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價值 走不一樣的路

僧大師生分享僧伽教育內涵
勉有志青年發悲願心出離自我 走向十方


▲有志報考僧大的青年,聆聽方丈和尚分享漢傳佛教宗教師的使命。(張田沛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三月十四日一早,僧伽大學校園顯得格外熱鬧。來自各地四十多位考生、親友來到僧大階梯教室,參加一年一度的招生說明會。副院長常寬法師、果光法師、教務長常啟法師、學務長常澹法師、常格法師及總務長常實法師皆歡喜出席,還有馬來西亞、越南及中港澳地區的考生透過視訊軟體,同步認識僧大教育理念,了解校園生活與應考重點。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也到場勉勵考生,僧伽大學是培養有大悲願的宗教師,「由生轉熟」、「由熟轉生」是培養過程所要經歷的,提醒考生帶著「真、純、正」的初發心報考,必能超越種種困難。

招生海報上,紅色磚牆圍成曲折複雜的迷宮,一列宗教師勇於挑戰自我,走出彎曲迴繞的通道,迎向更寬廣的世界。副院長常寬法師以今年招生海報主題「出離自我,走向十方」說明出家的意義:眾生所在無邊際,需要有悲願心的宗教師「走向十方」廣度眾生;而「出離自我」寓意出離煩惱,幫助自己也幫助眾生。

想進僧大,英文、國文、佛學概論、禪學概論該從何準備?學長們分享應考的心態與方法,建議從考古題入手,熟讀聖嚴師父禪修與基礎佛法著作,並提醒備考過程也是在熏習佛法,要提起願心與信心取代猜題的得失心。

大堂提問時,考生發言十分踴躍及多元。親人生病能回去照顧嗎?疫情當前,海外考生如何應考?生活不適應怎麼辦?畢業出路何在?師長們親切地逐一為考生解惑。女眾副院長果光法師說,出家生活是修行與奉獻,隨著僧團賦予的任務去弘化,在奉獻中成就自我,也就是聖嚴師父以身示現的「盡形壽、獻生命」。

小組討論時,新店分會悅眾邱柏瑞向法師提出有關出家的各種疑問,經由法師的講解,使他更堅定要報考僧大的意願。來自苗栗的蔡其峰,曾有過瀕死經驗,從此對生命起了疑問,他分享,接觸佛法後,認為也許出家可以解決生死疑惑,聽了法師分享僧團生活,更確定自己的志向,決定坦然跟家人說:「接下來我要走自己的路,別擔心。」

法鼓文理學院喜迎第二位博士

從義工到博士後研究

◎張雅雯


(張雅雯 提供)

十八年前到農禪寺當義工,感覺便像是回到了家。二○一二年因緣際會成了法鼓文理學院碩士班學生,直到今年二月從博士班畢業,很高興有機會分享在碩、博班八年多的學習對生命的影響,謹以此文表達對三寶、聖嚴師父、法鼓山體系真摯的感謝之意。

求學過程中,深深體驗到師父「解行並重」的辦學理念,既有對梵、巴、藏語言與經典理論的紮實學習,也有期初禪七、早晚課、早晚坐、行門呈現等實踐要求。誠如師父所說,法鼓家風是「實用為先」、「道心第一」,鑽研學問並不單純為學術研究而研究,學院的課程設計,兼顧了讓學生在奉獻中學習,讓自我中心少一點、從利他中自我成長。

幾位老師的教導對我的生命產生轉化影響:教《阿含經》的楊郁文老師,把「佛法」就是「活法」滲透到每堂課的生動解析;已故的杜正民教授總是鼓勵我們,把學校學到的知識轉化應用與分享。果鏡法師帶領期初禪五、禪七非常有耐性、如同呵護幼兒般逐步引導成長,博士班行門也是果鏡法師指導,以義工團環保組為對象,師父的禪法與《大法鼓》為參考,設計、執行漢傳襌法生活應用系列課程,過程中獲益良多,便將過程重要紀錄與成果以網站與大家分享。

博士論文研究清初臨濟宗三峰派祖師仁山寂震的禪學思想,指導教授惠敏校長以其實證學風如實考證的嚴謹態度,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的踏實步驟,提點學術研究融合修行與生活,無不潛移默化地對生命發揮影響。而博論研究對象——寂震禪師,就化眾的多元善巧而論,與聖嚴師父頗有相似之處,既有現前一念心的直指,亦有臨濟宗的棒喝、話頭,也願引導禪子與信眾拜懺、讀經,並勤於注經撰述而著作等身,都在傳承中勇於創新。

《鄧尉山聖恩寺志》記錄了三峰派三代祖師的禪堂鍛鍊、鑄法華鐘、蓋藏經閣、辦華嚴懺、講經著述……當我回頭看著法鼓山的法華鐘、佛學圖書館、水陸法會、《法鼓全集》、法鼓文理學院,想著師父如何一人做了三代祖師積累才能完成的事,此生有幸值遇師父及其擘畫的教育園區,如何能不把握時光好好修行、奉獻。

目前於中華佛研所進行漢傳禪學的博士後研究,從義工、碩博士到博士後研究;不論在農禪寺奉茶接待,還是在學院於燈下振筆疾書,或在分院活動彼此交流,容或時光遷移,場景改易,但初心未改,願隨分隨力、衷心誠意地分享佛法予因緣際會的人。

文理學院講座

蔣揚仁欽 從〈三寶偈〉談佛法修持

【釋演曉/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於三月十七日下午,再度邀請哈佛文理學院南亞學系博士蔣揚仁欽主講「半甲子的修行心得:〈三寶偈〉的重點摘要」。蔣揚仁欽以八項對空性的提問來對應二○一五年自撰的〈三寶偈〉,涵括空正見、解脫心、菩提心等修持內容,為現場五十位師生指引學佛解脫之道。

長年隨侍達賴喇嘛的蔣揚仁欽,整合自身觀修方法,參考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寫下〈三寶偈〉,與大眾分享,便於學習。

〈三寶偈〉有二十七個偈頌,每頌四句,每句七字,一共七百五十六個字。「三寶」指的是空正見、出離心、菩提心。修行方法首要思惟空性,並相信解脫是存在的,而生出離心,最後階段是發菩提心。

〈三寶偈〉寫道:「凡夫所見諸境性,皆由自力成己性。」通常凡夫見到任何現象,會認為是真實發生的,以為「有」與「真實有」、「發生」與「真實發生」是不可分離的。蔣揚仁欽從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解釋空性。以桌子為例,摸得到、看得到,這是客觀上真實的存在,然應成派認為,不但勝義諦是無,世俗諦亦是無,即使是現前看到的桌子也是空的,桌子並不存在,它只是眾緣的和合。因此諸法的究竟性質是空無自性,凡夫因無明執著實有,都是由「我」分別而生。

所以煩惱的根本是愛我執,要解脫必須依空正見,是無明的對治力。他指出,眾生因不了解空性而輪迴流轉,對心的究竟性質誤認為自性有、真實有,而造作種種業,感得輪迴之苦;必須認識心的究竟性質是無自性,由空正見慢慢淨除錯誤的認識。

至於如何修練菩提心?如〈三寶偈〉:「無始輪迴生復生,諸生對我眾恩在;心懷感恩不念仇,我應積極求樂因。」蔣揚仁欽表示,菩提心是自然任運地生發「為利一切眾生,包括仇敵,我要完善自己,故要成就無上菩提」。生起菩提心的兩大因是:無上菩提之信或智、自然任運地「不忍眾生,包括仇敵,受二障干擾」的大悲心。蔣揚仁欽勉勵大眾,有菩提心的大悲心能化悲憫眾生為力量,為了幫助眾生遠離種種苦難而更積極行六度萬行,能夠更早完善自己,將來成就時,眾生也能成就。

通往心靈環保的終身學習教育

【本刊訊】由法鼓文理學院主辦的「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三月十四日在臺北安和分院舉行,以「安心之道」為主軸,從「本來面目精神——夢想的實驗室」出發,帶領現場八十多位民眾,藉由反思「我是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生命的價值及意義?」一同認識聖嚴師父「大願興學」的法鼓文理學院。

開幕式由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陳定銘主持,帶出與四種環保緊密對話的「生命教育」、「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隨後大願校史館主任辜琮瑜以「三生有幸、四境安樂」,貫串出生命教育的主題——透過內修,覺察生命、安頓身心。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以自身西行求學、探索佛學精微義理的歷程,鼓勵大家透過不斷學習及生命實踐,走出一條呼應現代人所需的智慧之路。

下午,心靈環保中心主任黃信勳、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葉玲玲、學群長陳定銘,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從人為的全球氣候變遷,到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心靈環保管理學,談到趙州公案「喫茶去」。最後在主持人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的總結下,引領大眾思考,如何從自身內外安定,延伸到人我、他者、自然萬物間的深刻關懷與相互安心,進而積極開展出新的互信關係,以及整體互助的永續經營模式。

擁有社工專業,常參與佛學課程的黃庭偉,總在不同的知識間尋找人生答案,接受佛法熏習後,對佛法的生命觀非常感興趣;身為心六倫種子教師的張樹倫,參加活動後驚喜發現,大學院教育不只有佛學課程,更有應世化俗的人文社會學群。

法鼓文理學院開設單門課程的學分班、深入佛法義理的佛教學系學士、碩士、博士班;以及生命教育、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上網查詢。

◎法鼓文理學院網址:https://www.dila.edu.tw/Admission


▲工作坊學員分組討論如何透過學習,提昇心靈品質與轉化生命。 (張曜鐘 攝)

教育文化短波

連線梵巴三學國際研討會 鄧偉仁分享心靈環保

新加坡藏傳佛教中心於三月五、六日,以網路視訊舉辦「梵巴傳統增上三學國際研討會」(Pali-Sanskrit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2021),邀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開幕演說,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與中國佛教會會長淨耀法師、中央西藏研究大學副校長昂旺桑天格西、馬來西亞南傳佛教總會Sri Saranankara長老、敏珠林.傑尊.康卓仁波切、印尼Santacitto博士等三十八位專家學者,以「戒、定、慧」三個主題進行兩日演說與對談。

達賴喇嘛開場致詞表示,當代訊息流通快速,使佛教教義能傳播到世界各國,此時佛教徒更需透過這種型態的研討會,讓彼此關係更緊密。藉由佛教各傳承之間的共同基礎「戒定慧」三學的研討與宣揚,作為穩定人心,闡揚善良、慈悲與愛的價值。

鄧偉仁於閉幕式發表演說表示,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及民族意識形態盛行,種種災難使人類感受到生存的不安與困境,這都是因為人心的貪婪所致。他提出聖嚴師父推動「心靈環保」,以慈悲與智慧為核心,使人類能獲得普遍和平,共建人間淨土的願景。

(釋演曉)


聖嚴漢傳佛教傑出博士論文獎 郭佩君獲殊榮

聖嚴教育基金會日前公布第二屆「聖嚴漢傳佛教傑出博士論文獎」,由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郭佩君所撰寫的《教團、儀式、權力: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天台佛教》獲得殊榮。

該論文以千餘年來東亞思想交流最前沿的天台佛教思想變遷為主題,同時大量引用各時代佛教原始文本資料加以疏證,將天台教團創設時始提倡的「三為」(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護國思想,重新以儀式、權力、教團三方面進行整合詮釋。作者使用許多珍貴的第一手原始文獻,著意儀式甚深,對漢傳佛教研究甚有裨益。在六月二十八至三十日舉辦的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亦將邀請郭佩君博士發表此篇論文。

自二○一九年起設置的「聖嚴漢傳佛教傑出博士論文獎」,旨在鼓勵年輕學子從事漢傳佛教以及聖嚴思想研究。凡論文主題為聖嚴思想或漢傳佛教相關研究、三年內畢業的國內外博士生,均歡迎投稿。每年九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開放申請,詳見聖基會網站:https://www.shengyen.org.tw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52期4月號

一個人的善終準備

當高齡、超高齡社會成為未來世界的常態,「比鄰若天涯」的社會關係,讓無論已婚未婚、有子無子,任何人都必須有「一個人臨終」的準備。

對於死亡,我們究竟害怕什麼?預約善終,該如何準備?惠敏法師提出「生死管理:夏花與秋葉」三則,從生涯規畫、善終準備到社區社群支持提供解方。常哲法師從大事關懷教育分享經驗,以佛法為依歸,讓生死兩相安。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正視病人的「靈性困擾」,給予安定力量。「死亡咖啡館」女主人郭慧娟透過桌遊、座談,破除大眾對死亡的避忌,直面死亡。

張雪卿一路陪伴同修杜正民老師療病到善終,如今獨居的她也努力積累遠行資糧,一個人臨終也無懼;年輕癌友星希亞積極活在當下,列出心願清單,不讓此生空過。

「電影與人生」介紹《靈魂急轉彎》,歡迎加入生死旅程,一探做古畢業班、投胎先修班奧妙,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火花。「禪修正見」古帝亞茲用「瓶中養鵝」公案解說自我,你想到怎樣放出瓶中鵝了嗎?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探索生命價值 走不一樣的路

【法鼓文理學院喜迎第二位博士】
從義工到博士後研究

【文理學院講座】
蔣揚仁欽 從〈三寶偈〉談佛法修持

通往心靈環保的終身學習教育

【教育文化短波】
《法
連線梵巴三學國際研討會 鄧偉仁分享心靈環保

聖嚴漢傳佛教傑出博士論文獎 郭佩君獲殊榮

【法鼓書齋】
一個人的善終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