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作眾生園林──法鼓山僧伽大學招生

學地藏 開發潛能承擔眾生

法鼓山僧伽大學開始招生了!號召「願作眾生園林」的青年,
一起加入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行列。
如何成為「眾生園林」?
需要有長養水陸草木的沃土,要有園丁播種照料,
才能生出離心、發菩提願,開展無限可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歡迎加入僧伽大學,開發一切佛法的種子──菩提心。

◎文.圖/釋常啟

今年法鼓山僧伽大學以《華嚴經》:「願作眾生園林」為招生主題,園林有種種意象,首先得有大地的依靠與滋養才能生長一切,更需要園丁播下種子才能長成,還得悉心照料與呵護,讓園林所成的各類草木花果成為療眾生病的良藥,所生的卉木叢林,扶疏枝葉更可以庇蔭清涼眾生。種種意涵都指向一位大乘出家行者,生「出離心」,不為自己求安樂;發「菩提心」,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智願行,也是僧大所要培育出的漢傳佛教宗教師的特質。

園林依靠大地得以長成,提到大地便會想到地藏菩薩。每年法鼓山僧團都會在地藏菩薩聖誕這天舉辦剃度典禮,這項傳統也是聖嚴師父奉行東初老人的遺教,更是對發心出家者的期勉,勉勵其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願走入最黑暗的地方,去救度處境最險惡的眾生,且讓這背後不捨眾生苦的慈悲與承擔,堅持不懈,直至成佛。

地藏的「地」,如大地不動,堅固持久,一切萬物都依靠、依止、安住於地上,比喻地藏菩薩能夠荷擔一切眾生而難行能行。但對大地來說真的難嗎?古德云:「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暇。」儘管山再高壯,海再深廣,大地不只舉重若輕,更是不求回報,有如菩薩度無量眾生不覺有眾生可度,正所謂真正的出離,是根本無一物可出離,不覺得是自己的功勞,當然不索回饋,不悲不喜,或許大地正因為有如此的智慧,才能有無盡的承擔力。

地藏的「藏」,如大地蘊藏萬物,土地能夠生長一切生物與植物,並伏藏著種種的礦物與寶物,讓眾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如母親懷胎的子宮,含藏且孕育著生命,是一切的源頭,在佛法中稱為「藏」,代表我們的內在都有如來之藏,密藏著種種本具的慈悲與智慧,能讓我們受用不盡,只須我們自己去開發,同時也願能向地藏菩薩學習,去開顯一切眾生的如來寶藏。

出家所謂何事?學習園林中的大地,以無我的智慧承載一切,得以出生死家,出煩惱家;用利他的慈悲益濟一切,可以積集資糧,入如來地。


【招生說明會】3月13日(日)
【報名日期】
4月1日至5月15日
【考試日期】
筆試 5月30日、面試5月31日
【聯絡方式】
02-2498-7171#2351
【網址】https://www.ddsu.org/?page_id=7988

新僧活札記

昭告天下的功課

◎文/釋常燈(僧大學術出版組組長)‧ 圖/僧大提供

畢業將近十年後回到僧大領執,深感與自己當年就讀時完全不同的校園氛圍。除了男女眾副院長法師與一位創校前就從事僧教育的戒長法師外,其餘的執事法師皆是僧大畢業校友;課程安排與時俱進,自己每學期也會因為課程的吸引而選修,新世代與多國籍的青年僧們,更為僧大帶來一股清新朝氣,校風呈現多元創新。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看見同學們用大紅春聯紙寫書法,背後已有一張寫好張貼在鐵櫃上。出家人寫的春聯佳句當然不同於一般世俗,但是張貼的這句,真是太超乎我的理解了,大大引起我的好奇,於是趨前請問。「同學,不好意思,請問為什麼要寫『不好意思』?」

同學大方地回答:「因為我發現自己說話太利,常常一開口,就讓大家錯愕無語或讓人起煩惱,新的一年我要練習開口第一句話就先說『不好意思』,和人說話、互動、相處要知慚愧,平日總是看這不順眼、聽那不順耳、又喜歡評論是非對錯……真是不好意思,哈哈!」他後來也在個人臉書中昭告天下,新一年的修行練習。

同學這番大方又坦然的表白,讓我想起《中阿含經》:「在家者,以不自在為苦,出家學道者,以自在為苦;在家者,以自在為樂,出家學道者,以不自在為樂。」經典原文有更細緻的述說,但為何出家人的苦樂不同於一般世俗之人,在於價值觀與修行實踐。當人感到自在快樂時,通常是一切順己心、依己意或放縱追逐的境界;通常也是個人習氣流露和放任五欲的時刻,出家人卻以此為苦。

修行是透過修正觀念與行為來徹底改變習氣、改變面對環境的心態,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以個人的身教感動他人,進而使人開發自身智慧,得到身心安樂,出家修道的人以此為樂。

感恩這位同學的分享,讓我在歲末年初之際,得到了法喜之樂、甘露灌頂的清涼。

來文理學院 看臺灣里山故事

【梁金滿/金山報導】臺北赤蛙、唐水蛇、大冠鷲,現身法鼓文理學院大願.校史館!這是館中前廳從一月底展出的「臺灣里山故事館」特展,小小的展場訴說著「里山倡議」理念、臺灣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建置,以及在北臺灣從事友善農耕的里山夥伴如:金山區彩田友善農作、石門區阿里磅生態農場、三芝區三板橋張姓農友,連結人與生態,實踐自然環保,保全里山地景的故事。

策展的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助理教授黃信勳表示,文理學院是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的北區基地。「里山」是指高山與平原之間,森林、社區與農業生態系構成的地景,由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長時間交互作用所形成,里山倡議以「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願景,與法鼓山推動四種環保的理念不謀而合。這次展覽希望接引大眾了解里山倡議的內涵,藉由臺灣里山夥伴的真實故事,關心生活周遭環境,提昇「責任消費」意識,支持友善農耕,使我們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得以永續。

黃信勳舉例,石門區的阿里磅是早年臺灣硬枝紅心茶葉的產區,隨著茶園荒廢,地景逐漸變成次森林,但是生存其間的臺灣特有種珍稀保育動物「臺北赤蛙」,卻沒有因為人類活動變少而增加,可見適度的人為擾動對生態具有正面影響。一九九七年,有六十個家庭以「定存大自然」為理念,集資購地成立阿里磅生態農場,秉持自然復育、低度開發原則,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相,濕地、溪流、池塘、森林、草原等生態系錯落交接,農友以友善赤蛙的方式耕作,共同維護農村生物多樣性,保存里山地景。

還有推動北海岸友善農耕的彩田友善農作,從空拍水梯田復耕的美景,到夜間攝影機捕捉到的豐富生物影像,都是振奮人心的實踐範例,也讓人看見這些里山夥伴的用心。而對他們最好的鼓勵,就是責任消費。

今年適逢聖嚴師父提倡「心靈環保」三十週年,歡迎大眾透過「臺灣里山故事館」展覽,認識「里山倡議」,連結自然環保,以行動回饋地球母親。


▲策展人黃信勳分享臺灣里山夥伴維護農村生物多樣性,保存里山地景的用心。(李東陽 攝)

聽見文理學院人文之美

DILA播客 轉心轉世界 聊校園鮮事

【本刊訊】法鼓文理學院有播客(Podcast)了!由學生會製作的播客節目「轉心轉世界」,在空中分享這座心靈環保校園的人文之美、課業學習甘苦等。最新一集邀請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上「校園會客室」分享「信仰與學術的三種思辨」,暢聊在不同國度學習佛教學的探索之旅。

學生會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各種實體活動都受到限制,因而決定錄製播客節目,在線上與同學連結,拉近師生情感,也傳遞學校資訊,讓更多人認識法鼓文理學院。開場音樂由生命教育學程碩二的劉澶枋同學製作,非常有校園特色,讓人耳目一新。

節目單元有「校園會客室」、「法鼓文理學報」及「在山上的每一天」。「校園會客室」每集訪問一位文理學院的朋友,包括師生專職、義工等,如為大眾整理環境的環保組玉蘭與玉娟菩薩、到鄰近的中角國小帶領小朋友書法社團的前書畫社社長連柏諭,還有校長惠敏法師分享熱愛學習的精神等。

以課業學習為主題的「法鼓文理學報」,訪問過佛教學系博士生林悟石,分享從學士班到博士班的體驗與學習歷程。記錄校園日常的「在山上的每一天」單元,訪問過悅音社的聲樂課指導老師,也是法鼓山合唱團首任總團長李俊賢老師,以及著名女高音賴珏妤老師,訪談中特別提到認識自己聲音的重要性,以及音樂活動對提昇人品的助益。還有身兼法師與醫師雙重身分的校友常妙法師等。

「轉心轉世界」透過人物故事分享,帶大家體驗文理學院的校風,發現學校的美好。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3期3月號

憶念一行禪師

2022年1月22日,一行禪師於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享年95歲。禪師身兼法師、禪師、詩人、作家及和平工作者等多重身分,是一位真正的菩薩,禪師的一生就是一場絕妙說法。一行禪師與聖嚴師父、法鼓山有很深的因緣,曾幾度到訪法鼓山道場,1995年在農禪寺與師父舉行「禪與環保」對談,1997年於東初禪寺出席師父《完全證悟》新書發表會,2011年帶領弟子來訪法鼓山,舉辦書法聯展。

一行禪師以適應時代的教學重新詮解傳統佛教修習,以「五項正念修習」重新詮解「五戒」,以「十四項正念修習」改良菩薩戒;重新講解多部大乘經典,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將傳統的經典賦予深觀、正念、相即、和平、療癒等觀念,讓現代人透過其關鍵教導,將佛法應用於生活中。

曾在一行禪師來臺時擔任翻譯的鄭振煌教授,從經典為讀者揭示禪師的「正念之鑰」,打開人生修行之正道。翻譯過多本禪師著作的方怡蓉,分享翻譯過程中,受用於書中正念步行、吃飯的觀念,失去雙親的悲傷,更在禪師的教導中找到解方。

本期專題精選一行禪師的經典講錄,弟子真空法師、越戰退伍軍人克勞德.安信.湯瑪斯、美國在家居士華德夫婦的生命體驗,重溫禪師的關鍵教導,並邀請單德興教授導讀賞析禪師詩作〈請以真名呼喚我〉、〈老師在尋找他的學生〉。

「書香人生」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導讀《點燈》製作人張光斗新書《度》,分享聖嚴師父給予的33條指引,猶如上了33堂隨師記行課。「世界佛教村‧京都」有暋法師介紹日本寺院三門及神社的鳥居,代表凡間與神聖場域的臨界,以及種種有形到無形的「界與戒」。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學地藏 開發潛能承擔眾生

【新僧活札記】
昭告天下的功課

來文理學院 看臺灣里山故事

DILA播客 轉心轉世界 聊校園鮮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3期3月號
憶念一行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