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分院「社會與生命關懷」系列講座

力行四善之道身與心皆光明

僧團法師、各界賢達分享善言、善身、善行、善學 啟動人我善循環


▲果賢法師分享以病為師,在病中學善生。(溫景發 攝)

【邱惠敏/臺北報導】安和分院於三月六日至二十七日週日下午,舉辦四場生命與社會關懷系列講座「善言、善身、善行、善學」,從自身言行切入,學習與人溝通、照護身心,進而奉獻自我。每場除了一百多人到場聆聽,並同步直播,讓更多人透過網路參與。

六日首場「善言之道:真誠關懷及有效溝通」,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督導孫敏華分享「溝通與關懷」,強調溝通時,可觀察對方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訊息來了解對方內心。「慈悲心才是真誠關懷最重要的因素。」孫敏華強調,當真正接納對方的情緒,不以主觀評斷,讓對方將內心層層剝開,才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關懷。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接著主講「從心溝通,如何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法師分享聖嚴師父著作《從心溝通》,強調人際的溝通,除了語言內容,更重要的是善解其心,才能做到真正溝通。法師藉《阿含經》中佛陀教導八個方法:「默然、傾聽、理解、慈心、正語、善語、愛語、無諍」,以及觀察師父會客過程,說明修持身口意展現出佛法的慈悲、尊重、接納和轉化的智慧。

十三日「善身之道:病痛不是束縛」,由運動復建專科醫師凃俐雯主講「疼痛Bye Bye,身體修復自己來」,解析人體七大筋膜線,介紹常見的各種痛症狀況和病因,並強調身體姿勢端正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隨時覺知,傾聽身體的聲音。

「以病為師,病中學善生」由果賢法師分享聖嚴師父、單國璽樞機主教、前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杜正民面對病的態度,從中學習建立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醫療觀、生死觀。法師引用師父所說如何做到身苦心不苦、「把身體交給醫師,將性命付與龍天」等觀念,還推薦《美好的晚年》、《法的療癒》、《病得很健康》三書,有助轉化生病等人生逆境。

第三場「善行之道:善行循環」,鏡頭日記創辦人王宏任分享自己單純記錄旅行回憶,在社交平台分享後引發共鳴,透過鏡頭連結人、自然、世界。他教導偏鄉孩子攝影,體會「將善當分母、樂當分子,當分母愈小、分子愈大,愛就無限大。」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回到故鄉三峽,發現因弱勢家庭而衍生的問題。「唯有教育,才能真正為地方創生。」他發動地方青年淨河、開辦小草書屋陪伴關懷孩子,成為轉動社區的力量。希望建構互補的社區支持系統,達到社會共好。

二十七日最終場「善學之道:迎向光明未來」,由僧伽大學副院長常寬法師講「觀照自我的情緒智慧」,法師分享「情緒的本質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而產生的一種執著心」,修行人有情緒但不隨外境波動。

為恭紀念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慰信分享「在安寧病房重新學做人」,與病患、家屬的互動中,學習多角度觀察、傾聽與感受對方需求,再執行對病者的身心照護。陳醫師提醒人生無常,做最好的準備與最壞的打算,才能迎向善終。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分享改變故鄉三峽的地方創生經驗。(陳瑞 攝)

花蓮精舍

認識佛陀的教育

常寬法師藉《阿含經》故事 分享佛陀教導弟子的平等與智慧


▲常寬法師藉由佛陀與弟子互動的故事,帶領民眾認識佛陀的教育觀。(江璧任 攝)

【釋演曉/花蓮報導】佛陀時代,隨佛修行的弟子性格不一,有的喜歡在洞窟、樹下修行,有的勤於民間各處往來弘化,佛陀如何適時給予這些秉性、根基不一的弟子契理契機的教化?三月五日下午,花蓮精舍邀請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常寬法師主講「《阿含經》中佛陀的教育」,法師精選七則《阿含經》中釋尊與弟子互動故事,闡釋佛陀不分貧富貴賤,不擇智愚利鈍,平等慈悲的教育理念,共有近二百位民眾在現場與網路同步聆聽。

佛陀教育弟子,不用打罵,也不以拒絕、責備,大多用譬喻、鼓勵引導。能夠依教奉行的弟子,佛陀耐心調教;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以方便施教;懈怠不知精進的弟子,則善巧點撥;用功過猛的弟子,則教其緩和漸進。

法師從經典舉例,小路尊者(周利槃陀伽)剛學佛時不善記憶,佛陀陪著他教他持誦「拂塵除垢」,小路尊者遵照佛陀的指示,每天手持掃帚,一面掃地,一面用心持誦,終於悟道,並受人尊敬。

面對習慣說謊的弟子,佛陀又如何教導?佛陀的兒子羅睺羅七歲進僧團,是第一位沙彌,因經常有訪客想向佛陀請法,羅睺羅往往跟對方說佛陀不在,覺得這是有趣的小遊戲,於是佛陀以洗腳水教導羅睺羅:「你就像這水一樣,本來是清淨的,可是你常常撒謊就像清淨的水有污垢,誰也不會珍惜你的。」

「佛陀的教法是不分貧富、貴賤、種姓。」法師接著講述,佛陀證悟後,對波斯匿王的開示是:「生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尊貴,不論貧富貴賤,每個人的內心都能散發光明。」例如優波離尊者,雖出身貧賤,但是進入佛陀所創立的僧團,出家、證果,後來成為弟子中「持戒第一」者,為佛陀提倡打破階級制度,平等教化的典範。

禪宗祖師為了讓眾生體會「佛性」,常用機鋒、話頭等方法啟悟弟子斷去執著,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常寬法師以此鼓勵大眾,佛性是本自具足,從經典中學佛所行,體驗佛陀的教法,就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

洛杉磯道場

果鏡法師分享 晚唐五代茶禪與公案

【曉亞/洛杉磯報導】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應洛杉磯道場之邀,從三月五日起連續三週週六線上主講「晚唐五代茶禪與公案」講座,帶領學員認識茶禪、茶事,從而認識佛法、認識自己的心,與真如本性相會,幫助察覺煩惱,止息妄念,從而安定身心。

三次課程中,果鏡法師講述泡茶法與禪修進階、品茶與茶禪日用,也介紹茶會歷史。法師分享,唐代時茶會尚未有統一稱呼和規定,既稱茶會,也稱茶宴或茗宴、茶筵。依性質分為宮庭茶會、文人茶會,寺院茶會等。法師引述雲門、法眼、夾山與佛日等禪師數則有關茶禪公案,以茶說法,藉由公案故事讓大家思考茶與禪的相融與相合,品茶參禪是從物質、人文進入到心法觀照層次,以此體悟眾生、心、佛三無差別的智慧。

「當我們用茶禪方法泡茶,把散心收回來後,就要讓它平靜、住於方法,這叫攝心。從散心、攝心、專心、統一心到無心的修行進程,可以用泡茶過程來譬喻。」法師指出,第一階段「散心修」(收心到攝心),指泡茶時知道方法、本末、始終與先後,對茶葉特性、茶水溫度有逐漸認識與掌握,到熟悉整個泡茶作業,從開始到最後收拾的流程。第二階段「專心修」,此時心已比較安定,較能觀照自己的心。第三階段「統一心修」,只管泡茶,煩惱逐漸減少。第四階段「無心修」,自在地泡茶,慢慢地體會到生活就是道場,在泡茶、喝茶中,感受安定、平和與自在。

法師提醒,喫茶時不光是喝茶,要體會進入到茶裡的禪意,即茶的真如本性,如果有禪修基礎,於泡茶喝茶時運用禪修觀念與方法,否則茶是茶,禪是禪。茶禪是由茶進入禪心狀態的方便法門,喝茶除了是休閒,其中的觀形、茶色、聞香、品味……即是禪的美學與修行。

法師鼓勵學員,以茶參禪,以禪修身,透過沏茶、品茗放鬆身體、安定內心,保持念念清淨,將這種專注於當下的方法和心態,帶入平常生活之中,便是茶禪一味的真意。


▲果鏡法師帶領大眾在泡茶、品茶的生活中品嘗禪味。(洛杉磯道場 提供)

臺南分院

深入經藏AI做幫手

【王淑麗/臺南報導】三月六日下午,臺南分院舉辦「AI世代的經藏深入術」講座,邀請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教授洪振洲、助理教授王昱鈞,與現場及線上聽眾分享人工智慧(AI)如何幫助二十一世紀的佛弟子深入佛經閱讀、佛教人物文集搜尋及研讀。

洪振洲表示,法鼓山製作的智慧隨身書、電子書都融合AI技術的運用,目前隨身書PDF版可用電腦印出,此外也與EPUB電子書店合作,將各種佛學讀本上架,免費提供上網閱讀。廣播版則有Sound On等軟體可聆聽「聖嚴法師的有聲書」,而《法鼓全集》二○二○紀念版已可透過電腦下載閱讀,手機版預定四月起可上網閱讀。

在資訊檢索與電腦運用方面,王昱鈞介紹大數據(Big Data)累積、知識迅速增加及機器學習,加強了AI的功能,現今人類生活已免不了使用AI,而AI也改變了人類社會,AI的閱讀理解力、自動駕駛功能等,也超越了人類。

王昱鈞說明,藉由機器的自我學習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帶入數學程式後,機器便產生了認知。運用AI輔助經典誦持,透過聲音替換、佛學名句推廣系統,可幫助使用者以本土語言發音,或善用佛教的名句嘉言,甚至利用深入學習模型(Deep Learning),幫使用者觀察佛典名相的變化,找出適當的詞彙意義。

王昱鈞指出,運用AI能幫助我們找出有趣的事實,再深入研究發現新知。至於佛學經典從何讀起?聖嚴師父期許弟子們從《阿含經》入手,之後為《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等諸經,現今加上AI幫忙,不僅可加快閱讀,更能時時處處上網讀經。

信行寺

常護法師引領 走進師父美國弘法足跡


▲臺東聽眾隨著常護法師引領,走入聖嚴師父從東初禪寺到象岡道場的足跡。(信行寺 提供)

【張素雲/臺東報導】一九七五年,創辦人聖嚴師父在日本完成博士學位後,赴美弘化,結下與西方世界深長的法緣。二月二十七日,僧團弘講師常護法師於信行寺分享「聖嚴行思與教育」,引領聽眾一起走入師父從東初禪寺到象岡道場的足跡。

「但求冬天凍不死,平常餓不死,這就夠了,這就是出家人的修行。我以這種精神在美國開始,然後帶回臺灣,也在臺灣開始了。」師父這段話有著一路堅持弘法的信願。常護法師運用相片和影片生動敘說,帶領眾人穿越時空,隨師父從東京飛到美國,帶著朝聖及回家的心情來到紐約,走進師父生平首建的道場東初禪寺,以及風景如畫的北美禪修中心象岡道場。

法師表示,師父在美國時沒有錢、沒有地方住,從零開始,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悲願。雖然師父已圓寂十三年,但法鼓山四眾弟子仍精勤不懈,持續弘化,對師父有無盡的感恩與感念。

疫情期間人心浮動,法師於講座最後,特別帶領眾人體驗茶禪,透過專注在每個動作的方法,放鬆身心,安住當下。法師期許眾人每天用這樣的方法用功,「禪修的方式千變萬化,也可以很簡單,希望大家都可從中得到安定的力量。」

寶雲寺

圓滿隨高僧前行線上共學


▲寶雲寺「隨高僧前行」第一堂課,由果雲法師講述明代蓮池大師。(寶雲寺 提供)

【陳逸慧/臺中報導】寶雲寺去年(二○二一)十月十六日起,於線上開辦「隨高僧前行」課程,於二月十九日圓滿。六堂課程由六位常住法師擔任主講,帶領學員及觀看直播的信眾,走入歷代高僧的生命,深入聖嚴師父傳承下來的法脈源流,隨高僧們修行的方向堅定前行。

第一堂課由果雲法師講述明代蓮池大師,一生致力戒殺放生、倡導「稱名念佛」的大師,臨終前留囑眾人:「老實念佛,莫換題目。」第二堂由演柔法師主講宋代長蘆宗賾禪師,分享禪師所著〈坐禪儀〉,一開始教導學打坐先要發大慈悲心、發度眾生的願,不只為自己求解脫。

「學習師父的願,才知道學佛要從何著手。」第三堂由常越法師分享聖嚴師父一生歷經四次生命轉折,為了求法及弘化,不向現實環境低頭,引導學員反思,寫下自己的宏願。第四堂由常光法師介紹提倡「話頭禪」、糾舉禪門弊病的中峰明本禪師。

第五堂常允法師講述永明延壽禪師,被視為「阿彌陀佛化身」的禪師,專注勸人念佛迴向淨土,法師並帶領學員體驗念佛禪,從句句佛號中,感受自心清淨。最後一堂由演傳法師分享「默照禪」開創者宏智正覺禪師,除了講述禪師生平、默照禪的淵源,法師還談及師父的默照禪教學,以《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裡的一段話,期勉眾人一同傳續師父悲願,擔起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使命。

「感恩寶雲寺舉辦這樣的課程,讓我認識高僧大德的風範行誼,也啟發自己發大菩提心、提起精進心。」學員蘇淑貞說,演傳法師的介紹讓自己了解默照禪的源流,雖由宏智正覺禪師開創,後來卻失傳,近代由師父復興,「疫情期間安排這門課程,適時給予我們莫大的激勵與信心。」

力行四善之道身與心皆光明

【花蓮精舍】
認識佛陀的教育

【洛杉磯道場】
果鏡法師分享晚唐五代茶禪與公案

【臺南分院】
深入經藏AI做幫手

【信行寺】
常護法師引領走進師父美國弘法足跡

【寶雲寺】
圓滿隨高僧前行線上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