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社大 師生躬耕養護

三芝戶外教室 自然環保在裡面

法鼓山社會大學三芝戶外教室裡,動植物生態豐富、林相保存完整,
這片土地從楊陳巧老菩薩發心捐贈的善願為起點,
到僧團、社大師生接手調查、規畫、養護,鋪步道、植香草、種咖啡,
以永續發展為願景,體現了心靈環保與自然環保的理念。


▲曾濟群校長帶領社大學員和義工,在咖啡林預定地一起種下新苗。(法鼓山社大 提供)

◎文/編輯室 ‧ 圖/李佳純

四月十日,春光正好。法鼓山社會大學邀請北海四區、新莊、北投和德貴學苑五十位學員和義工走進三芝戶外教室,在校長曾濟群帶領下,於咖啡林預定地種下一百三十三棵新苗,眾人分組挖土、移苗、填土、澆水,體驗接觸大地、培育幼苗的感受。隨後眾人慢步在園區主要步道「菩薩道」上,在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中放鬆身心,享受山林的純淨氣息。


▲區內林相自然原始,菩薩道步道是社大義工徒手搬運岩片鋪設而成。

善願啟動 成就戶外教室

三芝戶外教室的土地面積約九.三公頃,園區內林相原始自然,西側有無名溪流經,動植物生態豐富,是楊陳巧老菩薩為了圓滿同修楊雪醫師造福家鄉三芝鄰里、弘法利生的遺願,於二○一二年發心捐贈給法鼓山。二○二○年,僧團見法鼓山社大經營石門戶外教室有成,於是將三芝的土地交給社大經營管理維護,盼活化善用這片沃土,也回應楊老菩薩利益鄉親的初心。

多次踏查三芝戶外教室的曾濟群校長表示,社大接手後,初步調查區內生態資源,發現這裡雖是荒山,但多年落葉自然堆積,土壤肥沃,有許多稀有的動植物,如申跋、華八仙、芳線柱蘭等,溪澗中還有罕見的「鰕虎」,彌足珍貴。於是,秉持聖嚴師父的「心靈環保」為核心理念,「自然環保」為規畫原則,盡可能保持原始地貌,以維護園區生態;僅增加適合當地氣候的植物,豐富生態,提供水土保護,達到永續發展的願景。

戶外教室雖名為「教室」,整理之初卻是一大片原始無際的偌大林地,規畫、養護並不容易。參與初期場勘的社大主任廖素月回憶:「剛到這片閒置已久的山林,發現待籌畫整理的事項極為繁雜費力,幾位同行的義工走在林間險坡時跌了好幾跤,當下決定先將步道做好,讓日後來訪的人安全無虞。」像「菩薩道」就是社大以人力徒手搬運花崗岩片鋪設完成,其艱辛可見一斑。

永續發展 一方生態淨土

還有一塊曾被盜伐的區域,形同荒土,經過義工、學員巧手耕種,如今已成植滿玫瑰、薰衣草和迷迭香的「芳香園」。園長邱夢瀅說:「不管是種植花草還是其他作物,用善念與植物溝通,彼此要認真地活。」另一塊茶葉預定地從最初二十多人一起整地、栽種,如今已有茶葉收成。

今年適逢「心靈環保」三十週年,如同社大在三芝戶外教室落實自然環保的行動,為你我、後代子孫、一切眾生,保留了一方清淨美好的自然淨土。


戶外教室踏青趣

◎陳亭君


▲七葉一枝花

沿著北十一線鄉道來到三芝戶外教室,蓊鬱翠綠的林地與另一側整齊密集的墓園形成強烈對比。在社大校長曾濟群帶領下,踩著石階進入戶外教室,舉目盡是枝椏蒼翠的密林,以楠木樹種為主,啁啾的鳥聲不絕於耳,還不時可見穿山甲的洞穴。

曾校長介紹腳下步道,取名「菩薩道」,是戶外教室的主要動線,總長一千五百公尺,共有五百三十五階,順著坡面高低蜿蜒鋪設,步道兩側還種植了可蓄水的麥門冬。如同從地上長出的石階,是社大義工以人力搬運岩板鋪成,體現了「難行能行、難做能做」的菩薩精神。

沿著菩薩道前進,春雨穿透樹梢潤澤大地,曾校長逐一介紹沿途可見的珍稀植物:臺灣山菊、鴨腳木和七葉一枝花等,讓人大開眼界;頹圮的樹木成了大地的養分,傾倒的樹幹上冒出各類植物,即生即滅,滅了又生,生命的奧祕,就在眼前。再往高處走去,淙淙溪聲漸漸清晰,原來無名溪就在步道下方。「這裡很適合聽泉,修習耳根圓通。」校長分享,未來此處將設置「觀心亭」,可作為禪修之用。


▲臺灣山菊

靠近入口處的「芳香園」,地勢較平,種植了三種玫瑰,另一側是薰衣草,遠處還有迷迭香和澳洲茶樹,微妙香潔,令人心曠神怡。園內的「三心亭」,正等待一旁的紫藤花早日茁壯,長成紫色花棚。另一側靠近鄉道的區域是剛植下百餘棵新苗的咖啡區,與近期將種植硬枝紅心阿里磅茶的茶葉區。

社大從維護生態、友善環境出發,打造三芝戶外教室,期望大眾來此參訪,將自然環保理念沁入心中,恆久不忘。


▲草木繁茂的芳香園中,義工協力種植玫瑰花和香草植物。(法鼓山社大 提供)

DALI‧15週年校慶剪影

無相.利生啟悲智

四月八日,法鼓文理學院歡度十五週年校慶,
以佛典戲劇、佛畫展、攝影展呈現校慶「無相.利生」主題,
在藝術展演中體現佛法無我大悲精神,本期一起來欣賞。

◎文/編輯室.圖/李東陽

佛典戲劇

鹿鳴悠悠 拔眾苦


▲籌備一學年的《悠悠鹿鳴》戲劇,由師生、教職員擔綱演出,演繹佛教慈悲護生精神。

《悠悠鹿鳴》出自佛典《鹿王》故事,是古老的印度傳說。二○一一年,當時的法鼓佛教學院主辦第十六屆國際佛學會議(IABS),邀請拈花微笑聾劇團首次演出。相隔十年,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開設「佛典戲劇編導演」選修課程,為十五週年校慶籌備《悠悠鹿鳴》演出。

師生、教職人員在編劇兼導演汪其楣老師的帶領下,紮實鍛鍊一學年密集實作課程,學習肢體聲音開發、編寫及閱讀劇本習作、初階導演實務等。道具部分,服裝、燈光設計、劇場藝術、音樂設計,皆邀請專業老師指導;背景音樂有佛教學系同學以中提琴、鋼琴為戲劇抒情敘事;戲中布偶由同學們手作,一針一線縫製,完成十隻手偶:老虎、小鹿、公鹿、母鹿各展姿態。

為豐富劇本內容,演出人員集體創作:幕啟三國僧人康僧會梵唱《六度集經》為楔子,牽連出「懷念鹿之島」、「山林中遇見鹿」、「嘉明湖水鹿」、豐子愷「護生畫集」等小戲,進入正戲《悠悠鹿鳴》。

故事敘述一群住在遠方的草原住民,用口語、歌聲、舞蹈、偶戲為我們講述悠遊生活的鹿群遭人殺戮,鹿王和人王談判,每逢月黑月圓,鹿群抽籤輪流犧牲。鹿王發心替代母鹿之後,故事又繼續發展:「那牛、羊、豬、魚兒、鳥兒的肉,人類還吃不吃呢?」群鹿繼續詢問人類。有人大聲回答:「不吃了」,有人小聲回答「不吃了」,也有人完全不回答,故事還未演完……

這齣戲充滿臺灣文化元素、當代人文、環保意識及護生議題的戲劇。擔任鹿王一角的林育民表示,從鹿王散發的慈愛、勇敢與堅定,讓自己省思什麼是生命的強大。排練過程中,汪其楣老師與夥伴們的相互勉勵,更喚醒自己曾因挫折而被掩蓋的真誠與活力。

校慶演出之後,還將至三峽成福國小及金山高中巡演,聽鹿偶繼續講述一則悠遠的傳說,也是常留在我們心中的故事。


林季鋒水墨白描佛畫展

工筆佛畫 悟「無相」

在圖書資訊館展出的「無相:林季鋒老師水墨白描佛畫展」,是由創作白描工筆佛畫已三十二年的林季鋒老師,策畫展出從一九八九至二○二一年,橫跨三十年的作品,祝賀文理學院邁入十五週年校慶。展出的畫作有「維摩詰演教圖卷」、「南無觀音菩薩」、「降龍羅漢」等,以佛、菩薩、羅漢為主題共十四幅作品,為了豐富這次展覽,林季鋒特別向收藏家商借他早期的畫作。

以白描工筆聞名的林季鋒,早年接受嚴謹的工筆寫生花鳥畫基礎訓練,加上古畫臨摹自學等深厚根基,創作出揉合古本特色與當代文化的「精筆白描」佛像新貌。如二○一○年作品「南無虛空藏菩薩」,便是一幅創作作品,佛像穿著借鑒印度八至十二世紀波羅王朝的菩薩造像,特徵是寶冠特別高,裝飾性很強,細節珠寶是自創。「這必須深入考究佛教美術史,融入中國水墨白描技法的創作。」

一幀幀看似單純的白描佛畫,細膩處運用花青與淡墨相互交差顏色,筆觸更呈現出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生動韻致,傳遞著畫者對諸佛菩薩的虔誠之心,莊嚴法相,也讓觀者心生歡喜。


▲林季鋒老師親自為參訪者解說每一幅工筆白描佛畫的創作細節。


「禪心悅意.人境一如」攝影展

光影回互 展境教

文理學院開闊的校園裡,隨處皆有生機盎然的景觀。走過不同的晨昏,來到眼前的人與光景的每一瞬,你看到了什麼?體驗了什麼?人境相待、人境相融的自然與自在,在光影中穿透回互,看似隨意的日常事物中,悠然可見拍攝者的慧心與巧思。


【美好的時刻】攝影/釋女如德


【聆聽】攝影/釋萬智

【法鼓山社大 師生躬耕養護】
三芝戶外教室 自然環保在裡面

戶外教室踏青趣

【DALI‧15週年校慶剪影】
無相‧利生啟悲智

【佛典戲劇】
鹿鳴悠悠 拔眾苦

【林季鋒水墨白描佛畫展】
工筆佛畫 悟「無相」

【「禪心悅意.人境一如」攝影展】
光影回互 展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