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色身 解凍人生 陳木生菩薩的生死自在

「感恩有緣成為一家人!」他莊嚴而篤定地說:
「生老病死是必然過程,今天跟各位道別,
我的目標是極樂淨土,希望未來與大家在西方相見。」

◎釋正能


(本刊資料)

五月十九日一早,接到一通電話,即隨同果仁法師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關懷安寧病房裡的陳木生菩薩。儘管戴上呼吸罩,木生菩薩看到我們到來,難掩歡喜,恭敬地緩緩合掌,意識清楚地告訴我們,自己特別感念聖嚴師父的關懷,「這一生,最感恩遇到師父,讓我從灰暗的人生,變得很踏實、很有意義!」

罹病後學佛 找到生命方向

木生菩薩是農禪寺交通組資深義工,二十九年前,發現罹患運動神經元病變,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當時他才四十歲,一雙兒女尚年幼,為不讓家人擔心,默默獨自承受,所幸好友接引他走入農禪寺,開啟「解凍」的人生路。

有了佛法指引,木生菩薩正向面對、接受、處理病症,除了參與禪坐、念佛、助念等共修,並依循師父教導,積極培福、種福、結人緣。他加入交通組義工,經常頂著烈日,站在農禪寺巷口,引導信眾安全進入巷內,走上通往農禪寺的菩薩道上。師父乘車回來見到交通組義工們,常下車關懷大家,尤其對木生菩薩,更是關懷有加。

漸漸地隨著病況變化,木生菩薩無法上班,也不方便再擔任義工,即使如此,他仍心繫法鼓山,每當農禪寺舉辦法會,他便騎著專屬的機車前來,三年前(二○一六)梁皇寶懺法會期間,他手拄枴杖,坐在會場外的板凳上,一見到信眾在找入口,便熱心地以杖引導。看到地上有垃圾,他用拐杖撿起,雖然每個小動作都不靈活,卻讓人動容不已。他的心與行,一直都在建設人間的淨土。

靠著佛法的力量,木生菩薩安住了身心,也找到生命的方向,活出遠遠超乎被預估的三年存活期。每天醒來,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又多活一天了!」在誦經、持咒、念佛、鈔經、寫書法等定課之外,他的時間都用來關懷他人。擔任漸凍人協會理事的他,透過電話協助許多罹病的人,有時還去病友家中幫忙。他最常與人分享的法寶,便是師父的一○八自在語。

生病近三十年,木生菩薩自己受用於佛法,也接引家人學佛,兩個孩子自小常到農禪寺參加活動,他的身教,更讓女兒感受良深:「爸爸從不麻煩家人,除了近兩年需要母親扶助,平日總是一個人騎著機車,到處關懷人。」


▲在家人的祝福下,陳木生菩薩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修學佛法的一生圓滿畫上句點。(陳冠燁 提供)

如願隨師腳步 發願再回人間

二○一九年《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後,木生菩薩深入了解,知道自己的病適用此法令,今年二月即向家人提出簽署請求。幾次之後,女兒看著堅強、獨立、勇敢、對往生去處充滿信心的父親,簽了同意書。五月,他即因肺部問題送醫急救。

已完成自主死亡申請的木生菩薩,歷經二十多天住院,意識清楚地表達,希望於五月十九日拔管。他跟孩子交代簡單佛事,最重要的是植存在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隨後於二十日凌晨四點安詳往生。拔管前一天,家人和院方為他舉辦生前告別式,親友共聚一堂,僧團法師也到場關懷。「感恩有緣成為一家人!」他莊嚴而篤定地說:「生老病死是必然過程,今天跟各位道別,我的目標是極樂淨土,希望未來與大家在西方相見。」

靜默追思、倒入骨灰、獻花、覆土……七月七日,木生菩薩回歸大地,為自己實踐師父教法的一生,畫上圓滿句點,如願追隨師父腳步往生淨土,並發願再回人間學佛護法。

用人的智慧與福報

◎聖嚴師父

福報從哪裡來?是靠無私的智慧累積而來。把許多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愉快地工作,這是需要人緣和智慧的。人緣就是一種福報,再加上智慧的運用,就是另外一種財富。

佛教典籍所講的智慧,不全然同於一般所謂的知識或學問。知識或學問是可以從書籍中或師師相授中學習而得;智慧則是要從自己內心的體驗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用而獲得。有些人雖然學富五車、博覽群籍,但是沒有人緣,不通人情、不諳世故,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受人歡迎;想做任何事,也都沒有人願意認同、參與。像這種人就是少福少慧的人。這種人縱然有滿腹的經綸,同樣也有滿腹的牢騷,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驕氣。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難。」可是,識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報。如果沒有人來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奮鬥,雖然也可以做出一點成績來,然而,在整個過程中,辛苦萬分,不言可喻,成就卻極為有限。

所謂「眾志成城」,如果能夠集合眾人之力,大家同心協力為同一目標而努力,其成功是可預期的,其影響力也是深長久遠的,如此,才能造福更多的人。所以,佛法經常強調「和樂」、「和敬」,主張「群策群力」,正是這個原因。集合眾人之力的原則,是要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尊重和體諒,再加上關懷,才能夠讓人樂意為你所用。

(選自《是非要溫柔》)

師徒禪話

不知珍惜

◎姚果莊

在美國,信眾想親近聖嚴師父是很容易的,平常只要在午餐時刻,就能與師父同桌用餐,餐後還會向大眾開示,信眾們都習以為常。哪知道他們一回臺灣,想見見師父是那麼困難,有人跟師父抱怨,師父笑說:「在這裡你們天天都可以見到我,所以不在乎了,在臺灣我那麼忙,每天有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事,還有那麼多人要見我,你們不知珍惜,還常常不把我說的話聽進去。」

真的要好好懺悔,明師就在面前,大善知識對我們的諄諄教悔,不能立竿見影地用在日常生活上,對不起師父,更對不起自己。


(曹一竹 繪)

前副總統陳建仁先生的幸福密碼

敬天愛人 生命無限美好

◎編輯室

「生命真正的價值,不在金錢,而是在於愛有多少……」七月十七日,打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密碼》節目,一句句溫暖感性的話語傳入耳中,原來是前副總統陳建仁先生正娓娓道來卸下公職回歸學術界後,回首推動政務、學術研究、宗教信仰、家庭教育的生命歷程。

身為公衛專家,陳前副總統細數政府因應疫情當前的關鍵時刻,結合智慧科技、跨部會協調、邊境管控、國際疫情調查及採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措施,在極度緊張的情勢下,由於少數人犧牲自由,換取了臺灣二千三百多萬人的健康。他讚歎:「臺灣人民的高素質與高配合是關鍵力量,每一個人都是默默無名的英雄。」

回顧十七年前的SARS防治經驗,帶動傳染病醫療體系調整、院內管控、醫事人員訓練的進步,陳前副總統憶及當年SARS疫情趨緩後,曾與聖嚴師父同台座談,討論如何安定浮動、恐慌的人心。「要有慈悲與智慧。」當時師父這句話,讓向來注重理性思考的陳前副總統深感震撼,因而學習到面臨任何嚴峻挑戰,只要發揮彼此互相幫助、相愛的精神,一定能度過難關。

陳前副總統過去曾致力於飲水砷中毒、慢性B型肝炎等研究,所獲成果改善全世界數億人口的健康,當時訂定飲水安全標準更被世界衛生組織所採用。雖然在科學與學術上獲得成就與肯定,但他認為人生金字塔的頂端,不是金錢、名利、權勢,而是公共服務,各種頭銜之於他,不是榮耀而是責任。

一向給人溫暖形象的陳前副總統,年輕時也曾性格好強,是信仰使他學習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成為天主教徒後,變得有同理心,更願意去服務大眾,追求真正的智慧,發願服務、造福世人。如今他的兩個女兒也從事服務人群、爭取人權的工作,讓他與有榮焉。他的幸福密碼是「敬天愛人」,因為「要得到光明、希望,也要有所犧牲,當你有所犧牲照亮別人,會發現這一輩子的人生旅途是多麼無限美好。」

結夏安居心得

開啟自心寶山

◎釋淨路

結夏之前,因體系活動暫停,已經有一段時間,上午固定在農禪寺禪堂和僧眾一起打坐、拜佛共修,所以進入安居後,身心很快就能調和進入狀況。這讓自己感受到平日點滴用功的重要,進到禪堂才能加行精進。

禪期中,深刻體會「回到方法,不管妄念」的重要。聖嚴師父影音開示曾譬喻,妄念如影隨形,若老是拿著一把劍砍向自己的影子,叫它不要跟著自己,即便累死了,影子還在。只要不理它,彼此就無事。慚愧反思,自己常常胡思亂想、追逐客塵,而當一次次提起正念,回到方法,念頭從複雜變單純,心也愈明淨安定而有力量,本來以為的困擾就不是困擾,也能觀照到未曾察覺的煩惱。佛法不是沒有用,而是沒有用佛法,用多少,就受用多少。

受疫情影響,繼程法師未能如往年前來帶領禪七,課程調整增加師父四個時期的禪期開示,從中觀、默照到話頭。最後一梯的話頭禪七,播放的是師父二○○七年最後一次在禪堂為大眾開示的影片,看著師父晚年因洗腎而浮腫的面容,氣若如絲,但仍以全生命的力量,盡己所知,殷切地教導弟子,那份願力與慈悲,即便透過錄影,仍能穿越時空震懾、感動自己。

也因此開啟對話頭禪法的興趣與信心。話頭真是金剛王寶劍,乾淨、俐落。當「什麼是無」話頭提起,就深信生命中有一件事情,自己未知,卻很重要;眼前的日常仍進行,遭遇的煩惱與困難也許還有,但不必那麼在乎,能化解的,要努力讓善緣具足,而面對生命的疑問,只有想知道。

安居結束,回到日常,發願要時時刻刻回到方法,用心當下,願以十年為基礎,每天堅持行門的修持,不再半途而廢。對於師父的著作、法教,則要用心琢磨,知道多少用多少。深信唯有鍥而不捨的努力,必能開發自心本具的大寶山,也幫助一切眾生開礦尋寶!

漸凍色身 解凍人生

【惜福有幸福5】
用人的智慧與福報

【師徒禪話】
不知珍惜

敬天愛人 生命無限美好

【結夏安居心得】
開啟自心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