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理學院跨宗教 跨校交流
義大利 上智大學高達校長 獲頒榮譽教授

▲高達校長獲頒榮譽教授。左起狄剛主教、高達校長、方丈和尚、校長惠敏法師。(李佳純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當西方的基督宗教哲學與東方的佛教智慧相遇,擦撞出什麼火花?二○一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頒予榮譽教授,感謝義大利上智大學校長高達.蒙席(Piero Coda)連續三年蒞臨校園訪問,促進跨宗教交流,狄剛主教、「普世博愛運動」三十多位成員及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皆到場獻上祝福。
高達感謝聖嚴師父與「普世博愛運動」創立者盧嘉勒(Chiara Lubich)促成此一勝會。二○○七年,總會興辦的上智大學(Sophia University Institute)正式成立,致力推動宗教對話活動,也陸續與法鼓文理學院開展交流。
圓滿授證後,高達蒙席以「基督啟示與『虛無』之奧祕」為講題,試探天主教與佛教的思想互通之處。基督宗教的創世論,常被視為殊異於佛教緣起論,高達卻指出,創造是「從無中而來」,亦即「愛的虛無(空性)」,這具空性本質的愛,讓我們的「此在(自性)」得以找到光明的地方,並通向無私奉獻的道路,這即是「創造的虛無(空性)」。
來自香港的義大利上智大學研究員兼「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甄健湘回饋:「使用東方語境來表現基督精神,也讓東方文化豐富基督宗教,很具啟發性!」他認為無論基督宗教或佛教,都是世界性的宗教,也期盼:「宗教之間能成為彼此的禮物,貢獻於世界和平與社會共榮。」
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表示,兩校同樣兼具宗教與學術的服務,值得互相借鑑,更期許未來增進宗教學術與社會實踐上的交流:「上智大學可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提供天主教的楷模!」
日本 河智義邦教授 論述親鸞思想
【陳陶/金山報導】二○一九年十二月十一日,日本岐阜聖德學園河智義邦教授蒞臨法鼓文理學院,以「親鸞的佛教思想:作為大乘佛教的淨土真宗」為題發表演講,由校長惠敏法師主持,陳宗元老師擔任翻譯。
惠敏法師為與會大眾介紹河智義邦來自岐阜聖德學園,兩校為姊妹校,有深厚的因緣,校訓精神亦有類似之處,岐阜聖德學園校訓為「以和為尊」,文理學院為「悲智和敬」。惠敏法師多次受邀到該校演講。
河智義邦首先簡要介紹親鸞(一一七三~一二六三)的經歷,重點闡述親鸞的救濟論。親鸞認為救濟可以在今世完成,追求「忘己利他」的大乘菩薩道,因為在末法時代,凡夫眾生靠自力難以解脫,而《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所開顯的淨土法門,正是末法眾生超越輪迴的津梁。因此,親鸞所開創的淨土真宗,就是讓在俗世生活的凡夫眾生,也能實現「他力大乘佛道」的救度。
河智教授的演講引發聽眾對親鸞思想的興趣,提問踴躍,更就日本佛教發展等問題進一步交流,也為兩校未來的合作,帶來繼續深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