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疫情 從平衡世界

法鼓文理學院臺中舉辦工作坊 歡迎民眾加入「終身學習菩薩行」行列


▲文理學院師長陳定銘(左二)、葉玲玲(左一)、黃信勳(右一)與常順法師(右二)對談「新冠疫情反思與關懷」。(劉秀雯 攝)

【陳逸慧/臺中報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如何從「心」平衡這個世界?七月二十五日,法鼓文理學院於臺中寶雲寺舉辦「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由人文社會學群長陳定銘率同碩士學程、佛教學系師長,與全臺各地七十二位學員探索疫情下的種種反思,展開一趟菩薩行的學習。

「新冠疫情反思與關懷」對談由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主持,陳定銘學群長、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葉玲玲、心靈環保中心主任黃信勳,以及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祕書長常順法師四人與談。「疫情讓全世界經歷一場人性、社會、環境、醫療、衛生、經濟的創新改變。」陳定銘從經濟層面來看,表示疫情讓人感受到經濟主體須朝「利他共善」發展,轉化成共利、共用、共榮的向善經濟。

葉玲玲就醫療觀點來看,除了照顧好自己,提昇免疫力,也要讓心理保持健康,用聖嚴師父的「四它」,以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去處理,盡力就好。黃信勳從環境及歷史視角,提到人類不斷入侵自然界,加上全球化,讓疫情迅速傳播,「這次新冠病毒的衝擊,人類不是受害者。當我們省思人和自然的關係,更可看出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常順法師分享疫情期間,法鼓山展開各項安心行動,包括於網路平台設安心專區、舉辦線上法會及課程、「大悲心LINE起來」手機持咒、持續大事關懷、布口罩製作等,協助社會大眾安身安心。

工作坊還安排大願校史館主任辜琮瑜分享「三生有幸、四生安樂」,說明人社學群將生命、生產、生活「三生」,開展出「四生」:生命教育心學習、社會企業心經濟、環境發展心生態、社區再造心生活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培育學生活出有價值的生命。

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則分享「西行求學與法鼓佛教學系」,同時介紹佛教學系不僅承擔「培養國際佛學研究人才」的重任,並與人社學群結合,實踐師父的興學大願。甫從文理學院畢業的常持法師,分享二年半的校園生活,扮演法師、學生、同學、學長等不同角色,學習重新認識和提昇自己。

文理學院碩士學分班今年持續於臺北、臺中兩地開班,歡迎民眾於九月四日前報名,詳情請上網查詢。網址: https://www.dila.edu.tw

法鼓山僧大學僧暑期實習

走入生活與生命學習


▲在關懷院實習的學僧,隨監院常哲法師進行居家關懷,陪伴長者閒話家長,也鼓勵要經常念佛。 (關懷院 提供)

【江胤芝/綜合報導】暑期七至八月,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至各單位實習,以佛法為導航,初展羽翼,承擔起宗教師的角色!大寮出坡、莊嚴殿堂、義工培訓、地區慰訪、臨終關懷等,都可見學僧孜孜不倦的身影,為日後的弘化,扎下實務的根基,將佛法內化成生命養分。

「寺院的運作看似平凡,背後卻仰賴許多人的護持與照料。」在弘化院法務室實習的學僧,學習殿堂擺設、供果、物力協調,並參與引禮組義工培訓、花藝老師聯誼會、義工關懷等,「看見完成一件事所需的因緣,更加珍惜與義工接觸的機會,也發願讓他們不只來出坡,身心也受益。」演預法師帶領義工禮佛、放鬆與迴向,讓出坡成為修行助緣。

謹記室主常懷法師「以領執心態來學習」的期勉,演呈法師學習放下學僧的習氣、培養整體觀照力;演文法師允許自己還是新手會「凸槌」,在互助中,也意識到自己對團體的責任;演滿法師則發現,內在若沒有足夠的資糧,難以讓義工感受到佛法,砥礪自己回到修行上用功。

不只關懷 更需同理

在關懷院協助臨終關懷、居家皈依、告別式等現場,演端法師難掩內心的撞擊:「學了這麼多佛法,卻發現仍停留在知識面,無法看見對方的苦,並同理安慰,感到很慚愧!」從真實的經驗出發,消化沉澱,在重新閱讀聖嚴師父的著作中,獲得新的啟發,也藉由帶領臨終者念佛的過程,「我看見他們的身心轉化,對佛法生起很大的信心。」


▲於弘化院法務室實習的學僧帶領法會中,培養領眾與整體觀照力。 (弘化院 提供)

感謝病苦的菩薩,替自己上了一堂生死課,演究法師體悟到:「生命不能等,學佛更不能等,許多人覺得死亡太遙遠,不必多想,直到臨終才發現無法走得很瀟灑。」過程中,不僅接納自己的緊張,更期許成為一座橋樑,傳遞佛菩薩的智慧與溫暖,陪伴臨終者與家屬安度生死關卡。

做中學習 體驗當下

在慈基會實習的學僧,也迎來學習的豐收,八月十四日,在基隆博愛家園的例行慰訪中,帶領二十幾位長者念觀音、按摩穴道、分享佛法故事,演可法師引導:「觀音菩薩就像我們的媽媽,當我們覺得苦,呼喚媽媽就能感到安心。」演功法師一圓慈善的願,並分享:「看到受助家庭的孩子環境艱苦,卻長出堅韌的性格,讓我深受感動,也盼能運用佛法協助他人重建心靈。」

僧大女眾學務長常格法師表示,透過掌握自身一日中動靜的調配,可以學習自立和自律,也勉勵學僧:「除了熟悉寺院運作,也理解到修行不只有打坐、讀經,而能透過作務和弘化,體會到工作即修行。

八月法鼓講堂

《法句經》智慧 讓人三生有幸

【楊雅穎/臺北報導】如何從佛教的智慧裡找到幸福密碼?八月份法鼓講堂「讀《法句經》,體三生有幸」,自八月五日起連續三週的週三晚間,由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助理教授辜琮瑜主講,帶著線上聽眾從《法句經》的智慧裡尋找「生存」、「生活」與「生命」的幸福之鑰。

辜琮瑜表示,追求幸福需要先在「生存」和「生活」兩大面向裡建立正確觀念,循此觀念去努力實踐,並修正一切錯誤念頭,才能提昇整體生命品質,為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

辜琮瑜指出,佛教並不認為處理好「心」的問題就可以活得很好,就能處理好所有事情,她強調:「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心受外在影響非常大。因此,佛教也談論了許多與現實生活相關的重要智慧,這些重要提醒,在《法句經》和《譬喻經》裡都有所載。

《法句經》的觀念與《譬喻經》的故事,是佛陀教導世人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照顧好日常生活、照顧自身與他人關係的智慧大集,內容非常親切有趣,像是如何減重、養身?病苦該找誰幫忙?房產多少才算足夠?年輕、有財足以為恃嗎?追求小確幸就是奔向幸福之道嗎?如何與人相處?這些讓現代人苦惱的問題,都可以從《法句經》和《譬喻經》裡找到答案。

講堂中,辜琮瑜透過《法句經》與《譬喻經》的對讀,帶領聽眾針對上述的問題,一一找尋答案,讓人印象深刻的包括佛陀對「減重」、「病苦」、「房產」問題的開示。佛陀教肥胖的波斯匿王,每次吃飯念誦一偈,提醒自己少食以保壽,波斯匿王遵從後,果真瘦身成功,得以健步如飛去向佛陀答謝。

而對於有病堅持不就醫的好施長者,佛則告訴長者:「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之不慎為二橫死。」勸長者務必妥善就醫。此外,佛陀也勸誡一位擁有多間房舍的老婆羅門,勿再為屋事汲汲營營,應好好感受房舍的美好,否則將「如瓢斟味」,只拿湯瓢舀湯,而無法嘗及湯的滋味。沒想到,老婆羅門以忙碌為由,不聽勸,最後因修房,自扛屋橼反被屋橼打中頭而亡。

佛的智慧之言,句句單刀直入生命核心,即使是二千六百年後的現在,都足以為世人的重要提醒。辜琮瑜勉勵大家,把握每個當下,與相遇的因緣創造好關係、活出如實樣貌,心靈安定幸福自然會到來。

果醒法師分享《楞嚴禪心》

引領的修行地圖


▲果醒法師分享新書《楞嚴禪心》,願大眾一起追隨《楞嚴經》的修行地圖。(梁忠楠 攝)

【林明蓉/臺中報導】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第一本修行心得著作《楞嚴禪心》,八月十六日於寶雲寺舉行首場分享會「尋找真心──認清海水與波浪」,近二百三十位聽眾跟隨法師一起尋找、認識自己的真心。

「修行如同開車,《楞嚴》就好比是GPS導航,而禪心好比車子,以《楞嚴》當眼、禪心為腳,才能暢行無阻。」果醒法師以書名破題,說明我們都有與佛一樣的佛性,「佛性是指見聞覺知的能力,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法師以海水與波浪為喻,表示佛性就像海水,可變現出各種波浪,凡我們所感知的都是波浪。

什麼是真心、妄心?果醒法師表示,佛性有佛用、有眾生用,真心是佛用,妄心是眾生用。因眾生都用妄心,著於所感知的種種相,以致夢想顛倒。法師提到真心有十個特質,其中「見性無雜」、「見性不分」可互為參照,說明心性不是物質,但離不開物質,所以我們不要離開現象找心,但也要清楚現象不是心,「相不是人,全部是心的感知。」

談到禪心的實踐,果醒法師教導可從知見、心態、現象三個面向入手。遇到外境,先觀察眼前的現象,以及自己的心態,會發現轉變心態去配合環境,則煩惱會減少很多,再進一步便會發現:沒有外境,都是夢境,全是自己的心在自導自演。法師分享師父曾在禪七中開示:「世界通通有,人我是非全都不見了」、「世界流動,通通是對的」,沒有一定的對錯,學習改變自己的心態,便能萬事如意了。

法行會中區分會首任會長彭作奎回應法師所說,同時分享自己的轉念經驗。他表示同修最近住院開刀,家中事務都由他來承擔,原先覺得痛苦,轉念一想,自己一直被同修照顧,如今終於有機會照顧對方,於是變得樂於去做,「而且為了復健,還能常常一起相伴去爬山,讓我感覺自己非常有福報。」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5期9月號

持戒,讓你更自在

當我們學佛皈依受戒,就已發願要讓人生不一樣。持戒,是透過自律掌握生活,讓生命朝好的方向改變,是一場讓生命質變的實驗。持戒哪裡好?僧大副院長常寬法師鼓勵大家親自來實驗。持戒幫助建立修行好習慣,還能積極行善利他,好處這麼多,為何人們又愛又怕?常法法師透過Q&A說明持戒是為行為設下底線,與惡保持距離,不被欲貪所繫縛,等於是「超前部署」,為未來結善果。

三段持戒的心生命實驗包括:作家夏瑞紅在禪修中體會到,禁語有助清空交談衍生的精神垃圾。蔬食餐廳主廚徐茂鑫因禪修反省奢華的前半生,練習少欲過生活,卻更快樂富足。有機小農黃福君學佛後,有感心靈環保的重要,帶全家移居南投打造佛教生態園區。

友善農耕靠福報?且聽「心農業進行式」小農張顥嚴的真心話。佛經中也談星座、心理測驗,有小編精選,「清心自在」帶您遇見不一樣的佛經。「佛學線上」美國佛教學者、作家羅大維提出生態佛法(Ecodharma),主張「生態環保菩薩道」,為當前嚴峻的環境困局解套。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學習成長看板

第18屆「生命自覺營」

【地點】金山法鼓山園區
【對象】男16~37歲,女16~35歲,
願意體驗和學習出家生活者
【報名】10/15起
【洽詢】(02)2498-7171分機2351
【自覺營FB】http://www.facebook.comawakeninglife


2020社青禪修營

【日期】9/18~20
【地點】北投雲來別苑
【對象】22~35歲青年
【洽詢】(02)8978-2081分機 3011

反思疫情 從心平衡世界

【法鼓山僧大學僧暑期實習】
走入生活與生命學習

【 八月法鼓講堂】
《法句經》智慧 讓人三生有幸

【果醒法師分享《楞嚴禪心》】
引領心的修行地圖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5期9月號
持戒,讓你更自在

學習成長看板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