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僧大 108學年度畢業典禮

奉獻報恩 僧命無限

方丈和尚勉勵畢業僧從身口意成長自己
秉持道心 發菩提心 全心奉獻


▲法鼓山僧大畢業僧在師長、在校學弟及俗家父母親友的祝福下,將展開奉獻社會、報父母恩的修行歷程。(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畢業之後,也有機會遠至海外服務,但如同《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不曾遠離如來的掌心,而是超越自己的煩惱心,得到智慧心、慈悲心、清淨心。」七月四日,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畢業典禮,在〈菩薩行〉的莊嚴歌聲中,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女眾學務長常格法師為畢業僧搭菩薩衣、頒授證書,在校學弟則透過話劇和影片,祝福七位學僧圓滿學業。

方丈和尚勉勵學僧,進入僧團領執後,要從身口意三儀來成長自己。身儀,是隨眾作息;口儀,是和樂無諍、以愛語來表達;意儀,是秉持道心、發菩提心,全心奉獻自己,「如果我們對社會沒有貢獻,人們將不知道佛法的好!」

在生活中學習老實修行,畢業僧演提法師表示,過去身心易受外境影響,如今能以佛法化解人際、合作上的問題,「由於清楚內外因緣,不僅照見自己的習氣,也看見他人的因緣,較能平靜接納眼前一切。」面對大眾容易怯場的演新法師,透過禪法協助自己安心,「某次實習是分享《法鼓全集》,覺察到自己的緊張,於是請信眾稍待一會,引導自己全身放鬆後,就能自在分享了。」

來自越南的淨嚴法師,克服了文化、語言不同的學習環境,順利圓滿學業,並將聖嚴師父的《禪門第一課》翻譯成越語,希望帶回家鄉分享。「感謝師長和同學一路相伴、平等相待,每當遇到煩惱、挫折,也透過拜佛、打坐穩定身心。」有感於師父辦僧教育的願心,今年甫考上佛光大學的法師,期盼持續增上,為越南佛教的現代化盡一分心力,讓當地青年看見不一樣的佛教。

代表畢業僧致詞的演一法師,感恩所有俗家父母難捨能捨:「每位學僧身上,都帶有父母良善奉獻的精神,就像我俗家老菩薩『但願子女得離苦』,無形中,也轉化為我『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出家動力。未來願能奉獻社會,報父母恩。」俗家姊姊江慧玲感動地表示:「從外在的威儀,到內心的素質,我看見演一法師的轉變,也感謝他陪伴家人一起成長。」

7月份法鼓講堂

悲智安忍 學高僧典範

【楊雅穎/臺北報導】「佛教的本質並非宗教,而是至善完美的教育。」弘化發展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七月於「法鼓講堂」講授「遇見高僧,遇見自己」,引領大眾從歷代高僧行誼及教理教史,了解高僧的悲願與襟懷,盼大眾見賢思齊。六位高僧包括:使佛法人間化的佛陀、藉譯經使漢地佛法正信化的鳩摩羅什、將佛教本土化的智者大師、使佛法普及化的惠能大師、推動佛法現代化的太虛大師,以及力倡佛法實踐化的聖嚴師父。

七月八日及十五日,果慨法師分別講授佛陀與鳩摩羅什的行誼。法師指出,佛陀最偉大的地方在於走入人間。當時印度求道風氣很盛,人們對現世之苦,普遍懷有強烈出離心,佛陀證道後,卻要弟子走入人間宣說佛法,為人們的幸福和利益開示清淨之道。

佛陀更突破當時階級禁錮,收受弟子不論貴賤男女,例如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是當時的奴隸||首陀羅、證得阿羅漢果的央掘魔羅,是犯下殺戒的大惡人;佛陀更打破禁忌,接受姨母大愛道為第一位女性出家人並建立比丘尼僧團,在當時的印度無疑是一場革命性創舉。法師強調,佛陀深入人間傳法最深刻的願心,即是教育世間眾生,以「佛法」離苦得樂。

有「萬世譯經師」之稱的鳩摩羅什,果慨法師循其一生鋪陳羅什如何在絕境中一次又一次生起信心與道心。羅什一生最困頓時期在其四十到五十九歲年間,當時正值最動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羅什四十歲被呂光俘來中國,且被迫強娶龜茲王女,至四十一歲破根本戒。法師指出,此時鳩摩羅什儘管對佛法「蘊其深解」也無從宣化,在囚禁中,靠著忍辱工夫度過十七年光陰。

五十九歲時,鳩摩羅什被姚興迎進長安,自此全心投入佛典漢譯志業,同時講學廣宣大乘佛法。至此,佛教「空」的思想核心才得以用漢語被理解。法師表示,這是東晉佛法興盛的主因,其翻譯的經典、養成的僧才弟子,為漢地佛教廣傳奠下重要根基。回顧鳩摩羅什一生,果慨法師以「苦難無數」形容,但其大悲願心與安忍的工夫,卻是後世佛弟子修行的最好典範。

青年院│輔仁大學合作 展現樂齡服務學習成果


▲參與「樂齡服務學習計畫」的輔大學生,分享為長者研發樂齡友善產品的學習過程。(李佳純 攝)

【何筱淇/新莊報導】法鼓山青年院與輔仁大學合作,二○一九年共同發起「樂齡服務學習計畫」,參與的英文系、會計系、應用美術系四十四位學生,分組至長照機構了解長者需求。歷經一年研發,設計出五款實用的樂齡友善產品,並邀請護法總會新莊分會的樂齡長者試用,六月二十四日於校內舉行成果發表。擔任指導的會計系李啟華老師表示,看見學生為共同的善念,奉獻各自的學業專長,每個人的力量也因為合作,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發表的產品包括:「尚係哇厝邊」、「希望海角」兩款桌遊,以及改良式助行器、不卡關穿脫衣、防震餐具等三款生活輔具。學生分享陪伴長者過程中,觀察到四肢活動不便、缺乏社交活動是最常見的問題,從而有了產品設計的方向。學生們分工合作,英文系查閱國外文獻以及提出產品建議,會計系負責成本估算及專案管理,應美系執行設計並製作產品模型。

英文系學生賴怡安觀察到有些長者在行走時,會突然站住不動,深入了解才發現原來是助行器太重,影響使用意願,「但走累了沒有東西倚靠,只好站在原地休息。」於是小組成員將助行器改良成移動輕巧並具備桌椅功能,獲得「最佳貼心設計獎」。她分享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學會用更多角度去理解周圍的人事物。會計系學生黃東祥也透過課程,練習同理心與觀察力,「我發現自己有能力關心周圍的人,測試產品時看見長輩的笑容,內心很有成就感。」

樂齡試用代表楊麗香、鄭素珍回饋,無論是桌遊或生活輔具,都能感受到學生的用心、為長者帶來助益的願心。青年院表示,將繼續透過各式校園活動,啟發青年學子對生命的探討與省思,認識及實踐「心靈環保」理念。

《迎向現實人間》臺中分享會

對談師父菩薩戒精神


▲《迎向現實人間》新書分享會由果賢法師(右一)主持,林其賢(右二)、賴清祺(左二)、吳德棋(左一)共同與談。(趙炳義 攝)

【陳玫娟/臺中報導】處於鉅變的當代,傳統戒律如何幫助人們迎向現實人間?七月十二日上午於臺中寶雲寺,法鼓文化為五月出版的新書《迎向現實人間──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舉辦分享會,由編輯總監果賢法師擔任主持人,邀請作者林其賢、臺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賴清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德棋,與一百四十位聽眾分享師父的菩薩戒精神。

現代社會的因緣條件不同,如果多數人達不到持戒的標準,戒律能否引人向上?「聖嚴師父掌握的是戒律的核心和精神,而非法條。」林其賢表示,持戒從對自己的要求而來,師父以「十無盡戒」作為法鼓山菩薩戒的核心,求受菩薩戒者,各隨自己承擔的能力、對自我的要求,可做到幾分,就做幾分,「師父將傳統的戒律彈性化,顯現理性、民主、多元、平等的現代精神,引領現代人往上提昇。」

已受過菩薩戒的賴清祺、吳德棋,分享在公務領域持戒的心得。曾任行政院副祕書長、中華郵政董事長的賴清祺表示,自己在生活、工作上實踐的菩薩行,便是多說好話、不口出惡言,力行五戒十善,「這也讓我在職場中無往不利。」

「戒律就像指南針,讓人安心往前走。」吳德棋談到踏入社會前,給自己「將心比心、謹守分寸、莫忘初心」三句話,之後承擔職務都依規則走,「就像遵守交通,綠燈前行,紅燈就停。不依自己利害,而是往善的、好的方向走。」

疫情中,持戒可以帶來什麼幫助?林其賢表示,面對疫情不能只抱著無常感,更當抱持長遠心,為事情做長期規畫,就像受菩薩戒是生生世世的事,「菩薩以悲心為主,人和人之間要保持體貼、關懷、照顧別人。」實踐菩薩戒便可發揮對所有人的幫助。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4期8月號

地藏菩薩逆境學

地藏菩薩的大願猶如大地含藏萬物,容受一切眾生,不僅令眾生安住,更以願來幫助眾生增長善法。地藏菩薩護念受難的眾生,就像苦難中的導師,化現百萬億分身,引導我們在生命陷入低谷時啟發內在力量,度過苦厄。這樣的深心悲願感動許多祖師大德,如蕅益大師、弘一大師、夢參老和尚,都與地藏菩薩有殊勝的法緣,不僅以地藏法門自修,更發願以地藏菩薩為典範,度化眾生。

逆境是人生必然的功課,在生命最困頓時,東初禪寺監院常華法師、醫師王復蘇、作家徐正雄、臨終照護義工張寶方與佛畫家劉建志,遇見了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像導師,指引他們走過人生幽谷,菩薩的願與行,帶給他們什麼啟發?

「疫外人生」紐約醫師彭溫巧分享抗疫手記,在第一線上看見生命的無常,也讓她在疫情失控時,抱著還願的心照顧受苦的人。「相逢多是撞頭人」,多麼痛的領悟!「清心自在」介紹《禪宗雜毒海》中的那些老公公詩:瞎翁、病翁、跛翁、懶翁、刖翁……這些老公公雖然身體不完整,卻帶來不一樣的人生視野。早期的佛教屬於非偶像崇拜的宗教,佛陀在世時沒有流傳任何圖像,那麼佛教藝術是如何形成的?新專欄「佛教藝術維基解密」追本溯源,首期探討「佛足石」信仰,追尋佛教弘傳的足跡。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蛻變成蝶 轉化利他僧命

【7月份法鼓講堂】
悲智與安忍 學高僧典範

青年院│輔仁大學合作 展現樂齡服務學習成果

對談師父菩薩戒精神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4期8月號
地藏菩薩逆境學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