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現代化在台灣

中央研究院、法鼓文理學院 合辦學術工作坊 建構近現代臺灣佛教系譜


▲「佛教現代化在臺灣的發展」學術工作坊於法鼓文理學院舉行,學者對於臺灣佛教的研究現況討論熱烈。
(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由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主題計畫,與法鼓文理學院合辦的「佛教現代化在臺灣的發展:探索宗教哲學的可能性」學術工作坊,十月二十一日在法鼓文理學院舉行。由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石井公成的演講開場,臺、港學者共發表七篇論文,探討日治時期臺灣佛教的法脈傳承與現代性起源。

石井公成在主題演講「禪在日本的近代化與臺灣佛教」中,分析十七世紀基督宗教傳教士引進的近現代思想與人道主義,催化日本的新佛教運動。其中留學歐美、任教於曹洞宗大學(駒澤大學前身)的忽滑谷快天,以近代科學為基礎,直指當時「山林佛教」等學禪弊病,主張人道主義與禪的相輔相成,影響當時赴日留學的臺灣佛教青年。

其中,第一位在駒澤大學取得學位的曾景來,是實行日本制蓄髮、娶妻的臺籍僧人,學成歸臺後,呼籲改革迷信陋習。在近現代臺灣佛教史上,他雖是重要角色,卻因戰後「去日本佛教化」的時代因素,長期為學界忽視。這次,多位學者不約而同以曾景來為中心,透過日本禪宗思想、宗教與道德觀、新佛教運動、殖民教化、佛學教育與戒律、「人間佛教」思想對比、現代性等探討,嘗試建構一個足以反映近現代歷史、政治與文化處境的臺灣佛教系譜,深入佛教倫理背後的社會脈絡與內涵。

佛光大學佛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鬫正宗指出,一九一五年的西來庵事件,以神道設教宣揚抗日,促使日本政府透過現代化的宗教改革來教化民眾,而曾景來所撰《臺灣宗教與迷信陋習》成為此波「皇民化運動」的推力。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林佩瑩並提到,當時日本政府除了進行宗教調查,也鼓勵佛教學習活動,並展開「寺廟整理運動」,影響往後臺灣佛學教育的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廖欽彬與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嚴瑋泓則深入曾景來的著作文本,研究其「現代性」思想的建構與歷史背景。

圓桌座談中,石井公成肯定學者對於臺灣佛教青年與赴日求學經歷的考察,提醒研究範圍不僅限於日、臺師生傳承,更需進一步研究歐美思想的傳播,才能建構更寬闊的視野。

學者也再次提出此次未盡的研究與疑惑,如臺灣新佛教運動宣稱的反陋習與全球「除魅宗教」席捲的關聯,臺灣佛教現代化與東南亞各地經驗的異同,及其與漢傳佛教、印度佛教的思想對比等,期許開啟日後近現代佛教研究的著墨之處。

第30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十三校碩博生 以佛學研究傳承佛法

【江胤芝/金山報導】邁入第三十屆,由十三所佛學院、佛教學系所輪流舉辦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十月五至六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回顧當年,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長恆清法師、聖嚴師父等長老促成此一勝會,至今,仍是全國唯一的跨院校佛學研究交流平台。開幕中,甫從北美弘化歸來的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鼓勵學子,學術研究以實用為先,解行並重,增進對不同佛教傳統的了解,未來更能廣泛接引西方學佛信眾。

本次發表十九篇論文,主題包括佛教戒律、經論、修行、文獻研究,以及佛法應用於社會的跨領域研究。戒律方面,香光尼眾佛學院的見澧法師透過《四分律》中佛陀處理僧團罪戒的「七滅諍法」,探討滅諍機制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發,包括「自覺」與「覺他」精神,以及民主法治的體現。

經論方面,法鼓文理學院碩二的振慈法師以《長阿含經.世紀經.地獄品》為基礎,考察不同部派經典中,對於閻王詢問罪人、地獄受罪情況的文本差異。跨領域研究方面,有結合《心經》與企業的教育訓練、透過腦電波觀測禪坐指導前後的淨心程度、比對佛教學界對「正念減壓」支持或批判立場等,皆引起現場學者、學子們熱烈討論。

近年由於少子化、各宗教百家爭鳴,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闞正宗表示,佛學系所也面臨招生壓力,鼓勵大家透過學術研究傳承佛法。對此,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越建東深富信心地說:「法在,人才就在。」認為佛學研究不是純學術,更蘊含法的深義與情誼。面對繁複的當代社會,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見可法師期許:「找出問題意識,從佛法尋求解答。」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也表示:「佛教應具備積極回應社會的話語權。」

參與了兩天發表會,香光尼眾佛學院的緬甸籍惟煦法師表示:「在緬甸很難接觸到北傳佛教,未來將帶回去與大家分享。」圓光佛學研究所碩一的天徹法師,對於講評老師不遺漏錯字地細心批改,深受感動:「跨校交流對我幫助很大,聽到不同老師的寫作指導,也勉勵自己引經據典更嚴謹。」

僧大悟語

泥菩薩學過江

◎文.圖/釋常啟

生命自覺營期間,在禪堂的音控室內,一位行者起了煩惱,不復平常的歡喜無諍、愉悅外露。我無聲陪伴,直到他願意傾訴,說著出家的發心,是想帶給眾生快樂,在自覺營執事的過程中,卻遇到考驗。面對義工的專業堅持,以及法師的不同見解,無法令雙方皆大歡喜,無力感直上心頭。

「助人快樂」,我想每個人多少都有些體會,出家前,我在急診室當志工,推病床、安撫病患、也當過指路標,為值勤的醫護買宵夜,眼見對方因自己的付出而立即受惠,讓我感到快樂,那種喜悅是滿滿的踏實感,讓人覺得人生真有意義。然而,出家利眾的方便施設,無法立竿見影,因為通往解脫的路上,多的是難以折服的自我中心,需要的是無盡的慈悲等待,等待眾生回心轉意;其實,更需要的是助人者我執的回轉。

光有度眾的熱情心志,而在施受之間對立,受者是否只是滿足施者的工具?當遇到難調難伏的眾生時,滿腔的熱血就在與眾生交手的過程中,消磨殆盡,甚至隨眾生心流轉,也跟著煩惱陷溺,那菩薩道如何堅持呢?

菩薩道的修行是以幫助眾生為基礎,但主要的目的是消融自我,而不只是為別人服務。不論做了多麼好的事,若以巨大的自我從事服務,都不能算是菩薩行,但是如果自我粉碎了,便能具足方便以眾生的苦樂為出發點,靈活地選擇時間、語調、行為……等方式,善巧地包含一切事物,那才是真正利生的事業。

菩薩道不可少了智慧與慈悲,兩者一同運作,以慈悲方便增長無我智慧,以智慧擴展菩薩事業。智慧與慈悲,並不是兩種分離的東西,而是菩薩本質的兩面。然而,初出家者,發菩提心願度一切人,仍需以減少自我煩惱為先,我們也還是苦海的眾生,如同泥菩薩過江,還是自己先穿好救生衣,才能如願地幫助眾生也穿好救生衣。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35期11月號

居士學佛樂

初學佛者第一次被人稱為「居士」時,反應可能是驚訝或不解,好像多了幾分超塵拔俗的復古氣質!在佛教中,「居士」有何涵義?佛教以出家人為住持佛法的中心,但是在佛法的實踐和弘揚上,居士的重要性同樣舉足輕重。

聖嚴師父說:「一個居士應當是一位菩薩道的實行者。」古今居士阿育王、給孤獨長者、第一位女居士毘舍佉、李炳南、沈家楨,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如何學做一個真正的居士?社會日新月異,居士該具備怎麼樣的家庭、金錢、工作觀?文化部次長彭俊亨、法鼓山護法總會副總會長蘇妧玲,以及李啟華一家人,為我們演繹現代居士。

「人生行旅」中,東石客唐瑞彬罹癌六年,分享將醫院當道場,發願帶病修行,奉行菩薩道。「國際視窗」歐美地區寺院管理副都監常悟法師分享如何被伯恩禪中心負責人希爾迪.塔爾曼弘法的願心感動。「社會學與佛學」連載美國社會學學者趙文詞教授的論文「社會學和佛法智慧的修持」,鞭闢入裡地解析當代問題與因應之道。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教育短波

惠敏法師分享 從心腦養成好習慣

長壽時代來臨,如何培養好習慣,讓自己的身心既健康又有活力?十月十二日,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應邀至中正萬華辦事處演講「從『心.腦』養成『博學雅健』的生活習慣:運動與跑香」,近一百五十位聽眾到場參與。

法師勉勵,透過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閱讀、紀錄、研究、發表、實行的身心健康五戒和終身學習五戒,搭配番茄時間管理,工作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善用每天時間,如此的博學多聞、雅健生活,更能因應高齡化社會。

現場有學員提問:「面對人生的苦樂和順逆,應該怎麼運用佛法?」惠敏法師回答:「一般人認為快樂就是順、痛苦就是逆,習慣避苦趣樂。所以要了解苦樂本質,將快樂構築在離欲、破執著、改掉壞習慣的喜悅上,並且了知無常,便不會受順逆境左右。

(林貞均)


臺日禪畫聯展 法鼓德貴學苑展出

由法鼓文理學院推廣教育中心主辦的「佛教世界之禪、禪荷畫」臺日禪畫聯展,十月十八日於法鼓德貴學苑九樓開展,展出日本黃檗宗畫家內藤香林、臺灣水墨畫家葉玲秀近七十幅作品,展覽內容包括:二十米卷軸的《觀音經》三十三應相、禪宗十二聖人,以及釋迦如來、藥師如來、阿彌陀如來、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諸佛菩薩、蓮池海會等畫作。

內藤香林於一九八○年受沙彌戒出家,傳承日本黃檗宗的畫像技法近四十年,三十年前接任滋賀縣大雄山西圓寺住持,蘊含深厚的佛教思想底蘊,作品多用畫布以油彩完成,用西方畫法來表現東方佛教世界,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其中尤以畫觀音最為擅長。這場臺、日禪畫聯展將展至十一月二十九日,展出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歡迎大眾前往看展。

(編輯室)

佛教現代化在台灣

【第30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十三校碩博生 以佛學研究傳承佛法

【僧大悟語】
泥菩薩學過江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35期11月號─居士學佛樂

【教育短波】
惠敏法師分享 從心腦養成好習慣

臺日禪畫聯展 法鼓德貴學苑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