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基會、 佛研所、文理學院合辦學術研習營
200學子深入漢傳佛教400年
跨領域深度探索近世東亞漢傳佛教 啟發學術研究新視野

【釋演曉/臺北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鼓文理學院共同主辦的「漢傳佛教四百年」學術研習營,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以線上會議室舉行。邀請來自荷蘭、法國、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十五位海內外學者,循明清以降的時空軸線,聚焦日華僧人的文化地景書寫、佛教戲曲繪畫、禪宗思想、僧團制度、佛教女性及佛教與社會科學等面向,展開八場講席,近兩百位相關科系碩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助理教授及學者參與講學交流,開啟跨領域學術研究新視野。
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陳繼東闡釋晚清時期,日本淨土真宗東本願寺派妙正寺住持小栗栖香頂,跨海到中國進行宗教及社會觀察,其見聞書寫成旅行日記《北京紀事.北京紀遊》,此行不僅重新接續中斷近兩百年的中日佛教交流,也為日本佛教在中國傳播探路;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梳理明清之際渡日華僧的弘法書寫,如竺仙梵僊書寫富士山的系譜、即非如一體驗山居,結合「山」與佛教的文化論述、黃檗宗僧人高泉性潡創作「溫泉」相關詩文集,彰顯佛教研究跟物質文化的關係。
「以戲為佛事,可乎?」臺灣大學戲劇系副教授林智莉,透過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官場經歷及與達觀大師的交往,說明湯顯祖對佛教的接受及體悟,分析其創作《南柯記》,展現湯顯祖人生之戲和創作之劇中的悟道與實踐;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靜靈展示乾隆時期宮廷畫師丁觀鵬的〈說法圖〉,以佛陀靈山說法為主題,兼有彌陀淨土蓮池及藏傳密宗、漢傳佛教、道教的構圖元素,融入西方透視法的空間布局,是清代佛教繪畫的巨作。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李玉珍爬梳明末迄今佛教女性的發展和面臨的諸多問題,並提供新資料、新角度觀察比丘尼與政治、公眾事務、菁英階級等,重新觀看女性修行者在不同時代的角色定位及影響力;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汲喆,從其社會學專業,講授百年來佛法、佛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交涉的歷程及共識。
臺大中文系助理教授簡凱廷從明代五臺山華嚴僧人空印鎮澄生平、人際網絡、著作及思想,考察鎮澄在晚明佛教發展史的地位,從鎮澄著作涵攝當時禪宗及講門的重要經典,彰顯其兼具禪講的素養;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教授紀華傳脈絡化呈現明清時期,以禪宗為主體的融合性(禪、淨、教、戒)佛教型態,圍繞禪門正宗的僧諍不斷,凸顯法脈傳承的特點,並分析寺院傳法制度。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廖肇亨表示,漢傳佛教最精彩之處是「文化生產」的展現,無論從文學、藝術、生活、民俗、戲曲、義理等,都可尋到佛教的蹤跡,是跨界展演,更能與當代有諸多對話空間。「佛學研究不是死去的文本,而是活著的傳統,與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最深刻的哲學思維。」廖肇亨期勉學員,保持與各種形式潮流對話的彈性,將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漢傳佛教最精彩之處是「文化生產」的展現,不僅是跨界展演,更能與當代諸多領域對話。 (聖基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