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大自覺工作坊網路課程
高僧典範為鏡 徹照人生路
僧大法師弘講明清大師悲願行誼 啟發青年學子
【江胤芝/金山報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原定於生命自覺營後續工作坊講授的「高僧行誼」課程,受疫情影響而喊停,不過,應舊金山道場之邀,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十六日,法鼓山僧伽大學師長將課程改為四堂線上教學,另外並設有臉書直播,累計共超過了八千人次觀看。
僧大學術出版組組長常燈法師介紹:「行誼是高僧的必備條件,若有獨到的佛學思想,卻不具行誼,仍無法成為高僧,因此聖嚴師父也很重視這門課!」若能持續熏習大師的行誼與悲願,視之為學習典範,能砥礪學僧在弘法利生的志業上,慢慢由生轉熟,乃至養成僧格。開放線上課程後,一般信眾皆有機會聽聞這堂僧大一年級的必修課,分別由教務長常啟法師講述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課務組組長常正法師講倓虛大師,常燈法師講見月律師,共同修持大師典範。

▲僧大師長於線上講授「高僧行誼」,為青年朋友介紹大師典範。
「被譽為『民國三虛』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及倓虛大師,共同特色是『人間佛教』的弘揚。」經歷了動盪不安、佛法衰微的清末民初時期,常正法師引領學員看見,人間佛教的願景如何在百年後的今日,在臺灣被發揚光大。
虛雲老和尚苦行清修、行腳參方,秉持「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的精神,致力復興道場、安僧度眾,每建完一寺又繼續行腳;太虛大師講經辦學、創辦雜誌、遊化歐美等,並大刀闊斧改革佛教、提昇僧伽素質,促成佛教現代化;中年甫出家的倓虛大師,出家前廣涉諸學,得與外道辯論法義,並修建古剎、興辦僧學、改革經懺,最終復興了中國東北的佛教,讓僧俗得聞正法。
由於大環境的因緣,即便有「民國三虛」或堅韌、或創新、或溫和的改革方式,力圖振興佛教教育,佛教卻愈趨衰弱,虛雲老和尚所建寺院也遭逢劫難,一切看似付諸流水。常啟法師解釋,大師們所欲建設的是人間淨土,而非外在環境的淨土,道場壞了還可以重蓋,人才是佛法相續的關鍵,因此,「重要的是傳承僧才,並在成住壞空的自然歷程中,讓人少一點煩惱,得以修持慈悲與智慧。」
誠如聖嚴師父對學僧的開示:「我們的團體要承先啟後,本著古大德的典範與精神,開啟適應時代、調適社會的弘化之路。」在學佛的路上,若時時能仰望清淨的誼範,像明鏡般照見自己,便能立足方向、增上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