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研所

傳統與創新並進 呈現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

新亞州佛教史 日本篇II出版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探討日本建立佛教信仰的重要時期。

【本刊訊】中華佛學研究所「新亞洲佛教史」第十二本專著《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出版,本書呈現日本十一世紀院政期至十六世紀戰國時代的中世佛教,傳統與創新並進的狀況。一般稱此時期為鎌倉新佛教,同時,禪宗也從中國傳入,帶來新生。

全書共六章及一特論,從顯密佛教、鎌倉新佛教、室町文化到戰國佛教,對舊佛教寺社勢力與舊佛教改革派,以及室町文化、一揆與佛教的關係等多做探討。在日本佛教思想與文化的建樹上,這段時期亦是日本建立佛教信仰的至要時期,包括淨土宗、淨土真宗、日蓮宗、時宗、禪宗、曹洞宗等,各宗派架構在此時期得以完整確立,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化,迄今影響深遠。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是近年日本學界佛教學者最大規模的結集,全套十五冊,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大幅擴展,為佛教在亞洲遼闊的時空歷程,與發展演變的軌跡,勾勒出一幅幅繽紛的樣貌。中文版總主編果鏡法師表示,此系列是一種研究範式的建立,中文版編輯顧問、編輯委員都是熟稔中日學術界的學者,如木村清孝、末木文美士、廖肇亨、陳繼東、藍吉富、林振國等,可借鏡各國佛教研究者的智慧,讓漢傳佛教研究的視野更高遠。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為佛教的發展演變勾勒出繽紛樣貌。

僧大自覺工作坊網路課程

高僧典範為鏡 徹照人生路

僧大法師弘講明清大師悲願行誼 啟發青年學子

【江胤芝/金山報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原定於生命自覺營後續工作坊講授的「高僧行誼」課程,受疫情影響而喊停,不過,應舊金山道場之邀,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十六日,法鼓山僧伽大學師長將課程改為四堂線上教學,另外並設有臉書直播,累計共超過了八千人次觀看。

僧大學術出版組組長常燈法師介紹:「行誼是高僧的必備條件,若有獨到的佛學思想,卻不具行誼,仍無法成為高僧,因此聖嚴師父也很重視這門課!」若能持續熏習大師的行誼與悲願,視之為學習典範,能砥礪學僧在弘法利生的志業上,慢慢由生轉熟,乃至養成僧格。開放線上課程後,一般信眾皆有機會聽聞這堂僧大一年級的必修課,分別由教務長常啟法師講述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課務組組長常正法師講倓虛大師,常燈法師講見月律師,共同修持大師典範。


▲僧大師長於線上講授「高僧行誼」,為青年朋友介紹大師典範。

「被譽為『民國三虛』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及倓虛大師,共同特色是『人間佛教』的弘揚。」經歷了動盪不安、佛法衰微的清末民初時期,常正法師引領學員看見,人間佛教的願景如何在百年後的今日,在臺灣被發揚光大。

虛雲老和尚苦行清修、行腳參方,秉持「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的精神,致力復興道場、安僧度眾,每建完一寺又繼續行腳;太虛大師講經辦學、創辦雜誌、遊化歐美等,並大刀闊斧改革佛教、提昇僧伽素質,促成佛教現代化;中年甫出家的倓虛大師,出家前廣涉諸學,得與外道辯論法義,並修建古剎、興辦僧學、改革經懺,最終復興了中國東北的佛教,讓僧俗得聞正法。

由於大環境的因緣,即便有「民國三虛」或堅韌、或創新、或溫和的改革方式,力圖振興佛教教育,佛教卻愈趨衰弱,虛雲老和尚所建寺院也遭逢劫難,一切看似付諸流水。常啟法師解釋,大師們所欲建設的是人間淨土,而非外在環境的淨土,道場壞了還可以重蓋,人才是佛法相續的關鍵,因此,「重要的是傳承僧才,並在成住壞空的自然歷程中,讓人少一點煩惱,得以修持慈悲與智慧。」

誠如聖嚴師父對學僧的開示:「我們的團體要承先啟後,本著古大德的典範與精神,開啟適應時代、調適社會的弘化之路。」在學佛的路上,若時時能仰望清淨的誼範,像明鏡般照見自己,便能立足方向、增上修行。

溯古臨濟三峰派禪風 活用祖師傳承


▲法鼓文理學院博士生張雅雯與學僧分享晚明清初臨濟禪法的宗風與承先啟後。 (釋常正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禪宗有棒喝、不立文字等傳統,為何又談經論、講禪籍?四月二十九日,僧伽大學邀請法鼓文理學院在學博士生張雅雯,分享「棒喝、話頭與經教——臨濟宗三峰派祖師的禪學思想與實踐」,期許學僧對於臨濟宗祖師更加了解,傳承禪法之餘,更能因應當前環境而靈活變化。

晚明時期,密雲圓悟秉持禪宗祖師的棒喝家風,強調不著語言、文字的純禪法;弟子漢月法藏則是自證自悟,並自成「三峰宗派」,開展出跟師父截然不同的宗風,承襲憨山德清、紫柏真可復興經教的思想,主張「禪教相印」,並開啟晚明清初時期的禪宗論辯:是否定公案、經典、淨土、儒釋思想等融會,力求純化的禪法?抑或融通禪教,在無次第中開展有次第的引導,提出方便應機的禪法?

「要回到當時脈絡,才可以理解祖師的用意。」張雅雯指出,明太祖將佛寺分為禪、講(經教)、教(儀軌懺法等)三類,此後三百多年產生許多流弊。三峰派祖師則開展出「全光譜教學」,有具德弘禮以兵法鍛鍊,發揚「鐵骨」禪風;晦山戒顯著《禪門鍛鍊說》,活用五家綱宗;剖石弘璧融通禪教;仁山寂震導正偏禪、偏教等弊病。

張雅雯引用聖嚴師父在《明末佛教研究》所說:「如果強調發展某一種特定的法門,這是宗師的責任,如果能夠顧及全面佛法的普遍發展,那才是大師的胸襟。」透過三峰派祖師的論辯,可以檢視自身修行過程中的局限。經教為諸佛菩薩的智慧,禪籍為歷代祖師的開示,皆可作為修行上的引導,然而應機、活用才是祖師所注重的傳承,如此無論任何宗派,皆可通向「莊嚴國土」的目標。

僧大悟語

自恣特效藥

◎文.圖/釋常啟

僧大學期末都會舉行自恣。流程首先是自我覺察戒行之完缺,並心懷慚愧懺悔白眾。很少人願意揭露自己的錯誤,但修行者把挫敗的陰暗面朝向陽光,一方面是接受承擔與著手改善,另一方面可使聽者引以為鑑,作為警惕,避免重蹈覆轍。然而,人多迷於己行而不自見其過,故需仰憑善知識之慈悲,輾轉相諫予以示誨。故在自述己過之後,便邀請朝夕相處的同學善知識提出建言。聖嚴師父訂出規誡評量準則,要如實、柔軟、慈心、利益與合宜,動機則以憐憫欲拔苦患為純正。懷著深切的慈心說出自己的觀察,儘管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但自恣團體就是指一群能幫助彼此脫下盔甲的人。其實厚重的鐵甲下,有許多傷口已經化膿了,稍微照一下陽光是無害的,這也是自恣真正的涵義。

受諫的自恣者面對建言時,可用「放大縮小」法:當別人講的,我不痛不癢無所謂,就需把建言「放大」,考慮別人的觀點,站在對方的角度,或於團體的立場視之,也許就會明白過失在何處了;當別人講的,我委屈怨懟、挫折不滿,種種情緒張牙舞爪,想爭辯據理力爭,此時宜把建言「縮小」,先將身心放鬆安頓好,以便透過別人的眼睛來觀看自我,能有助於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加立體。

內發與外在的覺察,如同週期表上的氫和氧。氫會自燃,本身很危險,氧過多則使物質易燃,但若以正確比例混合氫和氧時,就能形成維持生命的水。內發與外在的覺察力就像這樣,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並留有空間,輔以別人的觀點,這個神奇的組合便能產生巨大功效,讓修行不會盲目腐化。

僧團安居自恣後便長一歲戒臘,但自恣的精神並不在受歲,也不一定在安居中實施,而在於藉由內在與外在的覺察更認識自我,面對彼此的提攜與勸諫,累積消融自我的力量,同時是練習慈悲柔軟與包容力的好機會。自恣者勇於面對指正,藉以反省修養,指正者不假徇私提出過錯,進而輾轉相教,不啻是道業增上與僧團清淨和合之特效藥。

疫起讀好書

《逆境,讓我們學習》以智慧轉危為安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慌張與驚恐是難免的,但從逆境中我們能學習到什麼呢?由法鼓山文化中心企畫選編,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推廣的智慧隨身書,五月份出版新書《逆境,讓我們學習》,幫助大家在面對逆境時,安頓身心,進而將逆境轉化為人生成長動力。只要掃QR Code,即可將電子檔上傳社交APP,即時與親友分享面對逆境的智慧。

本書分為「你可以不恐懼」、「化危機為轉機」、「在災難中成長」三個主題,彙編聖嚴師父的開示,探討面對逆境時,如何運用智慧化解內心的恐懼;學習以感恩的心面對考驗,只要心能安定,就能轉危為安。地球是我們的家,每個人都是保護地球的小小種子,學習與環境和諧共處,落實心靈環保,讓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將是和樂幸福的人間淨土。


《家有小菩薩》為親子關係加分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五月份出版新書《家有小菩薩》,幫助父母在親子關係中,以尊重及信任的態度,同理孩子的行為,讓親子互動更和諧。

聖嚴師父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當親子關係因生活瑣事、課業、物質需求等問題產生摩擦時,父母應如何和孩子互動?本書分別以「生活教養」、「發掘孩子的潛能」、「親子共成長」三個主題,彙編師父的開示,探討父母以身教和言教教養孩子的重要性,建議多以讚美及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建立正向的價值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父母要適時協助孩子找出潛能,給予支持和信任,讓孩子走自己的路。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自我學習成長的過程,面對親子課題,多關心、多尊重將能讓孩子成為幸福快樂的小菩薩。

◎請至法鼓山各分院、分會取閱,亦歡迎協助推廣及助印。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電子書網站:https://www.ddc.com.tw/ec/smartbook/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2期6月號

菩提道上的女性修行者

柴米油鹽、生養撫育、溫柔婉約,在對女性既定的想像之餘,女人也虔敬修道。這條菩提道上,既有助緣,亦有荊棘叢林,向三大傳承的悟因長老尼、傑尊瑪丹津葩默、達摩難陀法師請法,從他們出家的歷程,看見不同傳承的尼眾承先啟後開展新的道路,在菩提道上續慧命。佛光大學林欣儀教授從性別平權視角下看佛教女性觀,舉經典中的女性智慧,以及女禪師的機鋒妙語,顯示修行無分男女。

當代女性在不同領域實踐自覺,扎根教育播下種子,傳承戒律廣布法音,如昭慧法師投入社會運動勇於發聲,慧空法師實現藏傳尼眾的受教權,國際善女人協會籌委會主席張玉玲推動跨國合作集結力量,中研院人類學家劉斐玟田調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看到女性的情感轉化為同體大悲。當女力匯聚成河,形塑出多元豐富的修行潛能,百川納入深廣大海,佛法將生生不息。

「疫外人生」蛋糕師傅廖胤威帶我們直擊新冠疫情重災區紐約,以及東初禪寺的溫馨口罩情。「世界佛教觀察」面對新冠疫情的影響,西方佛教團體紛紛展開線上共修、課程、甘露……「疫起」線上共修,防疫不放逸。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中華佛研所】
新亞州佛教史 日本篇II出版

【僧大自覺工作坊網路課程】
高僧典範為鏡 徹照人生路

溯古臨濟三峰派禪風 活用祖師傳承

【僧大悟語】
自恣特效藥

【疫起讀好書】
《逆境,讓我們學習》以智慧轉危為安

《家有小菩薩》為親子關係加分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2期6月號
菩提道上的女性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