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教育基金會「第五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法隨人行 漢傳佛教的遠航


▲恆實法師分享恩師宣化長老赴美弘化的歷程。(李東陽 攝)

【江胤芝/桃園報導】在時代因緣與弘法願力的交互作用下,漢傳佛教如何在殊異的時空、文化中,經由人的移動而傳播?去年(二○一九)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聖嚴教育基金會以「剎境不隔──漢傳佛教的傳播」為主題,在桃園齋明別苑舉辦第五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來自歐、美、亞洲各國學者共赴勝會,發表六場論文、兩場圓桌論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感謝學界拓展佛教研究、培養後進,承繼法鼓山對於教育與學術的願景。

論文發表中,上溯明清之際的政治動盪,移民與「逃禪」等現象,反而成為漢傳佛教跨海弘傳的助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以渡日黃檗僧侶的詩文,解讀施粥等社會救濟行動,如何建構黃檗宗在日本的尊崇地位。越南科學社會翰林院下屬漢喃研究院研究員范文俊則從閩南移民遷至越南的歷史切入,跟隨臨濟宗拙拙禪師的腳步,看見水陸法會等佛教文化與藝術的流傳。

聚焦中、日佛教思想的交互影響,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陳繼東進一步分析兩國對戒律的論辯與教育現代化歷程。以太虛大師為研究主軸,新加坡佛學院副教授紀贇則透過大量第一手檔案,分析太虛大師經由佛教開展漢、藏交流的時代背景,建構出太虛大師更真實的樣貌。

漢傳佛教不僅廣泛影響東亞社會,二十世紀更透過第一批先鋒僧眾帶入歐美。法界宗教研究院院長暨美籍僧人恆實法師,回顧其師父宣化長老銜師命赴美建立僧團的歷程,以教育來接引美國人的善巧,並開啟跨宗教、跨部派的交流。從宏觀角度省思全球化的佛教傳播,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教授汲喆,看見近代由「人間佛教」組織開展的跨國移動,也提醒新一波新興宗教團體的擴張,在於能夠切入人心的需求,提醒教界思考如何更慈悲地回應大眾。

圓桌論壇中,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三學研修院女眾副都監果光法師及臺灣宗教學會理事長陳美華,回顧聖嚴師父赴日求學、赴美弘 法及在馬來西亞建設道場的學思歷程,僧伽大學女眾學務長常格法師感動回饋:「師父曾說,傳法傳的是一份責任,期許在僧教育中落實利他,才能不負佛法傳播的責任。」

感同身受於歷史中無畏戰亂、異地流離的僧人,聖基會執行長楊蓓感佩道:「他們堅定弘法的信念,足以引發大眾反思,進而尋找自己生命中的中流砥柱。」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亦稱許:「感謝兩天的研討會,讓我們用更寬廣、更人性化的視角,來看待漢傳佛教的弘傳。」


▲各地學者在論壇中,暢談漢傳佛教如何隨著人的移動而弘傳。(李澄鋒 攝)

法鼓山女眾修行研究專書 首度在美出版


▲常諗法師(左)赴美參加宗教學學術年會聯合書展,並與相關學者交流。圖右為美國丹尼森大學宗教系系主任暨FSR出版社編輯委員克麗斯汀.裴(Keun-Joo Christine Pae)。(釋常諗 提供)

【本刊訊】由法鼓山僧團常諗法師執筆,首部以法鼓山僧團女性修行者為研究對象的英文專書From Solitary Sitting to Social Engagement(中譯《從清修到入世――性別、佛教、與法鼓山比丘尼的培養與弘化》),一月於美國問世,由專門發行女性主義與宗教研究書籍的宗教女性研究出版社(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Books,簡稱FSR)出版。

在此之前,美國出版界研究臺灣佛教團體的專書僅有三本,本書出版為當代漢傳佛教比丘尼的修行樣貌,留下罕見而珍貴的紀錄,並提供國際學術界進一步了解漢傳佛教僧團的視野。

常諗法師自二○○四年開始對僧團比丘尼進行田野訪談與觀察,受訪者共四十人,戒臘從三年到超過三十年。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首先脈絡化當代禪修女性的修行歷史背景,回溯法鼓山過去近半世紀的道場轉型歷史,爬梳聖嚴師父如何依循中國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的佛教現代改革精神,將法鼓山建立為人間佛教入世社會參與運作模式的禪修道場和教育團體。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以「農禪生活」、「入世轉型」、「宗教教育化」三個分期,探討從農禪清修生活轉向入世社會參與的過程中,比丘尼的修行生活、培育模式、和弘化等面向的流變。

常諗法師表示,相較於禪宗史現存的女性修行者圖像,法鼓山比丘尼僧團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的弘化領眾能力,自己在其中修行,意識到過去禪宗史對女性修行者紀錄的匱乏,並認知為此當代禪宗道場比丘尼宗教實踐生活,留下紀錄的重要性,期許此書的發行,對宗教女性研究和佛教研究有所貢獻。

法鼓文理學院跨宗教 跨校交流

義大利 上智大學高達校長 獲頒榮譽教授


▲高達校長獲頒榮譽教授。左起狄剛主教、高達校長、方丈和尚、校長惠敏法師。(李佳純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當西方的基督宗教哲學與東方的佛教智慧相遇,擦撞出什麼火花?二○一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頒予榮譽教授,感謝義大利上智大學校長高達.蒙席(Piero Coda)連續三年蒞臨校園訪問,促進跨宗教交流,狄剛主教、「普世博愛運動」三十多位成員及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皆到場獻上祝福。

高達感謝聖嚴師父與「普世博愛運動」創立者盧嘉勒(Chiara Lubich)促成此一勝會。二○○七年,總會興辦的上智大學(Sophia University Institute)正式成立,致力推動宗教對話活動,也陸續與法鼓文理學院開展交流。

圓滿授證後,高達蒙席以「基督啟示與『虛無』之奧祕」為講題,試探天主教與佛教的思想互通之處。基督宗教的創世論,常被視為殊異於佛教緣起論,高達卻指出,創造是「從無中而來」,亦即「愛的虛無(空性)」,這具空性本質的愛,讓我們的「此在(自性)」得以找到光明的地方,並通向無私奉獻的道路,這即是「創造的虛無(空性)」。

來自香港的義大利上智大學研究員兼「普世博愛運動」成員甄健湘回饋:「使用東方語境來表現基督精神,也讓東方文化豐富基督宗教,很具啟發性!」他認為無論基督宗教或佛教,都是世界性的宗教,也期盼:「宗教之間能成為彼此的禮物,貢獻於世界和平與社會共榮。」

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表示,兩校同樣兼具宗教與學術的服務,值得互相借鑑,更期許未來增進宗教學術與社會實踐上的交流:「上智大學可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提供天主教的楷模!」


日本 河智義邦教授 論述親鸞思想

【陳陶/金山報導】二○一九年十二月十一日,日本岐阜聖德學園河智義邦教授蒞臨法鼓文理學院,以「親鸞的佛教思想:作為大乘佛教的淨土真宗」為題發表演講,由校長惠敏法師主持,陳宗元老師擔任翻譯。

惠敏法師為與會大眾介紹河智義邦來自岐阜聖德學園,兩校為姊妹校,有深厚的因緣,校訓精神亦有類似之處,岐阜聖德學園校訓為「以和為尊」,文理學院為「悲智和敬」。惠敏法師多次受邀到該校演講。

河智義邦首先簡要介紹親鸞(一一七三~一二六三)的經歷,重點闡述親鸞的救濟論。親鸞認為救濟可以在今世完成,追求「忘己利他」的大乘菩薩道,因為在末法時代,凡夫眾生靠自力難以解脫,而《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所開顯的淨土法門,正是末法眾生超越輪迴的津梁。因此,親鸞所開創的淨土真宗,就是讓在俗世生活的凡夫眾生,也能實現「他力大乘佛道」的救度。

河智教授的演講引發聽眾對親鸞思想的興趣,提問踴躍,更就日本佛教發展等問題進一步交流,也為兩校未來的合作,帶來繼續深入的可能。

僧大悟語

過堂活在當下

◎文.圖/釋常啟

佛教從印度的托缽乞食轉型到中國的過堂儀式,源於佛陀時代人間比丘的沿門托缽,在漢地會被視為乞丐,無法發揮弘揚佛法的本懷;然而不揀擇食物的原則,以及飲食資具皆來自十方信施的精神不變,故於結齋時,以梵唱迴向施主。過堂的儀式需有行堂學僧協助,除了事先的布置與施食外,還得在食畢咒願中完成所有善後,包括收碗筷、廚餘、桌面清潔,並將剩餘飯菜送回齋堂,是一項考驗團隊默契的修行。

初出家的學僧在投入修行的生活時,自然會想到運用禪法,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活在當下。有一次,在結齋的咒願中,一位學僧將剩餘的飯菜推往齋堂時,手握推車一派放鬆安定,緩而不急地離去,就此不見人影,因為行堂人數與工作是安排好的,只要少一個人,團隊就捉襟見肘。學僧練習活在當下,試著不攀緣過去未來,完全地投入於當下的從容安定,也忘了要再回來善後。這或許是人們對於活在當下的片面理解,硬生生地把過去與未來從當下切斷,當然自己沒有煩惱,卻可能讓人煩惱,讓事情遺憾;殊不知,如同剪下髮絲的那一剎那,前後際斷,當下也不在了,怎麼還會有住在當下的安定與放鬆呢?可見是誤解了當下,而執著凝固在輕安的覺受中不自知。

「濯足入水,水非前水」,赤腳入溪流,感受到水的輕涼的這一刻,水已經流過去了,流過去的水稱為前水,故每一分、每一刻感受到的都已經不是當下的水,每個感受雖一樣清涼,當下卻一直在流動,無法住著。

過去、現在、未來就像流水一樣,連續不停,這一刻從過去流淌到未來,過去的累積串成了現在,又往未來奔湊累積,當下自然也就包含一切過去與未來,合為一個整體因緣。若硬生生地把過去和未來切斷,很可能就會住在現在這一刻的安定相,那就不是如流水般真正的當下了。

真正地活在當下,須具兩面向:「離過去未來」自受用沒煩惱,以及「不離過去未來」穿透整體因緣,故能得他受用,也沒煩惱。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37期1月號

培福,就有幸福

佛教徒常將福報掛在嘴邊,但福報究竟是什麼?福報就是享福嗎?聖嚴師父告訴我們何謂真正的福報。「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主任鄧偉仁從經典看布施、持戒、禪修三福業。

新時代的培福行動多元,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祕書長劉露霞,鼓勵大家惜食;張顥嚴友善耕種,承襲父親當大地醫生的願;尚潔實踐零廢棄生活,讓環保也可以成時尚;林念慈異國女性培力,讓女性自信又自主;日本貓寺讓人貓在互動中,大家一起增長慈悲耕趣田。

「特別報導」介紹2019年邁入第十三屆的大悲心水陸法會,從壇場巡禮看見精進用功、努力奉獻,讓人真實感受「有我的地方就有佛法」。新專欄「廣角萬花鏡」登場,廣告創意總監林純綾分享她的學佛奮鬥記。「電影與人生」李治華從〈普門品〉看《黑魔女》,闡述自性具足萬法。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聖嚴教育基金會「第五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法隨人行 漢傳佛教的遠航

法鼓山女眾修行研究專書 首度在美出版

【法鼓文理學院跨宗教 跨校交流】

義大利上智大學高達校長 獲頒榮譽教授

日本河智義邦教授

【僧大悟語】
過堂活在當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37期1月號─培福,就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