,給出了答案。

《牛的印跡》最早於二○○一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是聖嚴師父早期的美國弟子史蒂文生教授(Dan Stevenson),花了十七年的時間,蒐集師父的禪法教材,予以系統性地編寫而成。層次分明的論述,不僅契合歐美人士的需要,也深受學術界肯定,對西方社會頗具影響力。

次第清楚 修行不迷

「這本書可以說是漢傳禪法的鉅著,師父教法的精華都在裡頭。」長年在歐美國家帶領禪修的常悟法師表示,歷來禪宗祖師留下了許多的語錄、詩偈,但這多半是悟後的境界,至於過程中如何用功?並不清楚。聖嚴師父的著作補強了這個缺口,讓我們有跡可循,漸次深入。

此外,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空」來破題,建立正確的修行宗旨,接著依戒、定、慧三學談戒律與禪修的關係,再從四念處、五停心觀,漸次帶出禪宗的話頭與默照。由此可見,漢傳禪法與佛陀時代的教法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傳承之中又有聖嚴師父獨到的創新,例如調心的七個階段、禪修的四種心理狀態等。

聽聞佛法 如實修行

「空的智慧和打坐有什麼關係?持戒對禪修有什麼影響?……」法鼓山禪堂板首果興法師分享,乍看本書目錄時,曾生起不少困惑,但透過教學以及整理禪宗法脈的過程中,明白師父的用心,也確立了自己對師父教法的深信。法師指出,持戒看似被迫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與身心習慣,但透過種種約束,讓心清淨而沒有雜染,才真能關起輪迴之門,打開解脫智慧之窗。

「打過七,才能真正理解師父的文字。」常悟法師也鼓勵大眾,閱讀之餘,一定要參加精進禪期,透過禪修實證,穿透文字表相。一如聖嚴師父晚年對僧眾的諄諄教誨:要真正了解師父的禪法,不能僅僅是閱讀文字或聽聽開示,一定要靠實踐,「生活裡邊的每一個環境、每一種運作,都是修行禪法的道場。」

本書的副標為〈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如今師父已經將禪修地圖完整地攤在我們眼前,就等著您我一起踏上尋牛之旅!

《牛的印跡》全新中文修訂版簡介

聖嚴師父與佛教學者丹.史蒂文生合著的《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Hoofprint of the Ox: Principles of the Chan Buddhist Path as Taught by a Modern Chinese Master),全方位介紹禪宗源流與修行方法。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導言︰禪宗與佛教的修行」;第二部「漸法中的三無漏學」;第三部「禪宗的頓法」,輔以禪宗的「十牛圖」提綱挈領,是現代西方漢傳禪佛教最完整而具層次的禪法著作。

無論佛陀或歷代禪宗祖師的禪修經驗,都是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如何參透生命真相,跟著牛的印跡一起踏上尋牛之旅吧!

(編輯室)

法鼓文理學院│羅格斯大學 締結合作協議

黃建忠教授代表羅大簽約 並演說「生命歷程視角下的正念與成就自我」

【本刊訊】持續拓展國際接軌的法鼓文理學院,再添一所合作大學。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陳定銘校長與美國常春藤盟校之一羅格斯大學代表黃建忠教授,於文理學院簽訂合作交流協議,建立兩校密切合作的關係。陳校長致詞時表示,未來將鼓勵學生至姊妹校學習,開闊學習環境,延續文理學院多年來致力招收國際學生、促進學術研究合作的成果。

藉由簽訂協議的機緣,文理學院也邀請黃建忠教授擔任客座教授,並以「生命歷程視角下的正念與成就自我」為題,講說佛法「八正道」中的正念與正定,是體現生活禪的方法;同時透過實證研究,也證明對自我成就的建立具有關鍵性影響。黃教授表示,正念是種意識狀態,是個人積極關注當下、覺察,並保持非判斷性的反應。具體而言,正念除了具有哲學基礎,也有深厚的佛法觀念;以八正道來說,正念就是「定」的工夫。

黃教授特別以實證研究來說明正念的影響性。他提到,近年他的研究團隊與中國教育單位合作,針對家庭貧困、性格暴戾等特殊狀況的學童,進行提昇正念的遊戲,結果發現:當孩童的正念愈高,愈願意接受新事物,也更願意分享情感,對學習自然產生正面效果。

「正念其實就是生活禪」,黃教授說,這一方面有助於處理人生難題,也能讓人有更自在、積極的心來過生活。因此,無論在哪個時間點,都應學習提昇正念,而且是愈早愈好。黃教授相信,禪修對提昇正念一定有效果,隨著兩校簽訂合作協議,他期許透過研究方法,更深入了解禪修對個人的影響。與會的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楊蓓也表示,實證研究有很強的說服力,期待能有機會一起合作。


▲陳定銘校長(右二)與羅格斯大學代表黃建忠教授(左二)締結合作協議。左一為副校長果鏡法師,右一為學群長楊蓓副教授。(呂幼如 攝)

法鼓山社大悅眾成長營 參訪文理學院

【謝宛真/臺北報導】二○二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法鼓山社會大學舉辦年度悅眾成長營,近百位班級悅眾及義工至三芝戶外教室及法鼓文理學院,進行生態禪修體驗和參訪。社大校長曾濟群為眾人說明三芝戶外教室的建設緣起及發展,闡述與文理學院進行交流合作的方向,引領眾人從各方面認識法鼓山辦學理念。

當天一早,悅眾們從各地出發前往三芝戶外教室,從沁心園展開體驗活動。眾人在雨中,以禪修方法走穩每一步,聆聽導覽老師施保成解說每一處生態特色,像是隨處可見的筆筒樹,僅在福建、琉球、臺灣、菲律賓等地可以看到。沿途的聽溪體驗,讓眾人在潺潺水聲中沉澱思緒,清淨雜念。

下午,眾人至法鼓文理學院,由校長陳定銘率同師長分享學校的辦學特色。陳定銘校長說明,目前文理學院有佛教學院及人文社會學群,以心靈環保為核心,重視人品修養與品格提昇,並透過禪修來促進心靈的全面成長。

文理學院郭文正助理教授介紹生命教育學程的重心,在於生命的觀照與省思,安頓自他身心,開拓跨文化的多元視野,期使學生能認識、肯定、成長、消融自我,進而成為發光體。葉玲玲教授介紹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是以營利的公益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鄧偉仁副教授分享佛教學系重視社會實踐,實用佛法,與國際知名學府都有交流合作。

除了認識文理學院,眾人並參訪校園中的海印三昧等景觀,圓滿心靈充實的學習之行。

新僧活札記

業力輪迴觀

◎文.圖/釋常啟(僧伽大學教務長)

佛教的無常世界觀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聚散的結果,決定各種因緣聚合的力量便是業力。業力是自作自受,並把時間開展到三世因果的大視野,因此,在現世生活中遇順逆境,採取達摩大師「二入四行」中的報冤行與隨緣行,便更具有包容力與接納性,某個程度來說,亦可大幅降低貪瞋癡等煩惱心。

然而,業力若站在修行的角度來看,能否還有更積極超越的一面?其更深一層的內涵,就在於業力的運作是朝向成佛之道的助力。

如同《法華經》的一佛乘──累劫所修的一切都匯歸到成佛這件事──而這股推動的力量,取決於成佛之道上需要什麼:瞋恨心重的人,就經常會遇到瞋怒難耐的對境、貪欲心重的人就會遇到誘惑或失去的痛苦。每個困難都是成長的功課,若一直逃避,這些困難也將接二連三的出現,直到克服或已經成長到面臨這些困境,已不會再造成煩惱為止。或許直到終點那一刻,我們才會意會到:原來這一切不過是場騙局!不過我們不會在意受騙,因為真正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所以還是需要懺悔來改善與承擔,還是需要包容來提昇與接納,因為業力助我們修行的方式,是讓我們知道:這一生不是從零開始,而是以過去的累積作為修行的出發點,而我們現在的努力,都讓業力在因緣聚合中,依據我們的行為,調整不同的未來處境,並朝向那預定的淨土。所以,現在所做的每一個行動與決定,都領納了所有過去的業力,並得出我們即將面對的未來,而那個未來不是功利式的獎勵,也不是懲罰式的報應,而是我們的最終歸宿。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3期1月號

經典中的福慧寶藏

修行路上該怎麼用功,才能穩健踏實?「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福慧雙修是成佛的指南,也是菩薩道精神的實踐,經典中,佛陀強調大乘菩薩是成佛的根本,而成佛必須入世修福報、超脫修智慧。本期專題由聖嚴師父、繼程法師、寬謙法師,分別從《金剛經》、《維摩經》、《六祖壇經》、《藥師經》,提綱契領解說福慧觀,以及行菩薩道的著力點「六度萬行」。

全新中文修訂版《牛的印跡》出版了,「書香人生」邀請禪堂板首果興法師分享本書的意義和精要。新專欄「生命的園丁」,獨立記者張靜慧報導人間菩薩的故事,首期分享臺北市立聯合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協助病患用信仰轉念、安頓身心的動人歷程。「禪觀花木」邀請速寫家李賜民繪「花中之王」蓮花,不追求外相,畫出心中的一抹蓮。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全新中文修訂版《牛的印跡》出版了!】
隨師父尋牛跡 踏上開悟見性之路

《牛的印跡》全新中文修訂版簡介

法鼓文理學院│羅格斯大學 締結合作協議

法鼓山社大悅眾成長營 參訪文理學院

【新僧活札記】
業力輪迴觀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3期1月號
經典中的福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