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工作坊

雲端上 巡禮神聖場域

佛寺史料數位解碼 成佛學研究「新藍海」


▲學者張繼瑩以明清地方志為例,提醒研究者可從字裡行間找出編撰者的弦外之音。 (李佳純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以一寺或一山為中心,明清時期珍貴罕見的「佛寺志」,內容包羅萬象,諸如僧傳、寺院建築、法語、物產、山水、神怪等,如今可以在雲端上飽覽全文,讓讀者得以穿梭時空、一覽古代寺院的生活!

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中國杭州徑山寺贊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合作的「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計畫,歷時十三年,於今年(二○二○)將兩百三十七部源自《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的雕版印刷及手抄本寺志,以電子全文及掃描影像的形式,放在網站上供閱覽使用,圓滿階段性成果。

十一至十二月,中華佛研所、文理學院舉辦三場「雲端上的神聖場域」工作坊,邀請歷史、文學、數位化相關學者,分享如何從寺志中,發現疑點、挖掘研究素材並進行文獻比對,期能推廣寺志研究,豐厚明清時期中國佛教史的內涵。

「方志,是地方的微型百科全書,呈現當時的人所思與所為。」十一月十一日,首場工作坊由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繼瑩講授「明清方志面面觀」,從史學角度,解析方志的源流、體例與功能。「千萬別把史料當作事實來閱讀,要生起疑團,方能挖掘文本中被埋沒的歷史!」張繼瑩以清道光年間《偏關志》為例,內容竟藏著反清復明人士的事跡,藉此提醒研究者,要能穿透表象,從字裡的蛛絲馬跡,找到編撰者的弦外之音。

十一月十八日,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曹德啟博士以「中古寺院巡禮——以DocuSky平台再讀《洛陽伽藍記》」為題,帶領聽眾實際操作「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借助標記與建庫、材料整理與分析,現代研究者可以輕鬆進行文獻比對。


▲曹德啟博士帶領聽眾實際操作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江胤芝 攝)

曹德啟以《洛陽伽藍記》為例,透過建構各寺院的建造者、地理方位、建築、造像、傳說軼聞等詮釋資料,再交由系統分析,引領大家進入擁有千餘座佛寺盛況的北魏洛陽,且看最負盛名的佛寺建造者——北魏皇室,如何經歷朝代終結,以及幽閉在寺院裡赴死的悲歌。

「過去,寺志不論在佛學或史學領域,都像是孤兒,不過,它有很大的潛力成為佛學研究的『新藍海』!」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洪振洲指出,由於佛學研究者較重義理,傾向從《大藏經》或正史找尋研究材料,史學研究者則看不懂佛教的材料,寺志一直不受到重視。不過,明清時期各佛寺興起修撰史志的風潮,內容詳盡多元,對於理解中國禪宗的發展、祖師傳承等,是很好的著力點,鼓勵研究者開拓新的視野。

菩薩心行 學無止盡

文理學院舉辦工作坊 從心靈環保理念出發 規畫終生學習地圖

【江胤芝/北投報導】十月二十五日,法鼓文理學院於農禪寺舉辦「終生學習菩薩行」工作坊,由人文社會學群長陳定銘率學院優秀師資,還特別邀請三學研修院副都監果光法師,共同帶領上百位學員透過主題講座、小組分享、工作坊等,規畫自己的終生學習地圖,思索如何用佛法安頓身心、關懷社會。

「『終生學習』是由出生至死,生命中所有的相遇,『菩薩行』是自利利他、自安安人,與法鼓山提倡的三大教育環環相扣。」大願校史館主任辜琮瑜以「三生有幸、四生安樂」為題,指出在時間上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環環相扣,在空間上四生(卵、濕、胎、化,意指眾生)緊密連結,提醒我們在當下做出改變,與整體連結。


▲「終生學習菩薩行」工作坊透過主題講座、小組分享等,規畫自己的終身學習地圖。(文理學院 提供)

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在「有盡人生無限學習」中,分享自己年近三十才讀大學,以及前往印度、美國求學的歷程,勉勵學員:「成為佛教人才,讓佛法扮演社會中的重要力量!」

由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主持的「安心之道」對談,邀請心靈環保中心主任黃信勳解析氣候變遷與守身安心的關聯;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葉玲玲就醫療觀點,分享保健頭腦與免除煩惱的方法;陳定銘引用《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強調社會企業的發心;果光法師分享近日陪伴罹癌友人經歷的一堂生死課,並引導學員透過放鬆、靜坐,回到簡單的初心。

在「從心工作坊」中,色彩繽紛、療癒的牌卡亮在桌面,令學員紛紛展露笑容!「我抽到『養心』,職場工作多年後,想再次回學校進修,感受佛法的滋養。」「放下手邊煩惱的事,『放心』才能好好念書。」幾位甫退休的學員,決定報考文理學院、開展生命第二春。特教老師陳素秋則感動表示:「從講師身上,我看到以佛法為根基的豐富學養,也砥礪自己在陪伴腦性麻痺孩子的過程,提昇教育品質、散發安定的力量!」

陳定銘指出,法鼓文理學院是從「心靈環保」的理念出發,強調解行並重的教學,並鼓勵終生學習,期許生命教育從個人開始,擴展到社區再造,並於職場上推動社會企業,關注地球整體環境發展。歡迎學員上山鍊心,在法鼓山的境教中熏習佛法!

僧大專題講座

常智法師詮解佛教讚偈


(江胤芝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學習讚唄,能獲得許多殊勝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臟開通、五處眾不惶、六長命無病。許多佛教徒琅琅上口的讚偈,如:〈爐香讚〉、〈佛慈廣大讚〉、〈地藏偈〉⋯⋯皆是歷代佛子為讚頌三寶所作。經過長年傳唱,產生許多不同的版本,該如何抉擇版本?又如何創作新的讚偈?十一月四日,僧團弘講師常智法師於僧伽大學講授「佛教的讚偈」,帶領學僧透過曲調格律、文義詮解,重新體會佛曲的內涵,領受讚偈之美。

「如同子曰:『困而學之』,我正是因修訂『大悲心水陸法會』儀軌的過程,才開始研究讚偈!」常智法師從佛教梵唄源流談起,宋代以後,由於佛教梵唄與民間曲調合流,因此全部採用南北曲調,其中,「曲牌」是曲調名稱,規範了曲調、唱法、字數、四聲平仄及韻腳等格律。「略通讚偈文體後,當有修訂詞句之需,便知道依何標準;看到不同版本的讚偈,也能辨別是否合乎格律了。」

常智法師強調理解上下語境的重要。如〈楊枝淨水讚〉文句中,出現「福壽廣增延」、「餓鬼免針咽」兩種截然不同的版本,對照平仄與文義後,使用「餓鬼免針咽」,才符合利益六道眾生之意。「那麼,〈三寶讚〉該使用『現瑞』還是『獻瑞』呢?」法師幽默地放上佛陀放光與舞龍舞獅的對比照片,令現場哄堂大笑。「應該要使用『現瑞』,不然佛陀就太辛苦了。」

經過大量的讚偈賞析與腦力思考,學僧也紛紛提問,如:「讚偈可以用其他方言唱誦嗎?」「如何拿捏佛曲創作與『不故往觀聽』的差別?」常智法師表示,從古印度佛教開始,便透過曲調來讚頌三寶,如果不是為了讓五根享樂的目的,就不違背「不故往觀聽」的戒律。最後,法師鼓勵學僧:「佛教讚偈的創作,並非古人的專利,只要通曉詞曲結構,人人都可以修撰新曲!」

文理學院社區再造學程專題演講

南瓜法師辦社企深耕原鄉

【江胤芝/臺北報導】他是原住民口中的「阿彌陀佛」、「南瓜師父」——南山放生寺住持演觀法師,八年前獨自進入臺東偏鄉的土坂部落,向族人採購滯銷南瓜,協助推廣農產,最後更創立了「茲摩達司社會企業」。

十一月十日,受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與發展學程之邀,法師以一襲傳統僧服,搭上排灣族琉璃珠特製的佛珠,前來德貴學苑講授「原鄉社企與長照」。回想起與部落結緣,始於二○一二年,有信眾將一批文具捐贈給土坂部落,隨後收到孩子手繪的感謝卡,法師親自走一趟部落,卻發現農作遭盤商剝削、傳統文化失落、青年就業等問題,也立下在原鄉弘化的願心。

出家人的鮮明形象,一開始仍使部分族人築起心防。「佛教常說要『弘法利生』,在部落要如何弘法?我不願干涉族人的信仰,因此不特別講佛法,我做的是『利生弘法』,透過所做的事,讓人從我身上自然感受到佛法,這就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演觀法師除了成立社會企業,推廣紅藜等有機農作;並陪伴青年,在社區規畫中醫義診;開辦「巫師論壇」,邀請法師、神父與巫師對話,期許增進理解、尊重部落傳統,而族人也逐漸敞開心房。如今,法師不僅在部落收了皈依弟子,也有青年跟著吃素、戒酒。

面對種種逆增上緣,法師秉持六度精神,力行「部落四攝法」:以購買取代捐款方式,支持產業推展(布施);以了解充實交流內涵,讚歎傳統文化(愛語);以關懷建立溝通管道,落實利他事務(利行);以尊重作為互動基礎,參與各項活動(同事)。近年,他也將關懷觸角伸入長照領域,在放生寺開辦「長青學苑」,讓銀髮族多元學習並得到照護,更規畫「無常體驗」,讓老菩薩預習臨終這門課。

「這是真正的菩薩道!」法師善巧活潑的弘化方式,令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陳定銘感動表示:「佛教是入世關懷的!法師的寶貴經驗值得借鏡,證明了社會企業可以實踐佛法,這也是文理學院想走的大方向。」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8期12月號

將佛法的美好獻給您

文字般若,猶如修行者的法身舍利,所發揮的影響力,亙古不滅。

自1988年起,聖嚴師父的四眾弟子,以慎重的心力將師父畢生聞思修證、內學外弘的著作,逐步校勘、整理、編輯,期間經三次修訂增補出版,完成最終定稿並發行《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對於當代漢傳佛教的思想與弘化意義深遠。

1993年版的《法鼓全集》,師父在初版自序中,除了詳述出版緣起、過程周折,也寫出不變的弘法初心:「立志要把博大精深的佛法,用現代人都能看懂的文字,和各種層面都能接受的觀點,寫出來奉獻給我們的時代社會。」編輯小組召集人果毅法師分享了紀念版的編輯幕後點滴,以及全集特色,例如重新校對、增加校註、編目調整、不收錄外文版本等。佛教學者侯坤宏以學者觀點,從八個角度看全集,為讀者解析全集的當代意義。常寬法師、郭惠芯、辜琮瑜、黃曉黎則分享與《法鼓全集》的因緣,這套書讓他們的生命質變。

吵架這門課,您修過嗎?「人生戲中戲」告訴您吵架也是一門學問,吵架的訓練是不論帶著怎樣的情緒,都能具備良好表達與聆聽的能力,也從中認識、理解自己。「禪修正見」點出行住坐臥處處禪,我們應該時時覺察、觀照,試著當個禪的藝術家。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2020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工作坊】
雲端上 巡禮神聖場域

菩薩心行 學無止盡

【僧大專題講座】
常智法師詮解佛教讚偈

【文理學院社區再造學程專題演講】
南瓜法師辦社企深耕原鄉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8期12月號
將佛法的美好獻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