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論壇】

解密自己的元宇宙

遇到人生難題或關卡時,
如何安然自處,又能啟動內在的微光?
本期分享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知名導演吳念真、資深媒體人曾寶儀,
共同探索生命元宇宙的智慧密碼。

◎整理/楊仁惠‧攝影/李佳純、王育發


▲「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論壇」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右二)、吳念真(左二)、曾寶儀(左一)分享「解密自己的元宇宙」。右一為主持人石怡潔。

果暉法師│虛擬世界 真實修行

大悲心水陸法會,特別是送聖法儀,事實上就是元宇宙。」正當大家討論著是否體驗過「元宇宙」,方丈和尚點醒大眾。確實,透過數位科技,無論是在送聖現場,或在地球任一角落,經由網路連線,無一處不是在佛國淨土這一方虛擬又真實的元宇宙中。

「科技是中性的,端看我們怎麼運用。」方丈和尚表示,佛法中有所謂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元宇宙的概念雖是創新科技,也是一種中性的工具,可以好好學習和善用。雖然許多工作或活動可用虛擬方式進行,但虛擬的感官觸受,可能和現實脫節,因此在弘法上,還是需要多舉辦實質性的活動。

論壇進行中突發的地震,方丈和尚除了向大眾報告法鼓山震災的關懷,也反問大眾,地震時自己身在何方?在做什麼事?為何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由此反思勉勵大眾,在多變的世代,很容易迷失自己、忘失初心,因此「不跟他人比,甚至不跟過去的自己比」,持續自我精進,做好當下的自己就可以了。

回應「厭世代」的苦悶,方丈和尚認為,現代社會確實壓力很大,「躺平就是大休息,」方丈和尚善巧地將躺平一詞轉化成禪修的概念,進一步表示「幫助他人自由自在,對於自己的自由自在,則不必追求。」也是一種躺平的態度。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元宇宙或是現實世界,都是暫時而虛幻的。「事實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我們都需要藉著「假的我」,透過自我成長、助人利他,將真實的「心」鍛鍊出來。「心才是我們的主人。」


吳念真│自我精進 與人為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吳念真導演引用《心經》妙答對元宇宙的看法。

他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也是虛擬的。Facebook本身是個溝通的工具,即使改名成了Metaverse(元宇宙),它也仍是個工具,就看人們怎麼使用它。就好比一九七○年代,NASA最大的電腦相當於現在的一臺手機,人們就可以用它來上太空,現在人手一臺手機,卻只用來傳早安圖。如果科技可以集眾人之力來改善社會、救助他人,那是相當有意義的,不需要為了跟上時代潮流,勉強自己,這樣反而徒增焦慮。

和一般人想要在元宇宙中創造截然不同的自己,吳導演想做一個為宗教服務的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安慰他人的人」,事實上他所導演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撫慰人心,這一點也可說是他生命的核心精神,無論到哪個宇宙都想繼續實踐。

「我已經七十歲了,都還在尋找自己。」吳導演認為,生命就是在學習中發掘自己的各種可能性,因此他至今仍保持旺盛的學習心,認為生命的動能,就是不斷地尋找自己的方程式、不斷地精進自我。

「誠懇地面對自己並不容易,但不管哪個年歲找到自己,其實都不嫌晚。」他強調雖然環境在變,人們也必須透過學習跟上變化,但「自我精進、與人為善」這個正面、良善的價值觀,卻是不能改變的。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可說是一個小宇宙,該如何解密自己呢?吳導演引用聖嚴師父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最後終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抵達彼岸。


曾寶儀│清楚覺察 接納自己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如果我不賦予元宇宙真實意義,那為什麼要投入呢?」曾寶儀認為,現代人都太著急,對現況不滿意就想再創造一個符合期待的世界,何不想一想,如果有想完成的事,為什麼現在不去做?為什麼一定要符合某些期待,才是圓滿的?

「如果進入元宇宙,我只想躺平。」曾寶儀表示,家庭、工作和社會,都給了她好多期待,她也不敢鬆懈地努力,透過元宇宙議題,她提出反思:如果存在本身就是意義,那麼放下外界的要求,自己有沒有活出這個意義?

科技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未必會造成人我關係的疏離,端看如何運用,曾寶儀舉例:一部拔除海龜鼻腔內吸管的影片,能影響全世界禁用吸管,數位科技所造成巨大的影響力,應該善用。也因為元宇宙的概念,更讓她體認到: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當他所創造出的世界有愈來愈多人相信時,那也就成為真實了,因此論斷他人未必客觀合理。

「人生道路,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走過。」曾寶儀認為,可以透過元宇宙所創造出來的遊戲規則,好好審視在現在社會中的自己,是基於什麼樣的信念和選擇,成為了現在的自己。因此在每一個當下都做清醒而有意識的覺察,顯得相當重要。「無常就是昨天還覺得自己很棒,今天就覺得自己糟透了。」透過覺察,有助於接納任何情況下的自己,和自己和平相處。

面對多元的新宇宙,瞬息萬變的資訊,曾寶儀分享可以將向外抓取的心收束回來,好好觀照、聆聽自己的身體,吃對的東西、有適當的運動和休息,自在地與自己的身體相處。曾寶儀說:「當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回過頭來傾聽身體所發出的訊息,它會給你答案。」

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獎

示現人間的菩薩行者

生命的缺口,是為了透入更閃耀的光亮!
「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獎」三位獲獎者在人生逆境中,化苦難為扭轉生命的契機,
更將希望的陽光照耀、傳遞給需要的人,是示現人間的菩薩行者。

◎文/楊仁惠.圖/李佳純、王育發

大願獎

天使心家族│讓陽光照耀愛奇兒家庭

身心障礙、發展遲緩的孩子,以身示現,用生命的困境,帶給世人不一樣的啟發,就像天使(Angel)一樣,因此稱為「愛奇兒」。然而身心障礙兒家庭的困難,遠遠超過想像。為了照顧身心障礙兒,長期背負醫療、經濟等等沉重壓力,家長勢必失去正常的生活,家庭中其他健康的手足,也深受影響。社會大眾由於不理解,甚至投以異樣的眼光。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林照程、蕭雅雯夫婦畢業於師大音樂系,卻因兩名極重度和重度發展遲緩孩子的陸續出生,改變了原定發展的音樂之路,也因為這段艱辛的照護歷程,讓他們於二○○六年創辦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是臺灣第一個關懷愛奇兒家長與手足的社會福利團體,整合多方專業資源,陪伴愛奇兒家庭成員走出孤獨、無助的窘境,並給予心理支持,舉辦講座、喘息、紓壓課程、手足營、音樂會,更持續透過社會宣導,與社會大眾一起認識、理解、接納、友愛愛奇兒家庭。

「身心障礙的孩子,其實他們一直在教導我,放下自我,接納和愛他們原本的樣子。而不是在愛他們的同時,又只是為了自己。」林照程、蕭雅雯夫婦走出照護的挫折與失望,體會到無私而純粹愛的意義,相信這份愛帶來的喜悅,能持續支持愛奇兒家庭往前走。

這樣成長的感動,讓他們想要與有同樣困境的家庭分享,林照程表示,當父母願意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願意帶著孩子走出來和社會大眾接觸,就形成了改變社會的動力。「原來愛能夠平衡,是因為有人願意給予、有人願意接受。」愛的正向流動,能讓生命豐盛起來,帶動社會一同走得更遠。


智慧獎

劉佩菁│泡泡天使的創作人生

罕見疾病「先天性表皮鬆解性水皰症」(泡泡龍),患者的皮膚異常脆弱,稍微摩擦便會破皮,全身「黏膜」都可能產生水皰或血皰,連吃飯和吞嚥都是挑戰。出生就是嚴重型泡泡龍,也被醫生判斷無法存活的劉佩菁,在劉媽媽細心的照護下,發揮美術、音樂天份,鼓舞其他病友,勇敢活出燦爛人生。

身體受傷後,傷口會沾黏,為了減緩手部萎縮的速度,劉佩菁從小便學習彈奏鋼琴,劉媽媽教她:「有缺陷,一樣可以幫助人!」於是她十歲時,便參與「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籌備成立募款音樂會的演出,「謝謝妳,鼓勵了我!」來自民眾的回饋,讓她有了自信,感受到自己不是單方面接受幫助,而是也有能力幫助他人。

從此,劉佩菁不斷挑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掘、找尋興趣,忍著痛楚學習發音和咬字,接受演講邀約、主持廣播節目,用聲音分享她的生命歷程,也考取街頭藝人,出版繪本、辦畫展、義賣畫作幫助需要的人。

劉佩菁每日洗澡、為傷口換藥,就要忍受五個小時皮膚撕裂的痛楚,「很痛,但想到爸爸說會陪我到最後,我就覺得最少為了父母,應該堅持下去。」她的雙手嚴重沾黏,甚至萎縮變形,連打開顏料罐都不容易,一下筆卻速度飛快,畫出一幅幅精彩畫作,「換藥的時候,我就構思繪圖、演講內容,再一口完成。」花樣年華的她,珍惜光陰,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想做的事,活得更有價值。

「我希望透過更多的合作,讓我變得更有能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劉佩菁透過奮鬥不懈的精神,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將繼續與家人一起,創造生命的無限可能。


慈悲獎

杜英吉│撐起老憨兒的家

「我能夠有今天,也是整個社會幫忙我。」屏東最年長的耳鼻喉科醫師、清寒植物人及老憨兒守護者的杜英吉感恩地說。

來自嘉義農村的杜英吉,兒時家境十分清貧,當時弟弟罹患腦膜炎,家人四處借錢求醫,嘗過貧、病之苦的杜英吉,立志要當醫生,要救助、幫助更多病苦之人。國防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調任嘉義空軍基地、屏東空軍醫院,因為看到屏東醫療不足,退伍後便決定留在屏東開業,持續服務鄉親。「我當醫生的目的不是賺錢,是為了幫人家解除痛苦,那個價值用錢買不到。」

杜英吉因為看到新聞媒體經常報導身心障礙者家庭的人倫悲劇,也有老人帶著身心障礙兒來找杜英吉,表示「我都七十五歲了,我孩子五十歲,但體內住著五歲的幼童,如果有一天我睡不醒,他怎麼辦?」身心障礙家庭,當主要照顧者年邁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看到身心障礙兒無法託付,那壓力讓人倫悲歌不斷重演。
「有什麼族群比老、弱、殘、窮更弱勢?那就是孤苦無依、老化的重度身心障礙者。」秉持單純助人、回饋社會的心念,杜英吉因此創辦「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專門照顧低收、無依、失親重度身心障礙者到終老,為弱勢家庭帶來希望,給老憨兒一個溫暖的家。

杜英吉更將在屏東鬧區經營三十多年的診所,搬到內埔鄉,甚至把家也和養護院蓋在一起,為照顧弱勢而奉獻的身教,也影響兩位留學北美的兒子,不惜放下優渥的生活,一起投入照顧老憨兒的行列,現在,已長成的第三代也加入照顧的行列。現任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執行長,二兒子杜佳樺表示,「我們有照顧、服務的能力和原動力,所以能照顧他們,是我們的福氣。」

這份福氣也讓迦南常常體會到奇蹟:本來很缺乏的,卻常常在最後一刻得到幫助,杜英吉醫師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愛心,更願將這來自社會的愛,透過傳承,讓愛延續。

【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論壇】
解密自己的元宇宙

果暉法師│虛擬世界 真實修行

吳念真│自我精進 與人為善

曾寶儀│清楚覺察 接納自己

【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獎】
示現人間的菩薩行者

【大願獎】天使心家族│讓陽光照耀愛奇兒家庭

【智慧獎】劉佩菁│泡泡天使的創作人生

【慈悲獎】杜英吉│撐起老憨兒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