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工作坊
雲端上 巡禮神聖場域
佛寺史料數位解碼 成佛學研究「新藍海」

▲學者張繼瑩以明清地方志為例,提醒研究者可從字裡行間找出編撰者的弦外之音。 (李佳純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以一寺或一山為中心,明清時期珍貴罕見的「佛寺志」,內容包羅萬象,諸如僧傳、寺院建築、法語、物產、山水、神怪等,如今可以在雲端上飽覽全文,讓讀者得以穿梭時空、一覽古代寺院的生活!
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中國杭州徑山寺贊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合作的「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計畫,歷時十三年,於今年(二○二○)將兩百三十七部源自《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的雕版印刷及手抄本寺志,以電子全文及掃描影像的形式,放在網站上供閱覽使用,圓滿階段性成果。
十一至十二月,中華佛研所、文理學院舉辦三場「雲端上的神聖場域」工作坊,邀請歷史、文學、數位化相關學者,分享如何從寺志中,發現疑點、挖掘研究素材並進行文獻比對,期能推廣寺志研究,豐厚明清時期中國佛教史的內涵。
「方志,是地方的微型百科全書,呈現當時的人所思與所為。」十一月十一日,首場工作坊由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繼瑩講授「明清方志面面觀」,從史學角度,解析方志的源流、體例與功能。「千萬別把史料當作事實來閱讀,要生起疑團,方能挖掘文本中被埋沒的歷史!」張繼瑩以清道光年間《偏關志》為例,內容竟藏著反清復明人士的事跡,藉此提醒研究者,要能穿透表象,從字裡的蛛絲馬跡,找到編撰者的弦外之音。
十一月十八日,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曹德啟博士以「中古寺院巡禮——以DocuSky平台再讀《洛陽伽藍記》」為題,帶領聽眾實際操作「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借助標記與建庫、材料整理與分析,現代研究者可以輕鬆進行文獻比對。

▲曹德啟博士帶領聽眾實際操作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江胤芝 攝)
曹德啟以《洛陽伽藍記》為例,透過建構各寺院的建造者、地理方位、建築、造像、傳說軼聞等詮釋資料,再交由系統分析,引領大家進入擁有千餘座佛寺盛況的北魏洛陽,且看最負盛名的佛寺建造者——北魏皇室,如何經歷朝代終結,以及幽閉在寺院裡赴死的悲歌。
「過去,寺志不論在佛學或史學領域,都像是孤兒,不過,它有很大的潛力成為佛學研究的『新藍海』!」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洪振洲指出,由於佛學研究者較重義理,傾向從《大藏經》或正史找尋研究材料,史學研究者則看不懂佛教的材料,寺志一直不受到重視。不過,明清時期各佛寺興起修撰史志的風潮,內容詳盡多元,對於理解中國禪宗的發展、祖師傳承等,是很好的著力點,鼓勵研究者開拓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