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僧大招生說明會

悲願心成為轉動乾坤的力量

師生分享出家的意義與使命
在奉獻與利他中 開展生命新座標


▲考生及家長與僧大法師在交流互動中,更進一步了解出家生活。 (吳秀貞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三月十三日上午,僧伽大學於法鼓山園區第三大樓階梯教室舉行招生說明會,現場及網路包括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海內外四十八位考生及親友一同參與。在輕鬆溫馨的氣氛中,從僧大簡介影片、在校師長及學僧分享校園生活、應考準備方向、大堂Q&A為考生的提問釋疑與分組交流,使考生更清楚了解現代漢傳佛教僧伽教育的使命意義與出家生活。

「當我與各位差不多年齡時,也思索生命要朝往哪一個方向?」女眾副院長果光法師首先分享,三十歲那年,正走在迷惘的人生十字路口,當時一場講座機緣聽到年屆七十的仁俊長老說:「我這一生最歡喜的,就是成為一位出家人。」觸動法師內心對生命深切的思索,後來看到聖嚴師父及長老法師們的悲憫願心及無私奉獻,更確立出家決心,而今法師也歡喜地同大家說:「我這一生最歡喜的,就是成為一位出家人。」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瀚如海,考前該如何準備?一年級四位學僧行者分享經驗,如掌握大方向的讀書計畫、歷屆考古題、參加禪坐共修或讀書會等,同時強調心態上要深信因緣、常發願、祈請三寶加被與保持平常心,尤其恆常的定課更能在應考時讓身心安定從容。

「能夠與家人聯絡嗎?3C產品能帶嗎?生活作息有何規定?」面對考生的種種疑問,師長們也一一回應,如何在隨眾起、隨眾倒的生活中,培養清淨與精進的出家心行。

女眾學務長常格法師進一步說明,從發心到具足真正的慈悲與智慧,須歷經一段漫長的路,出家正是面對自我煩惱,進而消融、翻轉生命的歷程。

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以此次招生主題「願作眾生園林」,譬喻園林是個生態系統,當社會失衡就需不同思惟模式的人加入,來維持生態平衡。法師勸請有志出家的青年貢獻智慧、創意與才能,共同維持園林的平衡,把學校辦得更好,將影響力擴展到世界,如同聖嚴師父在影片中所說:「我們需要一個轉動乾坤的力量。」

參加說明會的袁圓緣,平時就積極關注社會,參加生命自覺營後,更了解法鼓山理念,今年將報考僧大,期許跟隨僧團腳步,奉獻自己,利益大眾。


|願作眾生園林∣

一雨普潤 饒益眾生

◎文.圖/釋常啟

園林就像森林,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動植物榮枯相伴且相互依存。在溫帶森林,每棵樹都會透過地下菌絲來連繫,如果一棵樹即將死掉,臨死前,它會透過地下菌絲將所有的營養傳給周圍其他的樹。而當樹真的倒下時,還會有一群多樣的小生物忙著分解這些殘體,使大地的元素可以繼續循環,化腐朽為神奇。森林就像從沒中斷過的生命鏈條,生與死只是流動的過渡,「我捨下的,正是別人的養分,生物之間環環相扣,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

如果我們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植物,它們除了是自然界的植物外,也是藥物。例如阿斯匹靈,它來自柳樹的樹皮和繡線菊的葉子,這種藥物進入人體的細胞後,會有抑制血液凝結的現象,就像蚊子咬人時所分泌的化學物質一般;另一種藥物是毛地黃的葉子,其成分會與我們的心臟細胞結合,使得心跳更穩定有力。當我們吃藥時,可能會感覺自己遠離了自然,但這只是個假象,事實上,自然的手已經透過那些藥丸,來到我們的體內,它們的分子與我們的分子,兩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人參、山藥和治療毒疣的足葉草等,都是以充滿養分的地下根莖形式過冬的小型植物,由於它們無法移動,皮又很薄,很容易被小動物與昆蟲攻擊,因此唯一的防衛方式,便是讓自己的根莖充滿可以擾亂敵人腸道或神經的化學物質。於是人們就把植物用來自衛的武器,變成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皮膚藥、興奮劑、通便劑、抗凝血劑,或其他藥物。這讓我想到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採藥的故事:文殊菩薩說:「將不是藥者採來。」善財童子尋遍森林後,發現大地之中無一不是藥。文殊菩薩便說:「那將是藥者採來。」善財隨手採了一枝草,文殊菩薩拈起說:「此藥能活人,亦能殺人。」

法鼓山僧伽大學希望培養「願作眾生園林」的出家人,先深觀眾生與我的密切連結,並讓園林之中的每一株花草樹木,都成為治療疾病的藥草,能殺掉侵擾眾生的三毒執礙,亦能滋長眾生的善根佛性。

「法鼓佛教學系課程體驗」農禪寺舉行

尋找時代需要的宗教人才

【釋演曉/北投報導】想接受兼具佛學專業深度、跨領域學習廣度、雅健生活為基礎的高等教育,成為連結時代,接軌國際的廿一世紀佛教弘化人才嗎?三月二十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於農禪寺舉辦「佛學、佛心與佛系:法鼓佛教學系課程體驗」,由系主任鄧偉仁率同各組老師、博碩學士班代表,為近七十位與會者講授佛教學系的精華課程,體驗結合佛教學術與數位人文的現代化佛教教育,帶領學員一窺佛學研究的門徑。

「佛教學系是法鼓山三大教育中的一環,肩負著佛學教育,培養符合時代所需的人才,開創出體現『心靈環保』的學府。」鄧偉仁表示,佛教學系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完整高等教育架構,教學特色有學術的、專業的,以及實用佛法。專業上有梵、巴、藏等多種重要的佛教語言學習,有助於學子深入佛教原典的研究。

「歷史上,哪位譯師使用最多次『如是我聞』?」、「更鏤金玉水精為幡蓋流蘇菴羅薝蔔花果莊嚴。裡面有哪些水果名?」佛學資訊組洪振洲、王昱鈞,主持「佛教知識問答大挑戰」,帶大家認識佛教資訊究竟在做什麼,歡迎到文理學院玩佛學資訊。

漢傳佛教部分,鄧偉仁介紹「漢傳佛教自家寶藏:大藏經」,簡述三藏的成立、內容、分類與傳持,並解析漢傳佛教大藏經成立的特色;曾堯民講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除了帶來新的信仰,在生活文化層面所產生的衝擊與適應;「戲論人生,『戲論是什麼?』」印度佛教組見弘法師從經論中展示各種表述方法;莊國彬為大家上一堂巴利語課;藏傳佛教組由廖本聖分享藏傳佛教的佛典研究思路。

「讀佛教學系需要出家嗎?」、「沒有足夠的佛學基礎可以來讀嗎?」、「報考有沒有年齡限制?」師生交流時,學員除了關切佛教學系應考資訊,也就未來出路踴躍提問,在各組交流的老師都逐一為提問者解惑。

今年剛從聖嚴書院佛學班結業的謝蒨育說,經由老師與在校生對課程的解說及學習分享,更了解佛學教育的內涵,希望能從學士班的佛學基礎開始學習;有意報考佛教學系的林芳羽,對巴利語課程深感興趣,期許未來深入巴利佛典,將其內容轉譯為現代語言,與大眾分享。


▲學員透過一整天的課程體驗,對佛教學系有更深的認識。(李佳純 攝)

教育文短波

文理學院人社學群講座─陳美伶為臺灣永續開藥方

「產業要發展,一定要找出具特色的『DNA』,有區隔才能被看到。」三月二日下午,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邀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主講「為臺灣均衡發展開藥方——永續的地方創生」。校長惠敏法師、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果光法師等四十位師生到場聆聽。

陳美伶自二○一七年就任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後,就開始推動地方創生、區塊鏈和新創事業的分進合擊,即使離開公職,仍持續往同樣的方向努力,文理學院借重其專才,聘請她擔任人社學群講座教授。陳美伶指出:「企業永續投資(ESG)和地方創生都是臺灣當今顯學。」若能利用ESG的規範和影響力,將企業資源導入地方創生,便能使兩者需求完美對接。

如臺南官田有業者把廢棄的菱角殼做成「菱炭」,變成「烏金」,並推出布料、精油、香皂等商品,這樣的循環經濟若能有品牌企業協助研發和生產,自然能為地方帶來更多工作機會和經濟利益,創造生生不息的善循環。 (釋演曉)


中華佛研所出版─《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

三月出版的《《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由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金昌校注明代憨山德清的《大乘起信論直解》,將分為上、下卷的原文進行分段、句讀及註解;並根據原文科判,次第分為八章,下列各章題名,且不再分卷,俾使讀者方便查找、系統閱讀,深入探研。

隋、唐之後的佛教,以如來藏思想為大宗,傳為馬鳴菩薩所造的《大乘起信論》影響最鉅,被視為學習中國佛教的入門書籍。架構完整且兼具理論與實踐的《起信論》以「一心」、「二門」、「三大」為開展,說明如來藏與眾生心的關係,繼以「四信」、「五門」等闡釋「返妄歸真」的修行旨趣。明代憨山德清法師特別注重《起信論》教學,刪修《大乘起信論疏》整理為《大乘起信論疏略》,並直注成《大乘起信論直解》。 (編輯室)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4期4月號

三時繫念,淨土照見

清明時節倍思親,在天災人禍、戰爭頻仍的年代,如何超薦累劫怨親?安撫亡者?生者又如何安身立命?中峰明本禪師編制的《三時繫念佛事》,提出融合禪淨的安心之道——三時念佛,心繫彌陀大願與功德,了則自性是彌陀,悟則當下即淨土。透過聖嚴師父講解禪與淨土的修行法門,儀軌表解、詩文互證的提綱、講演,加上果醒法師教導禪觀要領,將心繫念在佛號上,淨念相繼。

更重要的是延續「三時」的精神到日常生活,時時繫念正法,淨念相繼,心念不空過,如淨土行者常諦法師、張清全、王秋薇,平日念佛、憶佛,勤修淨業,努力建設自心淨土,因為所處的環境是淨土還是穢土,取決於我們的心念。

全新專欄「佛法ABC」,跟著善女人張玉玲一起熏英文,帶讀者了解佛教常見的名相與日常用語,Chinglish也OK。只不過出門買早餐,一家人竟從此天人永隔。「與生命相遇」探討面對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造成一條人命喪生的憾恨,家屬如何寬恕與放下?「廣角萬花鏡」帶你覺察每一餐是否「好好吃飯」?還是永遠敗給習慣,邊吃邊滑手機?不妨學習作者建立儀式感,找個安靜角落,一個人好好吃飯。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2022僧大招生說明會】
發悲願心成為轉動乾坤的力量

|願作眾生園林∣
一雨普潤 饒益眾生

尋找時代需要的宗教人才

【教育文短波】
文理學院人社學群講座─陳美伶為臺灣永續開藥方

中華佛研所出版─《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4期4月號
三時繫念,淨土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