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法鼓山剃度大典

續佛慧命 展開弘法新僧命

五位新戒法師辭親出家 誓度無邊眾生


▲方丈和尚為新戒法師執剃,勉勵新戒法師珍惜出家因緣,利益一切眾生。(王育發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出家的愛是大愛,利樂一切有情眾生。」八月二十六日地藏菩薩誕辰上午,法鼓山僧團於園區大殿舉行一年一度的剃度典禮,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感謝求度者父母將兒女布施給三寶,共同成為菩薩道的眷屬,並勉勵五位新戒法師成為法門龍象、奉獻一切眾生。共有三百位僧團法師、求度者親友及信眾到場觀禮祝福。

剃度典禮由方丈和尚擔任得戒和尚,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擔任教授阿闍梨,與四位執剃阿闍梨,為求度者落髮圓頂,並有十六位新生求受行同沙彌、沙彌尼戒。在〈搭衣偈〉唱誦中,新戒法師莊嚴齊整地搭上「解脫衣」,發願承擔弘發利生、續佛慧命的如來家業。

「出家是出三界煩惱的家,代表放棄對欲望、名譽、自我價值、自我中心的追求。」方丈和尚勉勵新戒法師珍惜出家身分,出家之後要調整觀念與態度,才能將生死煩惱的世間轉化成為修行的道場,期勉學僧依戒定慧三學次第修學正法,以慈悲智慧,利益一切眾生。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恭喜新戒法師「圓頂」:「圓」滿出家心願,「頂」戴如來家業。表示隨佛出家是學習佛的心行,學習調伏無明煩惱習氣,面臨各種順逆時,提起因果因緣觀,如實懺悔、如實精進,出家修行之路就能心安又平安。

「疫情爆發時,我人在四川,深覺連呼吸都隨時會死掉,生命這麼無常,到底活著是為了什麼?」出家前曾擔任六年法青義工的寬瑞法師表示,因為學佛找到讓心安定的力量;因為出家讓生命活得更踏實。期許分享學佛的快樂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因佛法得到利益。

寬德法師的老菩薩林金龍分享,看到法師在僧大兩年的變化,以及想利益眾生的願心,「我們能做的是支持及成為他的後盾,祝福他勇敢地往前走。」

寬善法師的老菩薩葉娟娟表示,法師出生於馬來西亞一個小村落,「感恩觀音菩薩護持,能護送子女到法鼓山出家,是我最安慰的心願。」老菩薩祝福新戒法師們安心於自己的選擇,在聖嚴師父的悲願中精進佛法、體現佛法、弘揚佛法。

與校長有約

陳定銘談終身教育發展策略

◎文/梁金滿.圖/李東陽

接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屆滿一個月,陳定銘校長落實向前任校長惠敏法師學習的「走動管理」,陸續安排請益學習之旅,充分體會聖嚴師父所說的「忙人時間最多」。

法鼓文理學院是法鼓山三大教育的一環,陳定銘校長表示,經過十多年辦學經驗累積,學校特色愈來愈清晰。為了與社會接軌,也與大普化教育的聖嚴書院相輔相成,在既有系、學程之外,新設立的「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在職學程」與「生命教育進修學士班」,已獲教育部通過,將從今年一一一學年度開始招生,明年九月入學。

「『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在職學程』招收二十五名,屬於碩士在職專班學制;「『生命教育進修學士班』招收二十名,屬於進修學士班學制,也呼應我希望提昇終身教育學習的發展策略。」陳定銘表示,終身教育發展策略為碩士在職專班、進修學士班兩個學制,利用週六、日及平日晚上授課;並搭配推廣教育中心於臺北和臺中寶雲寺實施的碩士學分班、學士學分班,結合而成招生策略。另外,推廣教育中心也開設非學分班、短期課程、工作坊等,將心靈環保理念於社會上實踐。

陳定銘表示:「落實心靈環保,可以透過創新來因應環境議題和多元化改變的趨勢。在建設人間淨土的過程中,創新的場域可能就在環境、社區或企業。」如文理學院的心靈環保研究中心正在設置「環境教育」場址,推動「環境教育」認證課程,讓公務員或企業員工來上課取得認證,以符合《環境教育法》規範,就是心靈環保與環境意識結合的例子。

還有企業界正熱門的淨零碳排、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議題,也是文理學院的發展策略之一,未來將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培養人才,透過產學合作,協助企業達標,也同步解決社會問題。

陳定銘表示,法鼓文理學院以漢傳佛教、心靈環保、終身教育與社會創新為特色,積極回應時代需要,「讓聖嚴師父提出的『心靈環保』,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與社會影響力。」

DILA禪文化研修中心主辦

行門研修+心靈環保

體驗終身教育方程式


▲學員透過研習營了解學院辦學理念並體驗禪悅境教。圖為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主講禪修理論。(李佳純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禪文化研修中心於八月二十、二十一日主辦「終身教育研修體驗營」,邀請佛教學系、人文社會學群師資,與四十位聖嚴書院學員座談、分享。兩天一夜的研習營安排四堂對談及Q&A課程,使學員深入了解系、學程辦學理念及授課方式;而學員置身於清淨校園的禪悅境教中,也能放鬆身心,練習以禪觀心,感受隨時隨處皆是禪的安心與自在。

「這場研修體驗營是文理學院舉辦以『終身教育』為目標的活動。」副校長暨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果鏡法師表示,研修營帶領聖嚴書院學員,體驗文理學院的境教及課程,希望緊密連結法鼓山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體系,提供由大學院師資授課的進修課程。

「如何穿越二千六百年時空遇見佛陀?」第一堂課,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從一張古印度地圖,講述佛教從印度的起源與傳播,至今開展出各傳承與特色;助理教授曾堯民闡釋佛教傳到中國後,對中土文化及信仰的影響,以及著名譯經師鳩摩羅什翻譯諸多經典,對中國佛教的貢獻。

大自然在說什麼?又如何聽?第二天課程,果光法師將學員帶出教室,走入林間,引導學員放鬆身心,感受大自然與心的互動;楊坤修提出「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的結合,應運用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包含:環境友善、循環經濟、價值創造等;辜琮瑜從積木、牌卡遊戲,引導學員走入自我學習和自我療癒的過程;「進來讀書就是修行。」學群長楊蓓表示,人文社會學群與佛教學系都是在實踐心靈環保,也是在終身學習的目標下,學習菩薩行。

聖嚴書院禪學班的劉貽豐,很認同佛法就是終身的學習教育,參與這次的研修營,更了解高等教育如何將佛法具體落實在社會實踐面向。

僧大暑期實習心得

這一堂課 眾生中修學

放下執著學溝通

◎釋演勁

一般人對加州的印象,大概就是很多水果吧!到舊金山這幾天,吃的都是菩薩家院子種的桃子,白桃、黃桃、水蜜桃,有些水果甚至不用照顧,熟了就可以吃了。另一個特色是知名的矽谷科技園區,當地很多信眾在園區工作,由於工作與生活充滿高壓,來到道場禪修、學佛,就顯得格外重要。

舊金山道場的義工人力十分短缺,每位義工往往身兼數個組別,當聽到義工說他跨了三、四組,是很正常的。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信眾來參加上午活動時,通常會順道帶著一道料理來,有飯、有湯,還有自家的拿手菜,就是果醒法師說的Potluck(便飯)。每當課程結束,把菜熱一熱,大眾就有午齋了。午齋結束之後,有人留下來練習梵唄、有人出坡、有人盤點物資。來一趟道場,不僅參加活動,也當了義工,有料理享用,彼此還能聯繫感情,是道場中難得的風景。

這次實習的插曲,也是最大的挑戰,就是和同學磨合。某天早晚課,因為同學助唱的麥克風遲遲沒有聲音,當我起腔後,只聽到菩薩唱誦的聲音,結束後我質問對方,為何麥克風拿這麼遠?對方的回應是設備的種種問題。這個事件,讓我看到自己的執著與自我中心。當時自己起了情緒與煩惱,因雙方無法溝通,後來教務長常啟法師來協助我們,希望彼此放下過去累積的成見,改變表達方式,才能順利溝通。

一個多月的實習結束前,我們到洛杉磯道場支援《慈悲三昧水懺》法會。因美國地廣人稀,人力和物資不足,舊金山和洛杉磯兩地道場克服萬難,積極合作舉辦活動,年底還合辦禪十。目前在美國,大家逐漸不戴口罩,但疫情仍持續著,道場弘化漸漸改成實體和線上並行,當大家都習慣待在家,來道場的信眾也少了,希望未來信眾能再回到道場共修。


▲學僧隨常襄法師帶領線上禪坐共修。(僧伽大學 提供)


見習皈依有法喜

◎釋寬行、釋寬融

這個暑假,寬融法師跟我到護法總會關懷院實習。我們主要協助的業務有兩類:一為對亡者的助念關懷、慰問關懷、追思祝福,二為對生者的臨終關懷。看似硬生生地切分了生者與亡者,其實如聖嚴師父的叮嚀:「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兩者之間的分際,如同手心手背般密不可分。

七月二十六日這一天,我們參與了身患中度失智症的寬好老菩薩的皈依儀式。陪同老菩薩前來關懷院的是女兒及女婿。法師先和老菩薩問候關懷,在輕鬆互動的氛圍下,拉近心的距離。關懷院舉辦病人皈依或是臨終皈依時,經常遇到家屬不見得支持當事人,所以舒緩同行家屬緊張的情緒,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對於許多沒有接觸過佛教,或是對佛教一知半解的家屬來說,法師除了要避免說教,還要自己真實信受,透過生命體驗而分享的佛法,才具生命力,也能讓對方受用。

監院常哲法師是皈依儀式的主法法師,過程中,老菩薩有時候似乎聽不太懂意思,依然點頭含笑,最後雙手合十,和我們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家屬非常法喜,說老菩薩已經多月未曾如此歡喜健談。法師讚歎老菩薩很有善根福德,能夠病得這麼健康,家人又如此孝順,還知道要及時學佛,三者兼備實屬不易。

親自見習、參與這場三皈五戒儀程,除了感動,更體會到及時學佛的可貴,也感受到分享佛法的法喜。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9期9月號

從佛典譬喻學智慧

佛陀善說譬喻,巧說故事,依眾生根機應病予藥。初期佛教經典《阿含經》記錄了世尊和弟子們,詮解法義和修行方法的種種譬喻巧說,一則則生動的譬喻故事情節,不僅能看到當時生活的現場實況,從與請法者一問一答中,更能看到佛陀洞悉世間萬象,對日常事物及自然理則的深細縝密觀察;同時讓聽聞者從善巧妙喻中契入事理,增長智慧,領悟佛法真諦,轉迷為悟,趣向生命的究竟解脫。

專研佛教文學、佛教故事的梁麗玲教授,從梵文來看譬喻的義界與形式,譬喻轉化了宗教術語,如無常、苦、空、無我等,巧妙運用生活中熟悉事物來比況,或引述故事作為具體例證,讓深邃法義更易被聞法者所接受。一起來看佛陀的善巧譬喻:芭蕉喻、蛇喻、龜喻、鹽喻、空村喻、幻喻、貓貍喻、聚沫喻、筏喻等,聽懂佛陀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郭祐孟老師帶領賞析以佛典譬喻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看見譬喻故事的圖像教化魅力。

「特別報導」介紹歷時十年編纂的八卷《臺灣佛教通史》,梳理四百年佛教演進史,如實呈現臺灣從佛法邊地,轉而成為世界佛教中心的發展歷程。當西方雷神遇到東方悟空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從《雷神》四部曲與《西遊記》的劇情中,李治華進行有趣的對照解讀,雷神索爾與猴神悟空兩人若能相遇,必將相視莫逆、惺惺相惜。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2022法鼓山剃度大典】
續佛慧命 展開弘法新僧命

【與校長有約】
陳定銘談終身教育發展策略

【DILA禪文化研修中心主辦】行門研+修心靈環保
體驗終身教育方程式

【僧大暑期實習心得】 這一堂課 眾生中修學

放下執著學溝通

見習皈依有法喜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9期9月號
從佛典譬喻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