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百工好願在人間

在巷弄間,轉角口,
也許你也曾偶遇專注熱誠的眼眸,
那是秉持願心、願行,
在人間發光發熱的庶民百工。


▲三義木雕師傅謝正雄凝神專注創作,為作品注入生命力。(廖順得 攝)

◎江胤芝

從一塊樸實的豆腐吃到平安,由一件車縫補綴的舊衣服看見惜福心意,這些生活中的尋常時刻,背後有著無數百工職人的善心巧手,成就你我生命裡的甘甜與感動。這一幕幕百工職人凝神專注工作的身影一一停格,拼貼成一幅美好的人間百態,這是由法鼓山文宣處所發起的「百工好願」活動。


▲青農林蔚荃堅持以自然農法的方式來耕作。(張三星 攝)

人在,願在,傳承在

募集百工,是為延續聖嚴師父「好願在人間」的祝福。文宣處視覺設計組組長林盈志分享:「原本只是好奇,巷弄間張貼『好願在人間』春聯的都是什麼人,接著我們理解到,只要人在哪裡,願便在哪裡,我們關心的是人如何許下對生活的期待、願望,甚至是傳承文化的願景。」於是「百工好願」的企畫誕生了,活動不強調宗教立場,因為人人皆可許願,並利用願心積極造福人間。

不過,一開始雖有尋找百工的想法,卻不知上哪找人,各地分院的義工、信眾,透過人脈引薦百工人選,而後第一批受訪百工也號召身旁行願的身影,美好願心猶如漣漪般,重重交織出一幅人間願景。文宣團隊與九位攝影師走訪全臺,從繁華城市到山野偏鄉,不忍遺漏各方菩薩。

「在不同工作崗位裡兢兢業業的人,一定有自己的願,這種態度要傳承下來,讓更多人知道。」文宣處第一階段鎖定傳統產業與即將消逝的行業,共訪攝五十位百工:讓廢木料循環再生的木工師傅、以古法釀造的醬油店老闆、堅持自然農法種稻的青農……不僅記錄傳統技藝、找尋文化底蘊,也分享良善的勞動精神。

點一盞光亮,照見百態人生

林盈志笑稱,為了支持好的理念、傳統,每拜訪完一位職人,車子也就滿了,「有時裝了滿車的米,有時是香草植物或醬油,甚至連木雕都扛了回來。」滿載而歸的,還有百工職人以願心澆灌生命的願行。

過程裡有萬般感動,卻也有萬般挑戰,面對即將消逝的產業,老師傅又多半不擅言詞,訪談有時難以進行。然而,文宣團隊隨身準備紙筆,邀請百工寫下好願,有些受訪者雖然一開始想不出來,經由循循引導而生起信心,在寫下第一個願之後,又萌生第二、第三個願。透過「發願」與百工交會,像是點了一盞光亮,照見百態人生,也看見生命中的那座引航的燈塔。

聖嚴師父曾說:「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的奉獻付出。」而發願的心則是「甘願的、平穩的歡喜承擔」。文宣團隊由一個小小的願為始,身體力行,在在驗證了行願的力量,一旦有了堅毅的信心,眾因緣也會來成就你的好願。

為了鼓勵眾人發起利人利己的願心,並讓默默在這塊土地耕耘的人被看見、被肯定,五月份起文宣團隊展開第二階段的訪攝,並將籌備新的活動,期望從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出發,持續以光明願景增添人間溫暖。


百工好願接力

傳承三代 燈籠光明遠大


▲燈籠師傅運用新技術為燈籠上布,傳統工藝迎向新生。(廖順得 攝)

七月正午的烈陽下,沒有遮蔭的廣場間,燈籠師傅用粗糙的雙手抹去汗水,持續跟眼前一叢叢原竹搏鬥,精算長短粗細,然後用鋸子奮力刨開。穿過廣場,走進老舊的燈籠工廠,成千上百支燈籠蔚為壯觀,女孩站在嬰兒車裡,小小的手伸向有光的地方,喊著:「球、球球!」母親笑說:「這球可不能亂踢。」

這是燈籠家族第三代傳人謝雅純的童年回憶。現在,新的技術、新的材質,為傳統工藝脫胎換骨,謝雅純分享:「早期燈籠的製作,要把紗布糊在骨架上,燈籠是圓弧形,師傅要一邊糊貼、一邊修剪,平均一小時只能為十支燈籠上布。」後來,雅純的爸爸謝志成花費十年研發技術,如今他們訂製有彈性的TC布料,先以車縫方式讓布面一體成型,再像「穿衣服」一樣為燈籠上布,平均一小時可做出四十支燈籠,品質卻更加堅固。

面對傳統工藝的沒落,二○○六年,適逢臺灣工研院輔導傳統產業轉型,燈籠家族努力迎向新生,朝著觀光工廠的目標著手改變,目前除增添深度導覽服務,還可以現場DIY體驗製燈籠的樂趣。流傳著燈籠家族的血脈,謝雅純許下願望:「希望傳承文化,述說更多燈籠的故事,帶給大眾光明與希望的未來。」

◎更多內容請上「百工好願」網站:https://ido.ddm.org.tw/pro/index.html

學習用金剛經如實過生活


▲僅僅是觀察一顆小番茄,也會因人而有差別相的體現。(李東陽 攝)

◎楊雅穎

晚春四月底最後一個週末,九十位年輕人帶著請法之心,來到法鼓山上學習如何用佛法「分分秒秒,如實生活」。為期兩天的般若研修營,以《金剛經》教理為軸,分別從「教」、「觀」、「用」三面向,帶領學員學習如何處理心的困境。

年輕人黏手機、盲從愛跟風、人際關係溝通困難、情緒難紓解。時下生活衍生的問題,如何藉用《金剛經》的智慧找到解決之道?這次研修營的初發心,正是由此開始。自去年(二○一八)九月起, 僧大學僧演勝法師為製作畢業成果展,與青年院七位法青共組讀書會研讀《金剛經》,經四次共讀,大家確實掌握經文要義後,隨即進入生活經驗的分享,最後整理出目前青年世代共同面臨的幾項難題,設計出以《金剛經》為本,用於生活的課程內容。

為演勝法師指導畢業製作的果慨法師,對活動抱持肯定:「讓年輕人知道佛法怎麼用,是我們現在該努力的方向。」活動課堂中,僧大教務長常啟法師藉用內在自覺模式的心理分析,帶學員觀照流變中的生活諸相,再從「觀番茄」的分組體驗,讓學員們體察僅僅一顆小番茄,也會因人而異,體現諸多差別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味深奧的經文,瞬間變得親切易懂,也讓學員受益良多。

「番茄是不會講話的,就像很多情境,都是中性的,但每人觀看角度各各有別,解讀就不一樣,真的要提醒自己,允許別人有其他觀點。」三十歲的瑜伽老師陳萱燕在課後出坡時,有感而發。二十七歲的莊璦淳則學到如何「抽絲剝繭」解析自己的感受。

初級禪訓班學長培訓

拉近與良善的距離

◎釋演相

當她逐漸靠近我,原來自然下垂的手指頭,慢慢捲曲起來,緊握成拳頭。不斷與自己的念頭對話:「是你的同學啊!」「為什麼要抗拒她?」隨著對方愈來愈靠近我,緊繃感蔓延至全身,這種覺受讓心不大舒適。此時右手順勢舉起,要求對方不要再向前了。

這是「初級禪訓班學長培訓營」,擁有資深社工背景的謝云洋老師,所設計的教案。讓學員親身體驗自己與人互動時,什麼樣的距離讓自己感到安全、舒適;什麼樣的距離讓自己有危機感。老師說:「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未來擔任輔導學長,才能給予學員『有安全感的溫暖』以及『沒有距離感的安定』。」

現場兩兩一組的學員,距離或遠或近都有,就是沒有一對是貼身無縫。見到這一幕,我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絕對是有距離的。無論是擔任禪訓班的學長,或是分享禪修的法師,最終得縮短那段「看不見的距離」,方能與眾生連結。

我們會因善邁步出發,走向對方,思考「他需要什麼協助」。當我們與「良善」的距離愈近,便愈能覺察到對方需求,並做出適當關懷與陪伴,將授課老師所提的觀念化為行動,在禪訓班的課程中適時、恰當地協助學員。

社青禪修營

體驗一場心靈SPA

◎孫貞惠

清明連假,帶著疲累迷惘的心,回法鼓山參加青年禪修營,期望找到對生命疑惑的解答。

第一天抵達這寧靜清幽的環境,內心感到平靜許多。我們在法鼓文理學院「游心場」練習禪坐、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並體驗心靈課程、鈔經及戶外禪等。印象最深刻是戶外禪坐的體驗。在溪邊打坐,聽著潺潺流動的水聲、清脆的鳥語蟬鳴,我試著遵循法師的提醒||「把注意力回到方法上,專注數呼吸。」還是忍不住想多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營隊期間發現,原來我的心是如此昏沉散亂,非常容易被周遭的人事景物所牽動。看到美景就起了貪著心,看到髒亂的環境就起了厭惡心,這正是煩惱的根源。師父說:「練習不給名字、不形容、不比較。」禪修是要練習切斷眾流,外境如戲,不要隨之起舞,把心留在當下,佛就在當下。

曾抄寫過《金剛經》,當時覺得經文深奧難懂,抄了一部分就放棄了。這次在營隊中由法師帶領大眾誦念,用佛法故事引導。也學到經文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不執著,心不隨境轉,進而提起智慧與光明的心。內心有種豁然開朗的喜悅,雖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常不容易,但願我能努力朝著這方向前進。

營隊最後一天,步行至開山觀音公園及祈願觀音殿,我向觀音菩薩祈願增長智慧與慈悲心,能夠無處而不自在,善用這一生做自利利他的事業,讓生命更有價值。四天三夜的身心SPA,心靈被徹底洗滌了一番,如獲新生。

學習成長看板

農禪寺佛學班

【開課】
甲班 9/3(二)19:00~21:00
乙班 9/5(四)14:00~16:00
【報名】6/3起網路報名,額滿截止
【洽詢】(02)2893-3161分機562


聖嚴書院佛學班

【開課】
9/2起全臺各地第一學期開學
(每學期16週,為期三學年,分上下學期制)
【報名】6/3起網路報名,額滿為止


法鼓講堂

【主題】《金剛經》的生命智慧
【講師】胡健財老師(聖嚴書院講師、華梵大學中文系退休教師)
【日期】7/3、10、17、24(三)
【時間】晚上7:00~9:00
【洽詢】(02)2893-9966分機6663(週一至週五9:00~17:30)

看見百工好願在人間

【百工好願接力】
傳承三代 燈籠光明遠大

學習用金剛經如實過生活
【初級禪訓班學長培訓】
拉近與良善的距離
【社青禪修營】
體驗一場心靈SPA

【學習成長看板】
農禪寺佛學班

聖嚴書院佛學班

法鼓講堂