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大講經交流
用生命體驗來說法
【釋演曉/金山報導】如何以有生命力的弘講,讓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活起來?四月十七日、十八日,僧伽大學在法鼓文理學院階梯教室舉行的第十三屆講經交流中,二十位學僧各自發揮創意,以穩健台風與精彩論述,具體展現結合經典與修行的生命體驗。弘講內容涵蓋禪修、淨土、觀音、菩薩戒、《阿含經》、《楞嚴經》、《圓覺經》、心靈環保等主題。
女眾副院長果光法師以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中的「回互」思想勉勵全體師生,交流就是一種「回互」,將祖師大德的法義,透過生命的體驗分享大眾,就形成正向能量的傳遞。說法者掌握禪修要領,專注分享,聽者用心聆聽,不僅讓自身法喜充滿,更能利益大眾。
遇到佛陀保證能解脫?來自印尼的殊諦法師向聽眾提問,講述以「前後遇見佛」命題的因緣。法師表示,佛教在印尼並不普遍,漢傳佛教更是發展不易,他很珍惜能夠學佛修行,並引用《阿含經》及聖者的故事,強調見法如見佛,不論身處什麼時代,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親近善士,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即便不能生值佛世,仍有得度因緣。
俄羅斯籍的演誓法師全程以中文講經,再次提出因果律對自己生命的影響,和與會大眾一起探索佛陀最核心的教法。青年院監院常炬法師講評時,讚歎講者用不熟悉的語言弘講,身體力行用心投入所呈現的成果,就是因緣因果最好的示現。
「困在三界密室中的我們,如何逃脫?」從小就喜歡各種遊戲的寬惠菩薩,發現自己在僧大經常「越級打怪」,透過自製繪本,引領大眾隨善財童子參沙洲上玩沙的自在主童子,從中體會持戒自在、遊戲人間的法喜,引人入勝。
「地球能容納七十億的人,卻無法滿足七十個人的野心。」禪學系三年級演保法師〈從「碳足跡」談「心靈環保」〉,透過影片指出,當前的自然環境非旱即澇,只要一個人破壞了大自然,其他人都會受影響。唯有扭轉觀念及實踐禪修方法,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境。
為期兩天的講經交流,如同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所勉勵:「每場的主題都很有新意,同學們學會轉化名相,用貼近社會大眾的語彙,讓人更了解經典內涵。」特別是外籍生的分享,讓人體驗到講經和說法的不同,講者一字一字慢慢地說,聽眾一字一字地聽仔細,語言文字變得很單純,好像回到佛陀時代,這就是在說法。

▲學僧在講經交流中切磋法義,學習用不同表達方式讓大眾親近佛法。 (法鼓山僧大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